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问题?
从一些方面来看,新加坡是个很奇怪的地方,有很多事仿佛是“按牌理出牌”但其结果却像“不按牌理出牌”,也不知道是“无知”? “宿命”?还是“报应” ?有些事就是不管怎样“努力”都没法达到应得或预期的效果!
平心而论,新加坡政府在许多方面的努力都是有目共睹的,例如对艺术的支持(最低限度在硬件以及资金方面,当然也连带包括一些和治国政策有关的限制),对中英文,母语等等的要求和提升 - 从最初设定的“方针”到今天的“救亡”?!,以新加坡政府的精明,为何会出现今日的局面?我们的大学,教育系统水平不是世界有名的吗?
新加坡绝非没有人才,尤其在音乐和电影方面,近年来在国际比赛名列前茅的新加坡人也比比皆是。只是新加坡能容得下他们吗?这样说的意思并不是说新加坡不欢迎他们或他们不愿意留在新加坡。因为就如同任何行业一样,音乐艺术也需要有“市场”,如果艺术是花朵,那“市场”就是它的土壤。
所谓的“市场”并不只是金钱或物质上的回报而已,它还和(在社会上)是否被推崇尊重以及能否有“知音”有关。
所谓“知音”指的不一定就是那些有同等“专业欣赏水平”的受众,更多是那些对音乐艺术有兴趣,能认同并尊重音乐艺术作为一种“正常职业”有如其他“实用专业”(如工程,法律等等)的广大社会群体。
新加坡以务实立国,几乎所有的政治课题都围绕着“生存问题”?在有意无意有形无形之间,语言政策以及教育价值观也仿佛是“顺应潮流”并“顺流而下”?
无论如何,新加坡毕竟还是个小国(各方面的“市场”也相对小),文化传统历史也相对浅短并有一定的复杂性背景?国人生活学习工作的日益忙碌,再加上近几十年来被日新月异的通信科技推波助澜的各种世界潮流所冲击,难免使国民的“艺术意识花朵”难以绽放?
上述种种,或许不只是新加坡所面对的问题,也有一定的无奈?但都很难说是理想的“艺术土壤”?就有如在海滩上种玫瑰花一样难!
当今世界,从某个角度来看,金钱或许可以买到某种(短暂的?)品味,但内涵是另一回事。毕竟:文化,艺术,音乐和教育一样都是“百年树人”的事,急不来也“功利”不来。我们并不是没有有望可以长成巨树的树苗,但我们现有的土壤又能否能承载或保证“这些树”能健康成长,存活并开支发叶?
以前有高官曾扬言要“文艺复兴”(!),如今看来,这若非无知或好高骛远便是哗众取宠?我们真有足够的文化遗产可以“复兴”吗?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或许不须要期望太高,能以“优雅社会”为目标已属难能可贵?
28.6.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