2019年3月31日星期日


两首不该被遗漏的歌曲

           1997年新加坡新闻与艺术部属下国家艺术理事所出版的“Singalong”A Collections of Singapore Songs 新加坡歌曲集)里,怎么也找不到那两首1960年代曾经在本地民间广为流传至今还仍未被人们遗忘的歌曲 - 由周国灿作词田鸣恩作曲的《新加坡你多年轻》以及雨洲作词莫泽熙作曲的《胶林,我们的母亲》。
       这两首歌曲,虽然作者背景各异,风格角度技巧手法也不尽相同,无论如何,所歌颂咏唱的都是新加坡昔日的种种风貌景象以及人情人心,套一句俗话:都是有血有肉的作品!也肯定是我们文化历史感情记忆不能分割的一部分。更何况,这两首歌曲无论从心意内涵以至技巧质量上来说,比起 A Collections of Singapore Songs 新加坡歌曲集里的绝大多数歌曲,只有过之而无不及,其他那些“为赋新词强说愁”式的或用钱买回来的歌曲就更不必说了?
       花了这么多人力物力以及纳税人的钱出版这么一巨册歌书,或也可见有关当局的一番心意,只是20多年后的今时今日,里头的歌曲还有多少还能像《新加坡你多年轻》和《胶林,我们的母亲》那样还有人记得以及“自觉自愿”的不断传唱?!
       补充一句:近日所谓的“南洋风格”仿佛很被官方受落?这两首歌曲也许很难具体指出其“南洋风格”在哪,但其中肯定有当年我们祖辈南来时的那份对人对事坚韧不拔的“南洋精神”,这或许才是所谓“南洋风格”应该追求的精神精髓,而不只是那种种浮浅的表面功夫而已。
31.3.2019

聆听合唱《新加坡你多年轻》请点击链接: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Pijvq-0Ys
聆听合唱《胶林,我们的母亲》请点击链接:

网上照片:田鸣恩与指挥中的莫泽熙。



2019年3月30日星期六


爱国歌曲 ?!


       手头上有一本1997年新加坡新闻与艺术部属下国家艺术理事所出版的“Singalong”A Collections of Singapore Songs 新加坡歌曲集)其中歌曲基本分成两类:
       (一)包括Count On Me SingaporeStand Up For Singapore以及We Are Singapore 等等在内的所谓爱国歌曲National Songs ….......... 这些清一色英文歌曲据说都是官方出钱请外国人写的?


      (二)包括英文,马来文,华文以及淡米尔文在内的许许多多所谓的社区歌谣Community Songs(其中有马来文的Chan Mari Chan ,华文的“小人物的心声”以及淡米尔文的Munnaeru Vaalibaa 等等等等 ..............
也许很多人都会纳闷:为何我们的“爱国歌曲”要由外国人来写?为何我们从1960年代至今这么多耳熟能详的各种本地语言歌曲(如国歌作者所写的马来文歌曲Semoga Bahagia或淡米尔文Munnaeru Vaalibaa或华文的“小人物的心声”这些脍炙人口又励志亲切的本土创作歌曲就够不上爱国歌曲National Songs的“档次”?这究竟是什么品味和标准 ….......... ?我们唱了这么多年的“爱国歌曲”一旦发现竟然并非“土产”?!这种心情是否就有点像你不远千里的到世界各地旅行,之后发现欢欢喜喜买回来以为是当地“土产”的纪念品,全都是Made in China 一样令人啼笑皆非?!
       不知上头决定何谓爱国歌曲National Songs的标准和心态是否也和“外来人才”政策相似?只是纵观中外历史,能激起人们对家园国土的爱恋之情护卫之心的音乐或歌曲从芬兰的“芬兰颂”法国的“马赛曲”到捷克和中国的“我的祖国”等等等等 …....... 例子比比皆是,但其中又有哪一首是请“外国人”来“代劳”的?这点,其“独特性”也和我们高官的薪酬一样,放眼世界也是独一无二?关键是,就和音乐艺术里的“南洋风格”一样,对一个国家的关爱甚至鞠躬尽瘁的精神情操,是可以用金钱衡量或和快熟面一样即买即食?
       今天的世界,金钱或许可以买到品味甚至荣耀?但可能买到真心诚意以及真正属于自己的文化和骄傲吗?(除非就是“笨”或完全没有文化意识?!)
       以往的歌曲如Semoga BahagiaMunnaeru Vaalibaa等等之所以能深入人心,除了歌曲里蕴含了写歌人那份生于斯长于斯的浓厚乡土感情,也经历了时间,见证了此地的种种发展变迁,已成为了本地文化和记忆的一部分,绝非那些用金钱来匆匆急就的事物可以相比,问题只是,其中的不同也许只有“有心人”(有良知良心的那种)才能分辨和体会?!
30.3.2019



