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13日星期五


另类围城?


       近日和新加坡华乐团音乐总监叶聪共同主持了一个由新加坡华乐团主办的“作曲工作坊”。
       工作坊的前期工作 (我的“驻团作曲”职务之一)- 历时近3个月的小组以及个人作曲配器课由我负责,学员作品完成之后,最后阶段的乐团试奏排练就由叶聪总监执棒并当场指导。



       能有专业一流的乐团试奏习作,无论对来自本地各艺术院校或新加坡华乐团的年轻学员而言,都是一个非常难得以及珍贵的经验和机会。这也是新加坡华乐团全体同仁扶持以及推广本地创作的实质行动之一。
       但这和“围城”又有什么关系?容我解释:《围城》是中国著名文学家钱钟书的一部小说的名字。何谓“围城”?作者夫人杨绛的理解是:被围困在城里的人想突围而出,围城的人却想冲进去。无论婚姻事业皆如此 ……………..
       工作坊当天(14/3/2016)早上是乐团排演学员作品并录音,午餐休息后是研讨座谈。参与者包括受邀有关专业人士,参与有关学员,公众以及新加坡华乐团乐团首席以及各声部首席。研讨会由叶聪总监主持,程序是大家先逐首听早上的排练录音,每听完一首,叶总监便会邀请不同方面的与会者各自发表意见以及交流看法。



       在过程当中,写作者和演奏者之间就(无可避免的?)产生了一种若隐若现,基本良性的对抗氛围,这其实也很自然,也算是一种人之常情,远不能说是敌对性质。因为作为一个创作者总是先考虑自己所要得到的演奏效果而往往忽略了演奏的难度以及演奏者的感受。而作为一个专业演奏者除了一般会希望“工作顺利”,也自然都会有专业上的一些“根深蒂固”的习惯和看法。从某些角度来看,他/她们也都是有关乐器的权威,理应得到一定的尊重。
       创作和演奏之间有矛盾冲突相持不下的情况也并非不正常,但在音乐艺术里,创作和演奏就如婚姻一样,毕竟还是缺一不可,是相辅相成的。因此这当中就需要一种平衡,这种平衡有时需要时间来“摆平”,但关键是双方都必须诚恳和开通。毕竟,一个真诚的作曲家不会因为要标新立异哗众取宠而作出无聊无理的事,而一个真诚的演奏家也不会在合理必要的困难面前放弃其对音乐的“使命”。
       最终,音乐里的“围城”世上史上都常见,还往往是成就一部经典杰作的必经之路。
18.3.2016

新加坡华乐团 作曲工作坊2016(简介)

1,工作坊的顺利进行首先必须感谢新加坡华乐团以及叶聪总监的认同与支持。

2,参与者来自不同区域(本地,中国,香港,台湾),院校团体(国大杨秀桃音乐学院,南洋艺术学院,拉萨尔艺术学院,新加坡华乐团)原本有12人,最后精选6位。

3,对参与者来说是个非常非常珍贵的机会:一是作品有机会让一流的专业华乐团演奏,二是能得到乐团音乐总监叶聪先生的亲自指导。

4,所编创的音乐风格曲式各异:管弦乐风,怀旧抒情(刘智乐《津门故里》),东南亚风味(陈俐芸《爪哇音像》),灵感来自海南民谣(冯镇东《鹧鸪啼变奏曲》),民族管弦乐风改编曲(宋俊杰《牧童与晚会》),台湾民谣风国乐合奏(陈芳琪《丢丢铜仔》)以及协奏曲形式,现代传统曲风兼具,中阮与乐队的《塘上行》(钟之岳作曲)。

5,本来的重点在于华乐团配器和编曲,但多数参与者倾向作曲,从去年11月开始到今年2月的上课活动,参与者都积极努力,最后的成果也令人满意。

图片:有关工作坊活动图片。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