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14日星期五


当年(2012)出席了由新加坡青年书局主办,本地前辈作家周粲先生的新书发布会。一转眼,青年书局已经烟消云散!这篇旧文就权充是对远去的青年书局以及本地的华文华语的悼念吧 ...............

相濡以沫

       昨天出席了本地前辈作家周粲先生的新书发布会。周先生是新加坡文化奖得主,多年来默默耕耘,著作等身。这回一口气推出了12本统称为《周粲文学创作系列》的新书,可喜可贺!
       主办单位为一向不遗余力热心推广以及出版本地华文文学作品的新加坡青年书局,发布会地点设在新加坡国家图书馆总馆16楼的观景楼。
       观景楼确是名副其实,除了室内宽敞明亮,由于楼高,无遮无挡,再加上成排的落地大玻璃窗,举目眺望窗外,四周远近市容街景尽入眼帘,置身其中令人感觉心旷神怡,真是个绝佳的好环境。
       除了自己的CD或新书发布会,似乎还没出席过别人的新书发布会。坐定,环顾前后左右,发现这次发布会的与会者,绝大多数都是白发苍苍上了年纪的本地文艺界人士,年轻人寥寥可数。因此当周粲先生在致辞里(有感而发?)引用了“相濡以沫”这样一个形容词来表达他对与会者支持的感谢和期许,便特别耐人寻味,也令人有所感触。
       但令人更为唏嘘的是:在是次发布会的赠书仪式上,当周粲先生亲自慷慨赠书给与各个学府机构时,令人非常惊奇,失望,也令场面有点尴尬的:竟然有好些所谓名校的代表都缺席(政府,教育部,报章媒体不是时常都在呼吁学习华文以及强调华文的重要性吗?),其中还包括一些“前华校”在内,连主要经费赞助者国家艺术理事会的代表也不见踪影!此情此景莫非一叶知秋?!
       而作为本地唯一华文大报,最能代表或反映本地华文文化生态的联合早报,除了刊登了一小则有关发布会的通告以外,连一个文艺版的编辑或记者都没到场,专访新闻更不必提了,如此不关心(有关自身文化专业以内的事物)以及如此对待一位同时出版了一系列12本文学创作,并以和联合早报息息相关的华文写作的资深前辈作家以及国家文化奖得主,究竟是何道理?情理何在?!
       记忆犹新的是,当联合早报总编辑“换班”之初,现任联合早报总编辑吴新迪先生曾扬言:“他(吴新迪先生)认为早报必须(!)扮演好文化守卫者,传播者和推动者的角色,才不辜负华社和时代所赋予的使命和责任”。当时读到有关新闻报道,还心存疑问(请参阅我的博客文章《换班》),现在看来,似乎也只是一种表面功夫和例行口号而已。
       再回到“相濡以沫”。在生死线上,还能“分享”有限的沫,诚然是有情有义,但似乎并不是一种令人向往的好光景(就好像两肋插刀这种事,还是可免则免为佳!),还不如“相忘于江湖”那般逍遥自在。行文至此,突发奇想:以如今本地的华文“市道行情”,若来到生死关头,面临抉择的严峻时刻,新加坡青年书局,联合早报,哪个又会“相濡以沫”或“相忘于江湖”呢?
9.1.2012

照片:2005年由新加坡青年书局主办和夏帏兄于艺术理事会楼下大堂举行的联合新书发布会盛况,对前来支持的朋友们,至今还心存感激。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