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8日星期六

Souvenir
          Souvenir 这英文(法文?)词眼可能译成纪念品,纪念,回忆等等。
          这里提及的Souvenir 是一首由一位几乎名不见经传的捷克作曲家Franz Drdla 1868-1944)作曲,曾经流行一时旋律优雅动听的小提琴曲。
         这也是一首小时候在夜间的收音机广播里常听到的音乐,在琴声中,宁静的夜色里仿佛也飘浮着一种说不出的幸福之感。
         1970年代在小坡的友联书局看到了一本由香港国光图书公司印行,詹曲和编写的《音乐的欣赏》,里头有关于这首小提琴曲的叙述:

“某日(1904年),特尔特拉(Drdla)因为访问友人,乘着电车,到维也纳郊外去,恰巧经过舒伯特(Franz Shubert)的墓,他见了这墓以后,突然在脑中浮出了乐想,因急於记载出来,便写在电车票上,用作临时的五线纸。到了友人的家里,再在钢琴上仔细研究了一遍,完成全曲,这就是现在的那首《回忆》(Souvenir)曲。”

         曲子浪漫,创作的过程也充满浪漫意味。
         后来,也是某日(1960年代),在老家无意中发现一张33转黑胶唱片。唱片封面设计很别致,在蓝底的封面上“镂刻”着一把精雕细琢,古意央然的小提琴。顾画思义,这显然是一张小提琴音乐唱片。仔细一看,里头所收录的果然都是最最脍炙人口或者家喻户晓(不一定是新加坡?!)的小提琴小品。例如:Dvorak Humoresque Massenet Meditation from Thais”, Schumann Traumerei Mendelssohn On Wings of Song Elgar Salut d’amour Schubert Ave Maria Brahms Waltz in A等等等等 …….. 当然,还有这篇文字的主角- Franz Drdla Souvenir
        唱片醒目的大标题是:HUMORESQUE,小标题是:and the world’s most popular violin solos。下头还有注明:Nadien and his violin
          Nadien 全名是David Nadien,他曾经是Leonard Bernstein 在纽约爱乐音乐总监任内特聘的乐团首席。唱片封背对他有如此介绍:

When he was only nineteen, the brilliant young American virtuoso David Nadien was chosen by Arturo Toscanini as the winner of the 1946 Leventritt Award. He has appeared as a soloist with the New York Philharmonic, the St. Louis Symphony, the National Orchestra ……………………

         Souvenir的唱片录音最早出现于1930年代,之后有无数录音版本,其中也不乏名家演奏,但对我来说,David NadienSouvenir还是无可替代的,因为,里头有旧时的夜色。

29.11.2015

2015年11月25日星期三



咸蛋是怎样“炼”成的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注)咸蛋就是怎样“炼”成的。
         腌制咸蛋通常用的是鸭蛋,腌制过程中有一道重要工序就是制造咸度饱和的盐水。
         如何知道盐水已经弄得饱和了呢?根据有经验的人说:在水里不断加盐搅动,直到盐已无法溶解时,水的咸度就饱和了。这时就可以把蛋放进去腌。
         仔细想想,世上许多事包括艺术文学,莫不都是如此?所谓的精益求精,就和制造腌咸蛋的盐水一样,不断改进到无法再做任何改动为止?(有时,连父母对子女的爱也类似!)
         诚然,不同质量的盐水就有如不同的天赋和环境,所成就出来的咸蛋- 人才和事物也会有高低之分。但那份心意和精神还是令人同样感动的。
          然而,一般吃咸蛋的人,又有几个会知道或感动?!

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1960年代前后,在本地左派团体间流传很广的一部前苏联小说。

26.11.2015

2015年11月24日星期二

Times of Your Life
         Times of Your Life - 《你生命里的时光》原本是一首1975KODAK相机及底片生产商的广告歌。由Bill Lane作词,Roger Nichols作曲,并由当年的当红加拿大歌手Paul Anka演唱。
         综观今日和往昔的电视电影广告片,拍得好的本就不多,而影片歌曲都好而又能融为一体的更是凤毛麟角。在新加坡还是黑白电视的年代,这种画面亲情流露,充满温馨的优美电视广告片几乎是绝无仅有,令人怀念。
         Times of Your Life本来就是一首出色动听的歌曲,再经过电视传播,马上就风靡了全美国的听众,并连续12周成为40首全国最受欢迎歌曲之一。
         Times of Your Life 虽然原本是首商业性质的歌曲,但旋律平易近人的同时,歌词也真挚深刻,贴近人心:

昨日美好的早晨,
当你醒来,时光已流逝。
突然间,往事回忆已无迹可寻,
还记得吗?你还记得吗?

