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31日星期日

新加坡式的“去中国化”?



       “去中国化”在现在的台湾甚至香港似乎已是一种新常态了,只是这些“去中国化”的本质主要和政治利害或地缘感情有关,和民族本性以及文化传统大体上没有多大的直接抵触冲突。

       前些年感觉本地的华文大势已去(如今则可说是奄奄一息了?),最近碰到的两件事却令人似乎闻到一股不浓不淡的“去中国化”的味道!而这个“去中国化”的性质和港台的情况似乎恰恰相反 - 和政治没有直接关联,却直接关系到民族本性及文化传统!(也许和教育价值有关?)

       或许个人敏感,也可能一叶知秋?话说朋友经营的一间音乐学校有个附属性质的学生管弦乐团。乐团最近到维也纳去参加一个含比赛性质的音乐节,取得不俗的成绩。主办当局给参加者发出了成绩单兼奖状,奖状上除了有两位洋教授的签名,也有一位来自中国大陆著名资深老音乐家的签名。

       本地家长们都为孩子们的成绩和表现开心,只是看到奖状上有中文的签名,有些家长便不太高兴了!他们大概觉得奖状上有中文会使奖状变得Cheap?!但他们忘记了孩子的老师也是来自中国,更不知道那位在奖状上签名的老音乐家的崇高身份可能比两位洋教授更显赫重要?!都什么年代了还“崇洋媚外”?!最悲哀的还是无知愚昧?(也和教育价值有关?)!

       另一件事:乐团明年将主办一个新春音乐会,将会全场演奏经典“传统”新年歌曲(如《恭喜恭喜》,《春之晨》,《迎春花》,《大家过个太平年》等等等等 …………….. 办一场这样的音乐会,除了想保留以及怀旧(不知曾几何时,这些曾经响遍本地大街小巷的新年歌曲在每年农历新年期间都被一些极度庸俗低级的所谓新年音乐取代了,真是文化堕落!),也让乐团里的孩子有机会认识并“感同身受”这些他们父母或祖父母所熟悉的“乡音”。但有些家长对此除了有强烈意见,还反对孩子参与,他们认为:这些“中文”音乐不能使孩子受益!他们大概也不知道这些音乐大多出自当年许多中外名家之手,其中有些编乐队伴奏或配器者还是洋大人(白俄)呢!

       都什么时候了,思想思维还停留在1980年代?还一味只想着“去中国化”!究竟是无知,愚蠢,还是忘本?!还是都有?总之就是可悲!

12.9.2015


老照片:1960年代我和我的红双喜乒乓球拍。



2021年1月30日星期六

正月的歌 - 远去的年歌




       光阴似箭,转眼又是年三十,明天就是旧年歌《拜年》里严俊所唱的“正月初一头一天,家家户户过新年”了。每年此时此刻,旧时熟悉的歌声总会在脑中萦绕不去。

       这些年歌除了旋律优美,歌词一般也淳朴而富有朝气和温馨喜气,反映了一个时代的人文精神面貌,就如雨果唱片易老总常说的:是一种充满“正气”的声音。就如《恭喜恭喜》- 这首由庆余作词作曲,姚敏姚莉兄妹俩演唱的上海战后新年歌:


每条大街小巷,每个人的嘴里,

见面第一句话,就是恭喜恭喜。

恭喜恭喜恭喜你呀,恭喜恭喜恭喜你!


冬天已到尽头,真是好的消息,

温暖的春风,就要吹醒大地。

恭喜恭喜恭喜你呀,恭喜恭喜恭喜你!


皓皓冰雪溶解,眼看梅花吐蕊,

漫漫长夜过去,听到一声鸡啼。

恭喜恭喜恭喜你呀,恭喜恭喜恭喜你!


经过多少困难,历经多少磨练,

多少心儿盼望,盼望春的消息。

恭喜恭喜恭喜你呀,恭喜恭喜恭喜你!


