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感想
昨天下午受邀到大会堂连续听了两场由多个国内外音乐团体联办并由新加坡古琴协会以及新加坡龢楽斋古琴艺术中心承办的古琴艺术节讲座。
可惜未能躬逢其盛出席有关音乐会,但从讲座安排呈现的点点滴滴都可以感觉到主办者(尤其是钟之岳先生)所付出的种种辛劳以及殷殷诚意。
两位主讲者
-“昆曲王子”张军先生以及古琴演奏家戴晓莲教授都是有关业界的个中翘楚以及一流人物,在分享其艺路历程当中以及背后种种不为人知的奋斗辛酸更令人动容也大开眼界。
个人对古琴音乐一向都很有兴趣,对昆曲只能说是认识肤浅,听了张军先生妙语如珠声色并茂的解说以及精彩示范之后,总算对昆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虽然乐种形式有别,但两位讲者的言谈有个共同点,简单来说就是:继往开来。以这两位名家的深厚的学习奋斗背景,“继往”的能力和意愿都是无可置疑的。但如何“开来”却仿佛很难有个定数,因为这个题目很大,其中有太多错综复杂的因素,而这些因素往往也在“与时并进”和变化?与此同时,在做出有利于眼前“市场”的“创意”之后还能否持续“乘胜前进”?之后又能持续多久?另外,“创新前进”有时也是把双刃剑,在争取到新受众的同时是否也会失去一些旧的受众,也同时伤了他们的心?
个人浅见,所谓“创新”有时也难免和事物原来的性情本质有所相悖?例如原本的文化气质或乐器音色音量特性特点?西洋音乐里的巴洛克和古典都曾经被流行化或摇滚化,最终也不了了之未能成其气候?同时别忘了,西洋古典和西洋流行音乐之间还有藕断丝连的血缘关系(毕竟还是同文同种?),中国传统音乐和流行摇滚的跨度却是跨越文化和传统,难度莫非更大?
以上只是个人长时间以来的不解之惑,也还未有定论,作为一名业者,自觉在创新意识上没有许多其他行家的“果敢彪悍”,但更愿意顺从一己心性,然而未到千般
….......
也只能说是人各有志相互之间也无可厚非,其中成败是非?最终或许就有如戴晓莲教授答问时所言:(大意)世上许多事物的兴衰存亡都离不开“大浪淘沙”,时间是最好的判断者
..................
18.8.2019
有关演出特刊照片1:美轮美奂图文并茂的演出特刊。
有关演出特刊照片2:中国上海音乐学院古琴教授戴晓莲。
有关演出特刊照片3:中国国家一级昆曲演员张军先生。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