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31日星期六


好人难做?

其一:收费
       1980年代在本地音乐圈,科班出身的作曲者寥寥可数。音乐团体也以业余者居多,对于有志于音乐艺术的人,社会上一般对他们的观念也还停留在“自娱娱人”的业余层面。也就是不把从事音乐工作当成一种“正当的职业”。其中作曲一项,更觉得“偏门”得很,一般人所提起或知道的作曲家都是古人,如果一不小心对人说你是个Composer,那人一定大惊失色以为是白日见鬼!
       今时今日,情况虽不能说完全改观,但比起以往来说,最低限度,从事作曲的人再也不怕人家把你当成鬼。
       1980年代初从国外留学回来时,本地还不兴所谓的委约创作(Commissioning),也没有这种观念。记得当年教育部属下青年交响乐团找上我,要委约我作曲,一开始相谈甚欢,但一提及有关费用问题,他们却大为惊讶!并说:你的老师(已故梁荣平先生)帮我们写东西都从未要求收费 ,你却 ........................ 一时之间我仿佛有点不识好歹甚至忘恩负义?因为在他们的观念里,请你作曲是看得起你和给你机会!
       显然,他们还没有认识到作曲也是一门专业,同样是专业的一种,医生律师建筑师工程师会认同他们的“观念”吗?因此,虽然也属初出茅庐,但我觉得应该利用这个机会来“教育”一下他们,经过一番唇舌,最终他们也勉为其难的“受教”了,至于之后有没有什么“后患”,或许就只有天知道了?
       由于感觉此事可能对未来影响深远,当时就和梁荣平先生讨论,我说:您固然是一片好意不收费,但你可能没有考虑后来者所会碰到的问题,“坏人”就由我来当,但请您也支持。梁先生认同了,自此之后,教育部这方面的观念做法也有所改变,于是后来受委约的作曲同行们都再也无需“主动争取”(并且比我“当坏人”那次所领取的“象征式费用”要高出很多)。

其二:免费
       自认不是个斤斤计较的人,只是对一些事“有所不为,有所必为”而已,况且也算为己为人吧。另一方面,若能力所及,我也愿意帮忙别人,只是近年来常常碰到一些令人懊恼的事。
       之前陆续有在海内外求学的年轻人求助过程令人失望的行为就不说了,这些年时常有国内外音乐团体通过电邮要求让他们演出我所编写的音乐。对此,我一向的态度是:如果这些团体经济上还可以,就按照一般市场惯例付一个小小的所谓“租谱费”,如果真没能力就免费。只有一个条件 – 请他们在演出过后把有关演出特刊/节目单寄给我以便存档记录。就如此简单的要求,这些团体往往十之八九都无法办到,演出过后(或甚至一旦你答应要求之后)就音讯全无!和当初有所求时那副客客气气毕恭毕敬的嘴脸完全是两回事!或许?比起那些不告而取的(网上擅自传播作品录音以及公开演出),他们算是强些,只是你会因此而开心点?这些都是所谓“搞文化”的人啊!
       “遇人不淑”?虽然无奈,慢慢也习惯了,令人伤心的只是,这些显然受过中文教育,对华族音乐文化有兴趣的人怎么都是如此德性?!这么简单的道理,为何他们就是不明白,一个和你素不相识的人帮了你,所得到的回报就是这样,这种事以后谁还提得起劲去做?
       能够“被人利用”原非坏事,只是令人不开心的事多了,不免对“人性”有点心灰意冷,吾非圣贤,也不想装作毫不在意,因此有时会想:既然帮人也会有烦恼,往后是不是不要再浪费时间精神去做这种“没有意义”的事?
       思前想后,“没有意义”的事,到目前为止还继续在做,因为:毕竟其中还是有些值得帮忙的人,也因为如此,才令人觉得人间世界还有点希望!
31.3.2018