由陆丽作词,候湘作曲,张帆演唱的《贺新年》也是词曲皆佳的新年老歌经典之一,听听那隽永的旋律,看看这简单又充满感情,抚今追昔,令人怀念的歌词:


贺新年,祝新年,

新年啊,年连年,

爆竹声催人想幼年。


贺新年,祝新年,

新年啊,年连年,

岁月悠悠光阴如箭。


回首往事如烟痛苦心酸,

期望从今万事如愿。


贺新年,祝新年,

新年啊,年连年,

愿大家都过个太平年。


       除此之外,其他如由周璇演唱的《春之晨》,《合家欢》,吴莺莺演唱的《大地回春》,张露演唱的《迎春花》,白光演唱的《春》,梁萍演唱的《恭喜大家今年好》以及赵丹的《春天里》等等等等 ………… 都是词曲并茂,不可多得的歌曲。这些歌曲除了有一定的艺术品位。清爽“务实”如《春之晨》里的“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亲情洋溢如《合家欢》里的“从今后我们合家团圆,不再离别分散”,积极乐观如《春天里》的“不用悲,不用伤,人生好比上战场! 身体健,气力壮,大家努力干一场!向前进,莫彷徨,黑暗尽头有曙光!”…………. 等等都在在体现了一代人的文化精神素质以及理想价值和追求。

       今时今日,如果说上述这些都是意识“健康”的歌曲似乎显得有点老土以及不合时宜,但情况确实如此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也不仅是古人的怀抱。因为我们的社会改变了,我们的价值观也改变了,以致很多时候所见的种种都是趋炎附势的庸俗市侩!

       不一定就是悲观,无须也不必再悲哀,事实上,此时此地的华人新年习俗就有如华文华语以及新年老歌一样,其中的传统和记忆都年复一年不断的在退色,终有一天(大概也不远了),农历新年就和中秋节变成毫无情调的“月饼节”(Moon Cake Festival)一样,只剩下一条记忆苍白的河流以及一个颜色暧昧的红包(River Hong Bao)了!

       不中听的话似乎说得多了,不合年味,但年年难过年年过,值此世上天灾人祸频仍不断的当儿,除了记取赵丹的:“向前进,莫彷徨,黑暗尽头有曙光!”也谨以《恭喜大家今年好》里梁萍演唱的句子衷心祝福各位朋友:


恭喜大家今年好,平安健康”!

7.2.2016


照片1:百代1033转黑胶唱片,内有林黛,严俊合唱的经典年歌《拜年》

照片2:李宁国修复制作并送我的第一版上海1930 – 40年代经典新年老歌合辑 24KCD 限量版,这也许是当今世上最有诚意,最完整以及最好的同类版本,至今还舍不得拆封。


2021年1月29日星期五

重上波浪桥





       几个星期前和诗人林子以及老友兼艺术鉴赏家夏帏兄结伴上山晨行,日前又是三人行,是日蓝天白云天清气朗,花葩山波浪桥景色依旧美好,不同的是,艺术鉴赏家换作扬琴演奏家瞿建青 ….......

30.1.2021

照片1:诗人林子与扬琴演奏家瞿建青相见欢。

照片2:花葩山下的直落布兰雅。

照片3:波浪桥上远眺。

回忆最美好



       今天在FB上看到有网友感叹: “….... 记忆中的世界,无论多落后,还是美好的。

       美好的回忆当然是那种令人怀念向往的回忆,年关将近,从收音机,电视机以至网络上都涌现了各种风格的年歌年乐,但1940 - 1960年代的“传统原版原唱”年歌却和此地的华文华语一般逐渐式微。对于一个从传统年歌年代走过来的人而言,有些传统年歌旋律还在,但若非被商业或政治极度庸俗化,便是已被“创新”得“魂飞魄散”?!原来的感觉和感情都恍若陌路!