欢笑与泪水,
昔日朦胧的影像,
你曾经历的顺境与逆境,
以及其间种种,
记得吗?你还记得吗?
你生命里的时光!

平心接受欢乐与悲哀,
再将它们忘却。
回忆是借来的时间,
是用来花在明天的。

如今最伤感的是,
季节一个个不断的离去!
所以,珍惜此刻,
追寻今日的每一个梦想。
记得吗?你会记得吗?
这是你生命里的时光!

         无论中西,还是老歌好!而这首,究竟是消极还是积极,应该伤感或释怀,就看你怎么想。总归,都是人生必经的旅程。
         这首歌仿佛是为每一个人而写的,在人生里的每一个季节聆听都一样合适。但当年听歌的人,于今何在?又有几个还能记得这首歌?!
24.11.2015

附原文歌词:
Good morning, yesterday
You wake up and time has slipped away
And suddenly it's hard to find
The memories you left behind
Remember, do you remember?

The laughter and the tears
The shadows of misty yesteryears
The good times and the bad you've seen
And all the others in between
Remember, do you remember
The times of your life?

Reach out for the joy and the sorrow
Put them away in your mind
The memories are time that you borrow
To spend when you get to tomorrow


Here comes the saddest part
The seasons are passing one by one
So gather moments while you may
Collect the dreams you dream today
Remember, will you remember
The times of your life?

2015年11月21日星期六

耐人寻味的投选
         昨晚出席了新加坡华乐团主办的新加坡国际华约作曲大赛2015的颁奖典礼暨得奖作品音乐会。
         这回的比赛多了一段插曲 乐团以及观众心属得奖作品的投选。
         投选结果:观众投选了创作大奖首奖作品:香港冯迪伦的《舞狮弄清韵》,而新加坡华乐团团员则投选了新加坡作曲家奖得奖作品:黄佳俊的《克雷克吐尔火山》。
         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这里头有趣的是,相对外行的观众和专业内行评委的意见居然有雷同的时候!而乐团团员的整体意见却又和观众以及评委不同。
         一般而言,观众更多是从一个个人的直接观感来选择,也可能多少受已公布的成绩影响(品牌效应?)?评委的情况很难猜测,其中可能有极为不同看法,也可能“一团和气”,但基本除了创意以及专业技术水平的考量,也不排除其中个人喜恶的因素。只是最终决定还是以“大我”为准。
         乐团的选择角度可能感性理性兼具,感性方面是对有关乐曲的共鸣感,理性方面则是从实际所面对的演奏技术难度合理性来判断作品的“诚意”以及其“友善”程度。(对于所演奏的音乐,乐团一般自然而然的都会倾向接受技术上比较合理务实的要求,而不是有意无意的拿乐团来折磨或当实验品的那类)同时也会衡量付出(的精神精力)以及所得(最终的演奏效果以及满足感)。
        一部音乐作品的完整“生路历程”基本包含了创作,演奏以及交流回馈三个部分,并且环环相扣缺一不全。
         没有创作就没有以后的种种,没有演奏(的可能)也就没有创作的意义,更难有交流回馈。而没有交流回馈的创作和演奏也一样有遗憾。但无论如何,三者之间的演奏还是最实在和关键的,实际上,每一次的演奏就是一个音乐作品的再度复活,而这个“复活”的过程完美与否,演奏者的心意心态至关重要。因此,演奏者对所演奏的音乐的认同感也必须得到相应的尊重。这点,主办者做到了。
         比赛总归是比赛,无论天意人为,总有胜负。但最终能证明作品质量的还是时间的考验。

