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19日星期五

今天偶然在网上看到华文电台96.3FM一段有关本地湘灵音乐社华艺节演出《幻》的访谈,令人想起了好些年前对有关“南音创新”的一些感想与感触(旧文:保留与创新),同时也可以感受到有关方面对此地南音前景的焦虑,可惜从访谈里仿佛只感觉到一股无奈无力以及苍白肤浅?不禁疑惑,所谓的“创新”到底有多深的内涵与高度?若只是为了“求存”而勉为其难的 “跟上时代”来“吸引年轻人”,将其“流行化”而不惜牺牲其原有的传统精神风貌(甚至不惜考虑改变其中传统灵魂根源语言,引进改用外语 ???!!!),如此这般是否迹近涂鸦?除了有违“创新”的原意和精神以及对有关艺术的“发扬光大”夸夸其谈,又有什么意义?如果主要还是为了生存延续而“委曲求全”最后又会不会和此地的“讲华语运动”一样变得“两面不是人”?抱歉,也许以上所言有点激烈,但就不知丁马成先生(注)在天之灵又会作何感想?

19.2.2021



保留与创新


       今天在联合早报上看到有关本地湘灵音乐社为庆祝国家独立50周年以及弘扬古乐南音而首办《新加坡国际青年南音展演》的报导。其中还有小标题:“要让年轻表演者看到前景”。

       看了“要让年轻表演者看到前景”这段,除了未能感觉前景的乐观和希望,留下印象的却是“出现断层”,“无法再延续”,“靠外援”等等等等(报导问题?)。

       其实湘灵音乐社所面对的问题也是许多传统社团音乐组织以至一些古老乐种所无可避免会碰到的困境。只是在这里我们仿佛只看到湘灵音乐社的挣扎和努力,而希望年轻人看到前景以及改变局面凭的又是什么却语焉不详?(这里头应不乏理论以及演奏实践学习,研究探讨以至种种为信念理想的牺牲)

       当今日本尚保留完整的雅乐也和南音同属中国古乐,可上溯至汉唐前秦。雅乐在日本基本处于保留保存状态,似乎从来没有“创新”或“注入新元素”的意图。或许他们也明白,这么远古的传统文化遗产,能原汁原味的妥善保留已属不易,若还想再发展或试图超越,可能就如“挟泰山以超北海,非不欲也,乃不能也”(除了迷失,也可能变质?)。在早已沉淀定型的传统经典基础上“动土”,就有如试图改良或“创新”莫扎特或贝多芬的音乐,也许并非没有后人能在作曲技术上(不一定是音乐性)等同或甚至超越之,但真有必要以及有多大的时代意义?

       另外,但凡学问艺术,坚实的基础还是很重要和必要的,在试图改变或“创新”甚至论道一种传统艺术时,确定是否自己已经,或在一个很高程度上“吃透”了这门艺术专业是很关键的。如果仅仅只是为了解决当前困境或某种“政治”原因而为之,是很肤浅,傲慢甚至不负责任的事。

       世上不是所有的事物都需要改变发展的,有些值得保留的,能完整保留就已经不错,譬如传统美德美学和美食。人生百年,艺术千年,天长地久终有尽时,该去的到时间总要去,窃以为,若能留个全尸,也多少能告慰祖先和惠及后人罢?!

5.1.2014


注:1980年代曾应已故湘灵音乐社社长丁马成先生之邀,为人民协会华乐团/湘灵音乐社联合演出编了一首南音音乐《龙舟竞渡》,因此缘故,仿佛是位儒商(?),颇有文人古风的丁马成先生回了我一份厚礼 – 请他的好友也就是潘受先生写了一幅字送给我。

网上图片:南音琵琶。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