       每逢佳节倍思亲,就和代代相传的团圆饭一样,是传统,也有浓浓的怀旧念旧感情意识,事实上,好些传统年歌都是中国抗战胜利以来广泛流传于新马一带的老歌曲,早已深入民心而成为了老一辈华人的乡音了,反而其“原产地”的人们由于种种社会动乱环境变迁而和这些歌曲失联并形成断层,早已没有多少感情牵扯了。

       无论是为了什么原因动机有意无意的改变传统,在一种潮流不断冲击下,这传统便和谎言一样逐渐也会被人们接受,变成一种理所当然的以假乱真,就好像今天许多台湾人理直气壮不认为他们是中国人一样荒谬,除了忘本以及“数典忘祖”,是否也是一种无知和愚蠢?!

       另外,传统更注重的是感情感受而不是技巧的华丽,传统年歌是新马或南洋华人的过年传统感情依据之一,如果把传统年歌弄成类似谭盾的“西北组曲”外加时下流行格调,除了状若涂鸦,也不再是南洋传统了,更谈不上什么南洋风骨?

29.1.2021

老照片:那年过年在春天湖。


2021年1月28日星期四

百香果




       前些天有朋友了一些水果给我,其中有七八粒百香果 passion fruit,久闻其名从未染指,但目睹其外观真容时却有点失望,首先,其名“百香”仿佛名不副实 - 似乎闻不到什么香味?如果从英文名直译也不像是那么热情或富有那种 eat meEat me! 的 inviting 感觉 。再加上其貌不扬,真并不怎么能引起食欲,于是在冰箱一放就是好几天,几乎都忘了,今天一早打开冰箱看到突然心血来潮想试试,选了一粒比较“英俊”的试试,酸中带甜感觉还可以,后来再试一粒“丑”点的,意外发现其“内在美”以及味道居然都比之前的更好!因此也证明了一个道理,除了人不可貌相,果也不可貌相。


26.1.2021


照片1:丑果的“内在美”。

照片2:比较“英俊”的那位。




黄金岁月黄金夹






       每年的这个时候都会把这两张唱片翻出来听听,因为这里头有许多少年时期的岁晚回忆 …......... 这次还把那个重量级的铜质唱片夹(压)擦亮备用,一时有点满室生光的感觉 ............

       记得1990年代,香港音响界最热腾的时候,常常有各种绘声绘影效果神奇新颖古怪的音响配件冒出来,在来势汹汹“信者得救”的诱惑之下,我就曾经花了几百块钱买过一个据说是以“非洲神木”制造的唱片压夹来配我的 Linn Sondek LP 12唱机,后来换了重型的 Micro Seiki 5000 唱机, 就又花了好几百块钱请人打造了这个“黄金夹”。

28.1.2021





2021年1月26日星期二

依朵菲 Etouffee



       今天午餐又是长驻风琴家掌厨,这回是一道名为Etouffee的美式烩饭,和Jambalaya 相似,也是美利坚合众国路易斯安纳州源自西班牙大锅饭paella 的一种区域烹调,只是煮法略微不同 - 酱汁是最后才淋上去的。

       Etouffe 比起之前的Jambalaya 工序较多,先准备好鲜虾以及洋肠备用,买不到西班牙大米,便将就用日本珍珠大米替代煮至7 - 8 分熟,再淋上事先调制好,主要以面粉,西芹,湾叶 Bay leaves,无盐牛油以及虾头熬成上汤合成的酱料便大功告成 ….....

或许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虽然烹调过程比较费工夫,但味道比起Jambalaya 则更上一层楼 ….... 看上去,品相色泽仿佛也更好?

27.1.2021




2021年1月25日星期一

正月的歌 - 迎春曲




       日前有朋友送给我一些旧黑胶唱片,里头有一张45转的艺声唱片,片名是“草原之夜”。唱片收录了5首久违了的歌曲 - 《草原之夜》以及《迷人的夜晚》,《溜冰圆舞曲》,《猎人之歌》以及《迎春曲》。这些都是1960年代初期(文革前夕?!)中国民族风土纪录片“北国风光”里头的插曲,也是1960年代本地电台广播里经常听到的华文歌曲,可以说是那一代人回忆中一个不可磨灭的部分。

       在5首歌曲当中,除了吕聂改编的赫哲族民歌《猎人之歌》和《草原之夜》以外,其余3首都由崇岩作曲。“迎春曲”歌词出自文邦之手,词意除了充满激情朝气,也很大气!

