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5日星期四


今天(5.3.2020)在FB上看到有政界名人推介一本有关“道德”的论述(DO MORALS MATTERby JOSEPH S.NYE JR. ),想起了一篇旧文:“正义 - 一场思辨之旅”。也许个人思想天真肤浅,只是:如果人性里的道德和正义都不再是单纯由心而发,而总是要在各种堂堂正正的框架或夹缝之间之下挣扎委屈求全,除了往往会产生“迟来的正义”,还有多少意义?!

正义!


       日前阅读了一本名为“正义- 一场思辨之旅”(JUSTICE - 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的英文翻译书。作者是美国哈佛大学讲师,哲学家Michael J. Sandel,译者乐为良,台湾雅言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出版。
       书名之下还有注明:“哈佛唯一公开课”,印刷精美的封面照片让我们看到了公开课听众济济一堂的盛况场面。这本书也得到众多台湾各界名人的联名推荐,美国媒体的好评更不在话下。
       作者Michael J. Sandel 来头不小。其人成名甚早,28岁在英国牛津大学写成的博士论文《自由主义与正义的局限》于1982年由剑桥大学出版 ……… 及后被译为8种语言 ……… 33岁获哈佛大学大学教授卓越奖 ………. 美国华盛顿邮报誉之为:………. 也许是全美国最知名的大学教授。
       书分10章,以辩论,质疑以及多层面审思的学术方式态度展开。辩题几乎巨细无遗无所不及,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人生自由,市场经济,教育,道德,责任,战争的对错利弊等等等等都有所涉及 ………………….
       一时,种种人世间的是非得失跟着哲学式的辩证思考排山倒海迎面而来 …………….. 但或许还是凡夫俗子兼头脑简单,掩卷之后,对“正义”的理解和期待,似乎还是回归原位。
       又或许,从前的社会和人心都相对比较单纯(?),道德和价值观念也比较“直截了当”,正义感的产生只在电光火石之间,没有多少时间去考虑得失以及后果。反观现在人心难测,忠奸难辨,一不小心,可能落得个好心不得好报!于是,临事人人自危,于是,正义往往缺席或迟到,而迟到的正义和没有正义的意义几乎是一样的!
       但正义真能辩论得出来吗?正义须要哲学家用显微镜似的品管辩证来检验确认吗?还是从前的中国人比较干脆?他们不一定都有高深学问和社会地位,他们只是脱口而出:仗义每多屠狗辈!
       诚然,就如书上所述种种,因为世情复杂,人世间的所谓“正义”并没有绝对,正义的本质和意义往往因时因人因事而异。
       只是,文明都市和森林荒野之间时常都有个共同点,那就是弱肉强食(因此,“枪杆子里出政权”便成了“造反有理”?),因此,很多时候做人洁身自爱还不够,必须还要懂得如何明哲保身。但一个深谙如何明哲保身的聪明人,要“正义”起来,一时之间又谈何容易?!
       有些人仿佛一生都在追求正义(不一定是法官或执法者?!),例如台湾的李敖先生,他对台湾政坛以及教育界一些人物的嬉笑怒骂,除了大快人心,也常令人感受到瞬间的正义火花,但在一片广阔无边的阴霾黑暗当中,也只是一闪而过和可望而不可即的爝火!
       最终,或许“公道自在人心”,但正义呢? 如果只能停留在心里或书本上的正义又算是什么正义?饱读诗书,到头来还赶不上个市井屠狗之辈?!
23.2.2016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