2018年3月25日星期日


太阳鸟落户我家

       我家位于肯特岗公园的小山丘下,周围环境充满绿意,住家旁边还有一条通往大海的小水道,涨潮时能看到三三两两或成群结队的小鱼到“内陆”上游觅食。
       刚搬来的时候篱笆外还有一棵前屋主留下来的石榴树,石榴树枯死之后取而代之的就是一棵常年都繁花似锦的九重葛。院子里还有一棵不知名的花树,这是两年前过世的印尼佣人当年亲手栽种,如今已经茁壮成长,就像是留给我们的纪念!
不知名的花树


       由于附近树木繁盛,因此有时会看到松鼠,蜥蜴,猴子甚至小蛇出现在前后院子里,各种鸟类更不在话下。
我家的九重葛

       大约一个礼拜前,偶然看到九重葛一根“突围而出”横枝上仿佛有些什么杂物?开始也不以为意,后来却越集越多,也不知道是什么东东?直到有天做晨运时看到有些身形小巧黄绿相间的小鸟在这堆杂物周围穿梭徘徊不去才恍然,原来牠们正在建造一个鸟巢(一点也不像?)。其实,之前也有鸟儿在九重葛花枝丛中筑巢,但像这样明目张胆旁若无人的干法,还是第一次看到。
太阳鸟在筑巢

       后来有人告诉我,这是一种名为太阳鸟(sunbird)的鸟类,和蜂鸟(hummingbird)份属远亲。
太阳鸟
      太阳鸟和其他鸟类一样,为了生存安全不免事事谨慎步步为营,以牠们的机灵,肯定知道有人在观察牠们,也一定会觉得这个人无聊多事。开始时一见到我就马上bye bye,但久而久之仿佛也习惯了我这个旁观者,于是相安无事皆大欢喜,下来就看什么时候会下蛋。也好证明我不是住在一个鸟不生蛋的地方?哈哈!
26.3.2018


2018年3月23日星期五



信仰?!

       也算是看完了46集的中国电视连续剧《风筝》,说是“也算”因为最后几集是跳着来看的,跳着来看一是因为剧情仿佛越来越沉重,心情有点不胜负荷,二是心急想知道最后的结局。
       《风筝》这部电视连续剧和以往所看过的同类电视剧有点不同,虽然剧情不比之前的电视剧有说服力,但更深刻的去探讨了在某种“信仰”之下被撕裂的人性。你可以说这是一种“大是大非”的严酷实践,令人震撼的是,在“信仰”的大我之前,夫妻父女之间的亲情,同志战友之间的手足之情都可以抛弃断绝甚至是见死不救!
       这里所说的“信仰”和宗教无关,是一种在情操上丝毫不下于真正宗教信仰的对党国绝对忠诚的爱。从现实来看,这不是容易的事,但对一个公民来说不也是原该如此?没有党(从前是朝廷?)就没有国,没有国,家还能幸存?只是《风筝》里的情节虽或有其真实现实性以及无奈,但这种真实也令人不寒而栗,为了“信仰”就可以没有或泯灭人性了吗?
       对剧中的主人翁而言,这种无比残酷却又无可奈何毫无选择的现实就是命,无论有意无意,在杀害无辜之余,把它当成是一种命运的安排也是当事人一种精神上的出路和解脱。
       或许,这种“无奈之事”在国家民族生死关头有其必要,毕竟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只是如果在盛世承平之时,也为了某种“大我”而违背个人应有的道义原则,眼睁睁的去行一些是非颠倒黑白不分的事,这个党国还会有任何残余的人性吗?
       无论如何也无论真假,《风筝》里的主人翁为了对党国的大爱不止牺牲一切个人自尊荣耀以及所有亲情友情,最终一无所得还必须忍辱偷生,那种惊天地泣鬼神的“境界”,比起昔日写正气歌的文天祥只有过之而无不及吧?
       从电视剧回到现实,也许国情有异?但想起我们别无选择(?)必须以高薪来吸引“贤人”来为国“服务”,或许只能说“境界”不同吧?!
23.3.2018

2018年3月18日星期日


音乐教科书

       日前在FB 上偶然看到一些同行对于音乐理论教科书的不同看法意见觉得有点意思。
       以下摘录了其中有关的“看法”以及“回应”:

看法:

偉大的藝術作品都有一個共同點,
它們都不是依照教材書上的藝術理論所創作出來的!”