       同样大气,也同样以“北国风光”为起点,《迎春曲》有出自平民百姓的豪情壮志而没有毛泽东《沁园春》“雪”里迎面而来的王者之风(?),但无论写景抒情,都是一首不可多得的壮丽颂歌。


大雁飞回北方,

鲜花儿开满草原,

江山万里无限的灿烂。

我们日夜奔忙,

描绘崭新的图画,

珍惜这大好的春光,

把金色的种子辛勤播撒!


冰河已经融化,

柳条儿抽出新芽,

东风万里吹绿了天涯。

我们时刻不停,

开辟理想的花园,

高举起希望的火炬,

叫美丽的春天长留人间!


多动人的歌曲以及多美好的生活愿景!可惜如今已是大江东去,俱往矣!随着年复一年的世情转变,昔日的纯真朴实理想梦想,无论真假,仿佛都已消失无踪!说我矫情善感好了,听着听着,突然就想起白光的名曲《魂萦旧梦》里头的那句歌词 - 啊!我要到哪儿去寻找我往日的旧梦.................?!

8.1.2017




2021年1月24日星期日

如今的所谓“教育”仿佛只懂得一味追求文凭或那些似是而非的所谓“创意”,有时往往还劳民伤财浪费资源,其实有些事只要有点常识以及起码的智慧,还能一举两得?!问题是有太多假内行以及外行管内行?!



歌唱课


       最近和一些中,小学生上视唱练耳(Aural training)课时发现,现在的学生对一些经典世界民歌的认识近乎无知!令人惊奇的是就连一些所谓的“爱国歌曲”也不是很熟悉!

       不知道从前(上世纪5 - 60年代)的英校有没有歌唱这一节,但当年我读的华文小学每星期至少会有一节。

       上歌唱课时,音乐老师每次都会分发油印的简谱歌纸给我们。由于我们一般都只会看(中文)歌词,不会读旋律谱,老师便把歌曲旋律在钢琴上弹给我们听,一句一句的教我们唱。等到都学会了,老师便以钢琴伴奏我们的“大齐唱”。

       如此这般每星期都至少学会一首新歌,几年下来,唱过歌曲数目也挺可观的。除了许多中文歌曲,还有许多世界各国民歌。例如:东欧苏俄民歌“纺织姑娘”,“幻妮塔”,“三套车”。波兰的“波兰圆舞曲”,捷克的“跳吧,跳吧”,南斯拉夫的“深深的海洋”,阿尔巴尼亚的“含苞欲放的花”。西欧北欧国家的民歌有意大利的“桑塔露齐亚”,“重归苏连托”,英国民歌“绿袖子”,“友谊万岁”,“罗梦湖”。瑞典的“海浴”,丹麦的“在森林和原野”(就因为有“森林和原野”,后来竟成了禁歌!)以及美国民歌里包括佛斯特的著名歌曲如“老黑奴”,“故乡的亲人”,“美丽的梦仙”等等等等不胜枚举………….. 亚洲(如朝鲜的“小白船”),东南亚(如印尼的“美丽的梭罗河”, “哎哟妈妈”,菲律宾的“种稻歌”,马来西亚的“Lengkang Kangkong”等等)一带国家的民歌,中国歌曲就更不在话下(如“刮地风”,“读书郎”,“箫”,“苏武牧羊”,“凤阳花鼓”等等以及黄自的著名歌曲“踏雪寻梅”,“西风的话”,“天伦歌”,“花非花”等等等等)。

       如今看来,通过唱这些歌曲而接触了许多世界不同国家的不同民俗风情文化(甚至有些优良的价值观),多少也为年幼的我们开拓了一些“国际视野”- 至少认识了一些国家的名字。这些伴随着我们青涩岁月的歌曲,许多虽然不是本土或中国歌曲,但大都旋律优美,词意动人。久而久之不知不觉的对它们产生了感情,同时也让天真烂漫的小学生涯留下了不能磨灭的记忆和色彩。可惜在如今这个“没头没脑”或“无情无义”,一味迎新弃旧的时代,这些歌曲已成为了另一种渐渐远去的乡音。