2019年3月29日星期五


Munnaeru Vaalibaa

       Munnaeru Vaalibaa是一首和Semoga Bahagia一样在本地脍炙人口的淡米尔文歌曲。前者曲风跳跃活泼,后者庄严之中又带有温馨之感,都是感情真挚的“土产”歌曲。
       Munnaeru Vaalibaa作者 S. Jesudassan1966年曾执教于莱佛士书院Raffles Institution (RI),当年应该书院校长之邀而写下了这首流行至今的歌曲。
29.3.2019

聆听由我编曲新加坡交响乐团以及合唱团演出的Munnaeru Vaalibaa请点击链接: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liZrnTspc

网上照片:Munnaeru Vaalibaa一曲作者 S. Jesudassan



2019年3月27日星期三

Semoga Bahagia

       日前有旧时南洋美专音乐系同学在网上上载去年国庆期间由我编曲,新加坡交响乐团演奏的Semoga BahagiaMay You Achieve Happiness 愿你寻得欢乐?),这是新加坡国歌作者Zubir Said朱比赛(1907 – 1987)在本地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也是1970年后新加坡官方所指定的儿童节歌曲。
       Semoga Bahagia小学时代常听以及常唱的一首歌曲,虽然那时对里头的马来文歌词不甚了了,但温馨简朴的旋律却和当年种种本地风貌一般铭刻于心,随着时光流转不知不觉成为了一种“乡音”,就和那许多我所喜爱的,昔日曾在这片土地上流行的中英文歌曲一样,热爱这些歌曲便有如热爱这片土地。
       如今回想,经过一番迂回转折,有机会为国歌Majulah Singapura以及Semoga Bahagia这两首从小就熟悉和感觉亲切的歌曲编曲,也是我和Zubir Said的一种缘分吧?
28.3.2019

网上照片:已故新加坡Zubir Said朱比赛,又名祖必尔赛益。



网上摘录资料:原本来自印度尼西亚米南佳保高原地区,新加坡国歌Majulah Singapura前进吧,新加坡!》的词曲作者。朱比赛是一位自学成才的音乐家,他曾在国泰加里斯制片厂任职编曲家及作曲家,为公司的马来语电影创作大量歌曲。相信朱比赛创作了大约1500首歌曲,不过其中只有少于百分之十的歌曲被录制下来。

聆听由我编曲新加坡交响乐团以及合唱团演出的Semoga Bahagia请点击链接: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g41tUzadtk&feature=share


聆听由我编曲新加坡交响乐团以及合唱团演出的新加坡国歌Majulah Singapura请点击链接: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YUu6Yvx6Zw

2019年3月26日星期二


也是一种硬道理?


       昨天在网上偶然看到这个视频,咋看/听之下虽然有点像是童话或神话,也不一定都有新意,或甚至有点“危言耸听”?但却非常真实!这视频应该成为我们的教育教材之一 ............. 每个校长以及他们的各级“上司”们都应该认真看看,再认真思考,想想我们的教师每天所要面对的工作环境 - 空前顽劣的学生以及无理兼无礼的家长再加上一些“明哲保身”的校长,相比之下,老师校园停车收费问题已微不足道?这不只是一个学校工作环境的问题,或许已经是个社会价值观问题了?!
       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一些话尤其令人担忧:(大意)如果基于种种“恐惧”,永远没有人敢于指出或愿意承认错误,一家公司的业务如何能有进步进展,?.......... 我们所营造出来的这种文化使到每天的生活里都充满了谎言,隐瞒和虚假 .......... 长此以往我们又怎能期望我们的下一代会有美好的前景 .......... ?!
26.3.2019




只为了要生存?