回应:

教科書和作品是兩回事,不能拿來比較。教課書都是在一些創作想法產生之後,被分析出來的系統思維。它的意義在於概論,方向,精神方面的指引。我接觸過很多音樂教科書,我覺得他們都寫得很好。這當中有旬白克,亨德米特,白遼士等作曲家。我相信很多人都深受他們寫的理論影響。

看法:

怎麼是兩回事?多少所謂作曲家都是依照這些教材書的理論進行創作/做功課。你說的那些德歐體系的作曲家的作曲手段,我尊重他們,但他們的作曲理論體系被學院派教條化了,查毒(?)與扼殺了創作。


回应:

教科書應該沒有辦法教創作。但是教科書還是有它的意義的。如您所說,被教條化,也是人為因素,教科書本身是無罪的。武功秘笈本就沒辦法教實戰格鬥,但是秘笈本身還是有存在的意義。

       浪漫派作曲家舒曼仿佛曾说过:(大意)创作之前的种种准备工作(各种和日后创作有关知识技巧的接纳学习)就有如毛虫作茧自缠,如果有一天能破茧而出,就会成为一只自由自在飞舞在百花丛中的蝴蝶。如果不能破茧而出,那就有如胎死腹中!
       个人也认为尽信书不如无书,没有了书也就不存在信与不信的问题了。只是如果书都没了,知识又将何以传递后世?一个绝世剑法高手在其“手上无剑心中无剑”之前,总应该看过剑谱,手上也曾握过剑吧?
       世上“音乐教科书”林林总总有如恒河沙数,孰优孰劣?或许也不能一概而论,只是有创造力的人往往不会仰赖“教科书”,没有才气,多好的“教科书”也帮不了你!来到生活中的种种,每个人都自然会根据自己的喜好需求而做出选择和判断。关键是你有没有那种做出正确选择的智慧?这就像一个作曲家在面对一大张空白的乐队总谱稿纸时将“从何下手”(有个“明智的”开始往往就成功了一半?)?或一个美食家面对一大本Menu 时如何决定要吃什么以及先吃什么?(人的“容量”毕竟有限?因此有时“点错了”菜总不免有点后悔莫及?)
       面对所谓的音乐教科书会不会就和面对五花八门的FB一样 - 没有绝对好坏,只有如何选择的问题而已?从这里往往也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素质或潜能?
       个人以为,同意不同意是另一回事,虚心参鉴前人的心得论述是没有坏处的(不是那些枯燥无味拾人牙慧的学术论文,而是如舒曼或贝辽兹等等实践大家的音乐论述),诚然,当你已经有了一定的有关知识基础后,最好的学习方法,还是直接向以往大师(的作品)学习。
19.3.2018




2018年3月16日星期五



各花入各眼?

       “各花入各眼”往往是两方面对某些事物意见不合相持不下时其中一方或第三者抛出来圆场的话,意思仿佛有点接近“见仁见智”?只是如果要讲究其中内涵,“各花入各眼”的花是什么花?眼是什么眼却也很关键?“见仁见智”里的仁和智也一样,不是有“假仁假义”和“大智若愚”之说吗?
       事实上,如果旗鼓相当,世间有许多事物可以是“各花入各眼”,但如果“花”“眼”水平等级都低或高低不同,那不择手段的应用“各花入各眼”便显得有点牵强甚至滑稽了?
       譬如说,有人喜欢属于一流经典的文学艺术,有人却心仪水平差劲的同类事物。虽然人各有志,不能勉强,只是一旦放到台面上来议论,双方相持不下时,如果有人为了圆场就说“各花入各眼”,此人若非是个有智慧的人,便是个如假包换的乡愿?
       在现实里,有许多人事也如此,有意混淆是非的人就不说了,有些为了想息事宁人当和事佬的人,往往也喜欢大而化之的就抛出“各花入各眼”来把争议双方各打五十大板了事!如此恶性循环,于是久而久之,人和人之间也渐渐没有什么贤愚优劣以及是非黑白了,反正不就只是“各花入各眼”?!
       如今想来,当年老子西出函谷关,远离浊世,除了要避开人世间的种种虚伪愚昧和肤浅,其中有一部分原因会不会也是受不了“各花入各眼”之说?哈哈!
16.3.2018

2018年3月13日星期二


断线风筝?!