       回想起来,当初接触这些歌曲时,老师并没有(时间,条件都不允许)真正教我们任何音乐知识。也许这就是所谓的熏陶吧。经过长时间的耳濡目染并实际参与,无形无意之中却为后来从事的音乐工作打下了非常重要的基础(注),对音乐听力(和弦,音程,节奏等等)音乐旋律的(好坏)识别,鉴赏以及品味也都有所助益。

       现在回头来看,通过轻松的歌唱课来引导学生接触和学习音乐,除了教,学两方面都没有压力以外,似乎也是一种省时省力,事半功倍的“教”,“学”方式,就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和为了什么原因,我们丢弃了这个“务实”和“方便”的华小“传统”!


注:学习音乐从小开始是很重要和关键的,很多生理天赋能力,时间一过便会永远失去而无可挽回。但在上世纪 5 - 60年代,一般家庭的孩子要学习音乐又谈何容易!

20.9.2011





2021年1月23日星期六

简单的生活


       屈云云原名屈文洁,出身于上海音乐专科学校,是少数科班出身的艺人,当年以一曲《三轮车上的小姐》红遍大江南北。

       《简单的生活》是屈云云1948年在中国上海灌录的一首歌曲。时值八年抗战胜利的中国,虽然国家光明在望,但除了百废待兴,市面也百物飞涨,生活不易。《简单的生活》便是当时上海小市民的生活写照一斑。

歌曲由陆丽作词,姚敏作曲,歌词如下:


要有得住又有得穿

这简简单单生活

我肚子吃得不饱

也不掉泪


要妻不嚎又子不哭

这安安静静生活

我一天做到晚上

也不叫累


不管他米珠薪如桂

只要有勇气向前追

要妹爱哥来哥爱妹

这甜甜蜜蜜生活

且喝一杯来睡梦

也都酣美


       《简单的生活》词曲简单,却道尽了当时在上海亭子间(?)生活的人们对生活简单的要求。生活虽苦但心境却乐观开朗。

       新加坡在战后的2-30年里,似乎也如此。物质生活远远没有今天的富足多彩。但因为生活相对简单,人也容易满足于基本物质条件现状,精神上似乎也比较快乐。各族人民无须运动口号也能和谐共处。

       今天,新加坡早已从发展中国家跃升到第一世界国家。也早已过了昔日“光明在望”的阶段,但生活水平提高,一应物价也今非昔比,生活并不轻松,快乐指数和国际声望更成反比!。

       而社会语境的变化加上如今几乎事事都网络电脑化,新世代的年轻人对此或如鱼得水并乐此不疲。但对于许多“一息尚存”的战后中老一辈而言,无奈陷身在语言文字以及电脑网络的云雾中,当年种种“简单的生活”仿佛已一去不复返,只能在梦中寻觅了!

15.5.2015


屈云云演唱《简单的生活》: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CYEw-Xxwyw


2021年1月21日星期四

糯米饭




       早上送太太到车站后顺便到附近咖啡店买早餐给岳母大人,看着买回来的糯米饭,想起小时候在女皇镇蓝玻璃巴刹的糯米饭,当时的那个“小贩中心”就在隔着一条小马路(Buller Terrace)的女皇镇联络所正对面,空间狭小气味纷呈卖着各色华巫印食物的“小贩中心”每天早上人潮汹涌挤得一塌糊涂,也没有多少桌椅让人坐。

       最喜欢就是那摊糯米饭,刚煮好热腾腾的糯米饭上洒上些许炸小红葱头片以及胡椒粉,啊!那个滋味 …...... 印象深刻以及有趣的是卖糯米饭的女人长相 - 一看就令人想起了糯米饭 …......

       那时的糯米饭一毛钱一大包,如今 …......