       今天在网上看到了一段Ministry of Culture,Community and Youth(青年社会文化部)推广本地艺术的宣传片。
       不知为何,每次看到这类“官式”宣传,都心有戚戚焉?!平心而论,“官方”在这方面的“努力”也无可厚非吧?只是,这种种有关方面的推动和赞助花的都是纳税人的钱,也有所谓“好钢用在刀刃上”,在赞助方面必须有正确的判断,不然,就是一种浪费?
       回顾这些年以来,从20年前的“文化产业”口号下,经济发展局对一些他们认为有“市场潜力”的“音乐团体”的赞助以至近几年来人民协会“把艺术带到民间”的PAssion Arts Festival种种活动等等等等 …....... 除了成就(表明有做过或已经做过的)数据以外,真正能有效的推广以及提升了艺术在本地的被认知以及被认同了吗?
       其中一个现实是,我们的国家交响乐团经营了近40年也远比不上起步晚得多的马来西亚爱乐乐团Malaysian Philharmonic Orchestra,这是什么原因呢?钱或许是个问题?但最关键的,除了有关领导的权限能力问题,也不排除是否有一个诚意以及决心的问题?就有如我们推行了多年的“讲华语运动”情况和结果?
       很想知道到底哪里出了问题?推动和赞助艺术活动为的又是什么?只因为人家有我们也要有或这是作为一个进步发达国家应该有的“门面”之一就勉为其难的去弄一个来应景,而不是深刻明白其背后影响深远的文化价值?个人猜想:有关决策者想必也认为文化艺术能多少改善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吧?但以此时此地的情况现状,有可能吗?就不要说“瑞士愿景”了,此时此地环顾四周,我们的社会这些年来有没有因为这些来自官方的艺术推动和赞助而变的更高尚优雅?
       政府在这方面的善意是否因为脱离不了某些官僚意识而进入了一个误区?例如:我们在资助维持一个乐团的同时也要求他们对社会有一定相应的回馈,譬如要求他们在例常演出之余也要做出一定数量的学校以及社区演出。这出发点原本也许是好的,但在进行安排时是否有考虑过在学校以及社区演出可能的负面因素如:

(一)因场地音响效果不理想让听众对乐团的真正演奏水平效果产生误解?因而造成“两败俱伤”- 吃力不讨好的局面后果?
(二)这些演出会否无形之中也影响了乐团正式演出的票房?(反正时常有免费欣赏的机会,何必花钱去买票?)也使乐团显得cheap
(三)过多各类“非正式”场合的演出会否影响乐员的精神体力以及士气?使到乐员养成一种“做一天的和尚敲一天的钟”的打工心态?以至最终也影响到他们的“正业”水平?

       在本地,基于种种原因,一个专业艺术团体的“最高决策者”往往都是“外行”(事实如此,并无不敬之意),因此也很难怪他们不能真正理解音乐家的心态心情,而在其之上往往还有“更高的决策者”或条例要遵从,到头来有些事也只能“公事公办”(一不小心便成了“官僚”?)?
       只是,无论何时何地,作为一位有自尊有理想的艺术家或音乐家,没有不希望自己的艺术和表演受到尊重的,而对音乐家最起码得尊重莫过于提供一个合理的表演场所以及有一定礼貌的听众(听不听得懂有时还是次要?)。如果我们的有关领导以及观众不明白这些,除了失去一定的艺术教育意义,乐员无奈之余也只能“做一天的和尚敲一天的钟”?!如果一个音乐家最终只为了要生存而“工作”,除了悲哀,乐团还有多少希望?
25.3.2019






2019年3月23日星期六


车的回忆(十五)