22.11.2015

2015年11月19日星期四

         住家附近一带遛狗的人很多,各色人等,华洋混杂,每天傍晚都不约而同,浩浩荡荡,一起出动。
         我无狗可遛,但时常在傍晚时分晚餐过后,太太总要我陪她在家附近散散步,我本人对饭后散步兴趣不大,但不愿扫兴,只是往往不免和同时遛狗的人及其狗狭路相逢。
         显然人各有志?他们遛狗(walk dog)我“遛妻”(walk wife)?各司其职也各得其乐?!(似乎有点“不敬”,千万不能让太太知道!)
         虽然有人曾说过,狗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云云 ………. 但我对狗没什么好印象,因为我曾经不下三次被它们的主人(货真价实的损友?)欺骗过。您可能纳闷,主人的行为和狗又有什么关系?问题是:这些狗主事前都信心满满斩钉断铁的宣称他们的狗是如何如何驯良善良,绝对从来都不咬人 ………. 但,它们就偏偏专门咬我!(我不是人?!)最叫人懊恼的,咬过之后,这些狗主还是不相信他们的“忠实朋友”会无故伤人,有的还指天发誓!似乎是我的错?!(如果被咬的是狗,那错的又是哪一方?)
         其实很多时候,狗还是无辜的,没有主人,它们也无“势”可仗。而且,它们有时也和猪一样无奈 - 连名字都可以用来骂人!但如果必须选择,我还是喜欢猪多一点,最低限度,它们永远不会“猪仗人势”以及“猪眼看人低”,最重要的一点,它们通常也不会随便咬人。
         多年前有个擅长教鸟唱歌朋友(其有关事迹还上了香港电视),他是个音乐家,也懂得唱歌,但从来不曾教人唱歌。于是,多事多嘴的人就无事生非:他已对人类失去信心,宁愿教鸟唱歌也不教人?!
         不知为何,有时看到那些关心宠物多过关心自己父母的人,宁愿陪狗散步,也不愿陪陪父母的人,就会想起那个教鸟唱歌朋友,也会不期然想起元好问的名句:“问世间情为何物”?!。
         无论如何,至今我还是很难对狗产生兴趣以及好感,不管是看门的还是餐桌上的。

20.11.2015

2015年11月18日星期三

无用之用
         前天陪太太到半岛购物中心一间颇具规模的相机店购买相机。据说很多名人或有钱人都是此店的熟客,那天就恰好和一位前部长擦身而过。在店里时还听到有些店员在低声谈论和惋惜本地金融界名人郭令裕的骤逝,听说,郭令裕也曾是他们的老主顾!
         如今对相机兴趣不大,太太和店员议价,我就在店外随意浏览走动。一眼就看到这间和大相机店一墙之隔的二手以及古董相机小店。
        马上被橱窗里一个60年代NIKON F2A单镜反光相机所吸引。NIKON F2A者,一代名器也!也是NIKON 的经典之一。
         不禁回忆1990年代那段“疯”相机的日子。那时候真“风光”,除了同时拥有NIKON 的旗舰产品FF2AF2ASF3F4 还有其他的二三线型号如NIKKORMAT FTNFAFE FG以及NIKON 35Ti等等。除了中国海鸥双镜反光相机(当时所谓穷人的ROLLEIFLEX)以及东德的PRAKTICA 单镜反光相机以外,我也“兼收并蓄”了一些西德古董经典双镜反光相机如ROLLEIFLEX 2.83.5 Baby ROLLEIFLEX以及电子快门的GX 2.8。收藏之中其中最令我自豪的当然是那部CONTAREX 独眼龙以及三个配搭的Carl Zeiss 镜头。
         世事无常?兴趣热度来得快,也去得快,10年之间,这些相机以及镜头都一一出让了给有兴趣的朋友。最后剩下的只是两个NIKON的老镜头以及一个包括闪光灯等等“一套西装”的限量版钛质(Titanium)小MINOX MINOX 这个厂据说曾生产间谍用的微型相机?)。
         当年迷上NIKONF型号古董相机并不无虚荣的成份,你或许有所不知:日产NIKONF型号相机都属专业相机,著名的美国国家地理杂志 National Geographic的摄影记者们“出生入死,浪迹天涯”所拍摄的许许多多经典照片用的都是这系列的相机!NIKONF型号相机就相当于这些摄影英雄们的宝剑。当年不自量力,一心只想尝尝当英雄的滋味,于是便四出寻找宝剑。但时不予我, NIKON F 以及F2系列早已停产多年,时值1990 年代,要找也只能找旧货,于是来到“半岛”。
         当年半岛购物中心一带也是许多二手古董相机店的集聚地,曾在那里看见过一些NIKON F2A body,但七八成新旧甚至有明显伤痕的也要卖S$1500/-!(当年的S$1500/-!!!)如何买得下?
         当天看到的这个NIKON F2A body 却令人“惊艳”不已,细看之下估计有9.5成新,也比我曾经拥有过的都“漂亮”。问问价钱,比起当年是不能置信的便宜!虽然太太在旁“虎视眈眈”,还是实在无从抗拒,更何况家里还有两个“嗷嗷待哺”“无依无靠”的NIKON老镜头。结果于是:当天双喜临门,和太太各得其所的各捧着一个相机打道回府。
         其实,买这个NIKON F2A body 也不打算用(这种老式的胶卷相机用起来太麻烦了!),除了怀旧,它本身就像是件艺术品,单单摆在那里看着也很赏心悦目,再想想其身后的种种(National Geographic)浪漫猎奇惊险的时代背景,除了极堪玩味,也令人心情愉快!
         但,它又仿佛是个无用之物?!
         实际上,无论艺术或文学,想深一层何尝不都是无用之物,它们既不能吃也不能穿,就像是个百无一用的书生?但人类的文明很多时候靠的不是枪杆子或银弹子,而是这些在许多务实的人眼中百无一用的东西!
         艺术家,文学家也不见得一定就是“好人”或“正常人”,但在他们的经典传世作品里,我们往往可以感受到他们心灵当中最优美仁慈以及伟大光辉的时刻。有时,这些就足以启发和影响一个人一生的方向。
         有用无用,或许还是见仁见智,但新得的这个NIKON F2A 确实让我这几天都心情愉快!