       近日开始观看中国电视连续剧《风筝》。
       这是1940年代国共两党明争暗斗背景下的一部间谍片,内容有点类似之前看过的《潜伏》以及《悬崖》,但在匪夷所思的剧情以及人物形象塑造上却另有引人入胜之处,对种种真假难辨的人性刻画也往往入木三分。
      《风筝》里头的主人翁是个共产党潜伏在国民党内部的一个反间谍,代号“风筝”,后来却成了失去唯一联络上线的一只断线风筝!由于身份隐秘,还两头不着岸的成为了国共双方都痛恨不已欲除之而快的对象 …......... !(有点像如今本地华文的处境?!)
       提起风筝,就不由想起已故著名留法中国画家吴冠中先生曾以“风筝不断线”来形容自己的艺术内涵和方向。言下之意就是说:虽然自己以西方现代技巧来作画,但骨子里或精神上还是那挥之不去的中国人价值思维以及感情归宿,就如他在画一些西方国家的街景时,“字里行间”不知不觉地就自然流露出的他对故乡的深深思念。这或许就是一种现身说法的“风筝不断线”?(因为有“信仰”?)
       回头来看看今时今日本地的华族传统,讲句丧气的话,在逐渐失去了语文和文化根基之后,在不久的将来也许连“风筝”也谈不上了。在文化价值观上,也许只应了这两句歪诗:“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
13.3.2018


2018年3月6日星期二




煞风景

       昨天去参观了国家美术馆“世纪之光”(Century of Light)法国印象主义画展。
       有关展出画作的多姿多彩美轮美奂不在话下,观赏了“世纪之光”之后顺便也看看其他的展出,先后看了19世纪印尼画家Raden Saleh以及菲律宾画家Luna的画作,除了个人孤陋寡闻,也想不到东南亚地区在19世纪居然有在创造力以及技术上能和世界一流画家分庭抗礼的人才!
       接着上4楼去看吴冠中的作品,发现只展出十多幅。据有关人员解释,因为空间有限,现在吴冠中的百多幅藏品只能轮番展出了,令人不禁有点失望。
       还好紧贴着吴冠中“展馆”是一个本地收藏家藏品的展厅,展出的都是中国古代和近代的水墨书法,其中就有宋徽宗,陈洪绶,齐白石,张大千,徐悲鸿,吴作人,黄宾虹等等 .......... 的作品。
       名作当前,原本应该是件赏心悦目的事,只是一进了这个展厅,却有点不自在不舒服的感觉,看画的时候总觉得背后有双眼睛亦步亦趋的在注视着,自己仿佛就像个贼一般处处都被“监视”似的!这是之前其他展厅所没有的。
       是的,有关工作人员(必须说只是其中一位,也够了?其他都基本友善)尽忠职守没错,但基本礼貌也应该有吧?因为现场那部分照明不理想,太太(还是美术馆之友一类)为了看清楚点那些字体不大的介绍文字,身体趋前以致不小心一脚踩到了禁区的黑线,这位工作人员就马上前来不客气的说:step back!连please都省了!
       欣赏艺术讲究心情,情绪坏了还讲什么心情?一时之间其他展览也不想看了,真有点乘兴而来,败兴而归之感!
       幸亏,接下来晚餐在一间不错的西餐馆吃,收复了一点“心情”失地。也许,餐馆和美术馆性质有异不能相提并论,但欣赏美食和欣赏艺术一样讲究心情,一个国家美术馆的工作人员或许不能和一间好餐馆服务员的服务态度相提并论,但起码也应该得懂得尊重别人吧?尤其是乐龄人士!令人不解的,整天待在美术馆,经常对着那些一流艺术作品,怎么就没有受到应有的文化艺术熏陶?让人不禁怀疑:艺术真能陶冶人生吗?!
7.3.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