       卖掉Volvo 850之后,又换了5辆不同年代款式的旧Mercedes Benz 200以及崭新的Toyota Corolla
       1998年我们从武吉宝美Bukit Purmei搬到“西方”(不是极乐世界)的巴西班让一隅,此处虽离大路不远,但环境清幽,关键是,据一位朋友形容:是个背山面海的“风水宝地”云云 …........(我当然欣然受之)!问题是,之后有好几年孩子们都在“远东”的淡宾尼和加东一带念中学,没有校车载送,早上自己上学就算没有刮风下雨,都还是mission impossible(不可能的任务)!因此:包括课外活动以及补习,几乎每天都要载送,也不知当时哪来那么多的精力?
       2017年之后,孩子都上大学了,虽然还在读书,但已无需载送。因此,除了在超市购买多点日常用品时略感不便,车已不再是必需品了。再者,今天人人生活紧张,事事分秒必争,在路上开车除了无可避免的要面对种种精神压力,今时今日在新加坡要维持一辆车的种种开销也比以往什么时候都贵,除非真有必要或有点闲钱,不然花那么多钱养一辆车也没什么意思。于是,在最后一辆车COE到期之后便义无反顾的告别了拥车一族,省下来的钱,就常常和太太吃点好的东西 ….........
       如今回望,不同年代所开过的车子都留有不同的记忆,其中最令我怀念的还是最后那辆,也是相处最久(接近9年)的深蓝色Mercedes Benz E200SFE669Z)。毕竟,在这辆车里也和孩子家人度过了许多风雨同路的清晨和黄昏 …..........
18.3.2019

网上图片 1:最后拥有的1990年末期款式的Mercedes Benz E200


网上图片 2曾经拥有的1990年代左右款式的Mercedes Benz 200E


网上图片 3:曾经拥有的2000年代初期款式的Toyota Corolla


网上图片 4:曾经拥有的2009年款式的Toyota Corolla






2019年3月22日星期五


华校生情意结?

       前一阵子不时都会和一位老华校生朋友谈起甚至争论有关“华校生情意结”的问题。“导火线”往往因为华文报里一些“前华校生”对一位行为富争议性也是“前华校生”的名人推崇备至的无数大篇幅报导。
       一直都想不通的是,也不管读者大众怎么看或对一些“其他人”公平不公平?报章有如“三千宠爱在一身”似的对此人凡事巨细无遗乐此不疲的跟进报导,仿佛此人所作所为都是对的或都是最好的?这究竟是什么道理?于是常问这位朋友:他们这些也算是“饱读诗书”的前华校生为何竟能如此“善恶不辨黑白不分”到这个地步?!都是见过世面报导新闻的媒体人?!他们难道真的不清楚他们自己在做什么吗?!老华校生朋友每次都一口咬定:这就是典型的“华校生情意结”,其中除了某种说不出的“感情”(也是“brother” 的一种?),并没有什么道理可以讲!我就想:这除了“乡愿”,是不是也有点像私会党所谓的“讲义气”?读书(尤其是中文书)读出这样的脑筋和结果,是否比一些没有读过书心智未开的蠢人更可恨?华校落得今时今日的“下场”,也多少因为有这样的华校生?
       今天在报上看到有关本地一所百年华校的庆祝报导,对有关校友而言,所谓“庆祝”,也许也只是一种类似华人传统里“慎终追远”感情意识或“情意结”?但另外又想,新加坡仿佛早已没有华校?若有?也只是一些在老华校“躯壳”上“重建”的所谓“特选名校”?其精神实质早已名存实亡,就连借尸还魂也谈不上?更可悲的,昔日有关华校的种种悲壮历史也渐渐被时代政治潮流湮没消失了,就和我那已被夷为平地只存在照片和记忆里的老家一样?这个不能把昔日激情和价值联系起来的所谓“庆祝”除了提供一个让新老校友济济一堂把酒言欢或唏嘘忆旧的场合,究竟又有什么意义?
       还好不是校友,不然,那种无以言状的失落感又如何向人倾诉?!
22.3.2019

网上图片:昔日的华校图书室。










2019年3月20日星期三


败家 ?