18.11.2015

2015年11月14日星期六

彭丽媛的念旧
         日前联合早报报导了当今中国国家主席夫人彭丽媛“接见”昔日(1987年)在本地同台演出过的一些新加坡中艺民族乐团团员。今天的海峡时报更是图文并茂的大篇幅报导此事。
         贵为中国第一夫人,彭丽媛在百忙之中,还能想起几十年前曾经合作过一次的伙伴,确实令人惊奇。
         除了中国国家主席夫人的身份,在专业上,彭丽媛本身也是个成就极高的国家一级演唱家。相形之下,中艺民族乐团只是当年本地一个业余性质的华乐团体。虽然身份地位今非昔比,对此,彭丽媛显然也没有什么“阶级观念”,并且在公事应酬繁忙期间还特意安排了一段宝贵的时间来和这些可能早已淡出记忆的朋友们相聚。这种心意和念旧之情,也确实令人感动。
         只是,如果不是彭丽媛女士的念旧,如果彭丽媛不是中国第一夫人,新加坡的媒体大概也不会知道新加坡曾经有过中艺民族乐团这么一个华乐团体,更不会关心和有兴趣报导这段往事。想想,以我们一向的“务实”,那也自然而然
         无论如何,彭丽媛女士高贵的心意所代表的不仅仅只是个人的念旧之情,也代表了一种泱泱大国的精神气度和文化内涵。彭丽媛让我们再重温一次久违了的传统人文精神!
         向彭丽媛致敬!

15.11.2015

2015年11月11日星期三

精神领袖?

         今天一早在联合早报“现在”封面看到标题“美术馆馆长是精神领袖”的访谈文章,也看到了受访者 -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带有艺术家气质又醒目而帅气的照片(首先吸引我注意的还是这张照片,必须说:照片拍得真不错)。
         据报导:吴为山是上周末随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新加坡的文化官员之一。吴为山本身是个雕塑艺术家,对于艺术家当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说,艺术的管理是个性化的管理,美术馆馆长其实就是一个精神领袖,两者之间相辅相成,互不矛盾。
         让有管理能力的艺术家来管理艺术部门是再恰当不过的一件事,这也是一个国家有没有文化水平和意识的标杆之一。当然,更理想的是:这个人除了有看法,眼光和主见,必须还要有一定的胸怀能容纳异己。总之,无论如何都比一个不在行的行政技术官僚更名正言顺。正如:一个国家很难让一个“艺术家”来管理一样,艺术的命运也不能让官僚来决定。
        但我对吴为山所说的:“美术馆馆长其实就是一个精神领袖”则有所保留。首先:所谓的“精神领袖”从来都不是被“委任”的,更不可能是由官方所委任,而是由有关方面的广大群众在某种精神价值上所认同和一致推崇的一个人。而国家美术馆馆长很多时候只不过是个官职而已,和“随心所欲,为所欲为”- 能自由发挥想象力并身体力行的艺术家是有所不同的,因此:有时有些事可能就会和“挟泰山以超北海”一样,“非不为也,乃不能也!”若行为思想难免会“受制于人”,又如何当别人的“精神领袖”?!
         另外,吴为山先生谈及伯乐和千里马。个人愚见:伯乐和千里马或许“相辅相成”?但对于“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之说也只能是见仁见智,没有绝对。事实证明,没有伯乐时,千里马照样在,只是当时(或以后也)没人认识而已,看看一生都郁郁不得志的“葵花画家”梵谷(Van Gogh)以及许许多多生不逢时的艺术家文学家吧!梵谷或许还算幸运的了。更何况,每个不同时代有假的或别有居心的“伯乐”和他们的“千里马”!又或者,我们可以说中国政府是吴为山的伯乐吗?
         或许,吴为山先生真正的意思是:美术馆馆长是一个社会大众艺术欣赏的领导或向导?至于“精神领袖”?似乎太沉重了吧?
         艺术家之间或许有“精神领袖”,但那往往是一种对人性价值观甚至只是一种对个人魅力的向往或崇拜,和艺术本身并没有直接的关联。因为:艺术还是很个人的,没有人能领导你的艺术,若有,你就不是个艺术家。

12.11.2015

2015年11月8日星期日

芭比特的盛宴
         好的电影和好的音乐以及艺术一样,能引人入胜以及引人深思,也能令人暂时忘却人世间的种种忧愁烦恼与不平。毫无疑问,芭比特的盛宴(Babette’s Feast)就是一部这样的电影。
         这是一部根据丹麦女作家Isak Dinesen(和同样得到奥斯卡奖的电影“远在非洲”Out of Africa 故事的原作者)短篇小说所改编的丹麦电影。编导为Gabriel Axel
         故事发生在19世纪丹麦一处僻静的海岸村落。在那里住着一对相依为命的姐妹和一群极为虔诚保守的教众,她们因为做牧师的父亲强烈的宗教意识以及影响而无怨无悔(后来也许有点?)的牺牲了青春,美丽和爱情(甚至歌唱艺术天赋)!她们献身侍奉宗教信仰的精神,在父亲过世很久之后还依然不变。直到一个神秘的逃亡者- 芭比特的出现,才在她们平淡如水的生活里泛起了一波波的涟漪。
         影片用一种很温和含蓄的方式批判了两姐妹和她们的父亲以及死心塌地追随她们父亲的一群近乎愚昧的“虔诚” 教众。根据美国Newsweek的评论:这是一部令人向往,充满睿智和强烈人性意识的奥斯卡得奖影片(this Oscar winning film offers an irresistible mixture of dry wit and robust humanity)。
         必须说明的一点:影片中,芭比特当年原是红极一时的法国名厨- 巴黎首屈一指的餐馆 Café Anglais 的主厨,为了逃避当时法国政府的追杀,才隐姓埋名委曲求全的躲在一个穷乡僻壤并甘为下人!
         盛宴在两姐妹以及一群教众“疑神疑鬼”的情况下筹备进行。芭比特为了准备这个盛宴,花尽了她刚赢得的10000法郎彩金。最终,她成功的完成了理想- 除了感恩报答两姐妹的收留,也给自己一个机会再度施展自己鹤立鸡群的厨艺才华。
         影片结束前,当两姐妹知道她的身份,也愕然知道她又是身无分文,为她惋惜时,芭比特讲了一句深刻以及耐人寻味的话:一个艺术家是永远不会穷的!
         而她所没有说的或从她的表情里所透露的是:一个艺术家的终极追求只在当下(不在天上)!一个艺术家的艺术首先应该是为自己-为自已的感动而创作并为自己的创作而感动,其他的都是其次。
         是的,影片要讲的并不是宗教和厨艺,而是真正的艺术精神和人性的追求,这是搞政治的人永远不会懂,就算能理解也不会去做的事。

9.11.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