       广东人所说的“败家子”指的是那些挥霍无度最终散尽祖宗遗留下来财产家业的人。
       近日有议员在国会里提及类似“败家子”的言论,顿时有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在社会上引起了沸沸扬扬的议论。后来又看到网上有人贴上有关外展中心花了近7万元添购每台售价940新元的拖车给参加外展训练活动学生用来运背包的新闻报导。不禁疑惑,让学生参加外展训练活动不是要训练并提高他们的体魄以及耐力吗?为何还要花钱提供他们这些“舒适”和“便利”?这究竟是什么教育理念?
       再想想,新加坡政府近年来花钱在许多公共建设以及公共活动方面是否也合理?以我们从前的领导人一向的“务实”,除了有对外门面意义的机场不断翻新扩建以外,其他如医院,学校(尤其是工艺训练学校ITE)等等等等 …....... 真有必要花那么多钱在一些不一定必要的堂皇外观以及设施设备上吗?
       其他军部开放日活动种种开销不说,每年来到国庆日庆祝庆典(正场以及之前的多场“预演”),更是投入巨大的花费在各种仪式表演项目以及礼包goodies bag上,如此除了可能助长年轻人的虚荣心以外,又真会令年轻国人更加爱国吗?如果学生们普遍不懂得尊师重道?只懂得追求物质享受,当家国有难时,他们里头会有多少人可能挺身而出来保家卫国?
       更不解的是,“苦苦坚持”了那么多年,在本地华语水平一年年节节败退惨景下的“讲华语运动”是否也是一种劳民伤财的“不可能的任务”mission impossible?明知不可为?为何每年都还要浪费纳税人的钱?为何不把这些钱用在更有意义更能惠民的事情上?
20.3.2019



2019年3月19日星期二


车的回忆(十四)

       之前换房子仿佛都有所增值,其实只是当时房地产走势水涨船高的一种假象,事实上是卖贵买也贵。但1998年搬到现在住的地方时却是房子一过手,房价便掉了三分之一!
       祸不单行的,另一间当时买来投资的Tanjong Rhu 小公寓又租不出去,空在那里每月除了供期还要还各种杂费等等等等 …......... 突然之间感觉手头有点紧,于是便兴起把Volvo 850卖掉以换取一点现金的念头。
       那时正值经济不景气,房产市场固然不好,想卖车也不容易!好不容易找到了买主,结果才开了三年左右的Volvo,只拿得回当初买的时候所付出的钱的一半,真有点血本无归的感觉!
       那时孩子还小,无论日常生活或工作上都需要用车,于是又找回一辆价廉物美的1980年代款式旧Mercedes Benz 200EH7341T),这车也只驾了两年左右,在一次车祸之后,就种种因素考虑再三,还是决定换车,最终,又回到我的车路历程起点 - 又买回一辆崭新白色的Toyota Corolla
18.3.2019

老照片 1曾经拥有的1980年代左右款式的Mercedes Benz 200


老照片 2:车祸后被拉走的Mercedes Benz 200





2019年3月18日星期一


车的回忆(十三)

       搬到靠近岳父母家的Bukit Purmei 组屋后,由于不必再考虑“省油”等等问题,刚好还有点闲钱,便把Subaru Justy 换成 Honda Accord
       有一天合该有事?太太大概是抵挡不了汽车经纪来势凌厉的“甜言蜜语”?突然(鬼迷心窍?)和我说她想换一辆那年刚上市的Volvo 850!当时我也很惊奇,以太太一向的精明务实,都会被人说服去买一辆当时(1996年)S$180000的大型新车!可见该汽车经纪有多厉害!
       或许看官有所不知,那时我们所买的Bukit Purmei 4A组屋才只是S$160000左右而已!
       无论如何,Volvo 850还是部非常舒适和令人充满安全感的车,记得拿车的时候经纪人还和我们开玩笑说:现在你们再也不用怕会被开Mercedes Benz 的人欺负了,遇上了敢敢和他们head on (迎头相撞)看谁够硬 …....... !咦!开Mercedes Benz 的人都喜欢欺负人?!此人想必和Mercedes Benz 有深仇大恨?!
       期间开过Volvo 850到马来西亚几次,最远的一次是参加了Volvo car rally车队从新加坡一直开到槟城去,回程时因为孩子生病发烧便掉队自己一家人匆匆开车返回新加坡。记得那仿佛没完没了的漫漫长路,路又不熟心又急,一路上不断的向人问路,到了柔佛境内还下起大雷雨 ….......... 幸亏最后还是平安的回到了家,如今回想,真是一场难忘的经验。
18.3.2019

老照片 1和岳母以及家人在前往马来西亚槟城途中。


老照片 2:曾经拥有的Volvo 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