22.1.2021





今日新口味午餐 - 匈牙利牛肉汤汁螺丝粉 Goulash fusilli,风琴家的新作 ......... 配上一小杯红酒 😋😋😋



2021年1月19日星期二

静坐




       之前也常在各种人言信息里听说有关静坐的神奇,真正开始注意有关静坐是几年前有位朋友身罹绝症 - 癌症末期之后毅然放下俗务坚持长期静坐而最终得以全愈的缘故。

       也许有缘,几个月前偶然在 Vivo city 的国家图书馆分馆翻到一本有关静坐的书,书有点残旧,仔细一看竟然是本原版于上世纪初(1917年)的“古书”,书名为“因是子静坐法”。看看书背,还有已故佛门高僧国学大师如弘一法师,南怀瑾以及饶宗颐等高人的大力推荐 …....

       好书难得,托朋友上网买了几本自用送人,同时,在没人指导的情况之下,也尝试按图索骥学学静坐,也许时间不够长,也许资质有限,至今也没有如书上或网络上所述的种种“得道异象”如舌头颤动甚至手舞足蹈丹田发热等等等等 ….... 一开始静坐时却是杂念丛生思绪如潮,有回“万念俱灰”之余却突然想起一首译曲旧歌(旋律来自一首拿坡里歌曲的中文老歌)里的几句:人生就像海上浪潮,潮去潮来有谁知道?潮来有如万马奔腾,潮去变作静静悄悄 …...

       或许,这也是冥冥之中的一种带有人生哲理的启示?静极思动,动极归静?

20.1.2021




2021年1月17日星期日

昔日的收音机




       听收音机是1950 60本地民间最经济和普遍的休闲娱乐,那时的新加坡还是个第三世界国家,在当年困苦的环境里,它慰籍了数以万计劳苦人们的心灵,可说已经完美完成了它的时代任务。

       和看电影电视不同的是,听收音机广播就有如看黑白照片或看书,它总能留给你无限的想象空间,尤其在那个物资贫乏,人情却相对淳朴的年代。

       最近听说新加坡国家博物院又有个有关本地收音机历史的展览。同样的展览好几年前看过一次,当时感觉挺失望的,(不知是否和政治政策有关?)关于英语广播部分不说,华语广播部分有许多有关早年广播以及播音人的“历史”和贡献都只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或付之阙如!(“官媒”加“官僚”本色?!)

       记得1970年代初,有许多华语电台节目不止在本地广受欢迎,在邻近东南亚一带国家也有很多很多的“追随者”。留意到这种情况是因为当年我曾经和电台合作制作过一系列教人如何吹中国竹笛的节目-“学笛子”(由我撰稿以及示范)。为了这个持续了约一年,每星期“连载”一次的节目,有一段很长的时间,我常常要一大早赶到电台参与录制工作。除此以外,由于海内外听众踊跃来信索取有关节目课程乐谱讲义,我也花了很多时间和精神来赶稿 …………….. 后来仿佛也引发了其他性质类似的广播节目。

       谈起本地的播音历史,除了那曾经伤透了一代方言听众以及播音员的心,被一声令下横遭腰斩的所有方言广播!从前华语广播内容的多姿多彩,或许是今天我们的年轻一代所无法想象的(或许也没有兴趣的?!):除了流行歌曲的播放和点播,广播剧,李大傻,王道讲古等等,还有智益常识问答比赛,电影评论,读书随笔,华乐合唱,古典音乐,各种地方戏曲,儿童节目等等等等……………说到儿童节目,当年在本地家喻户晓盛极一时的儿童剧社就是从电台起步的!那时的电台除了播放华乐唱片还经常邀请本地华乐团体前来录制节目,后来甚至还举办过歌曲创作比赛以及主办“电台音乐会”!这些都是由当年有眼光见地的决策人所促成的蓬勃文化活动景观,然而,这种种又于今何在?!或许有人说时代不同了,但只为了追求一个新的表象,而不分皂白的把旧的事物都清除掉,除了“官僚”,也不见得有文化?

       俱往矣!对待美好的事物,除非是天灾人祸(现在看来仿佛有点类似?)使然而无可奈何,那与其日后唏嘘惋惜,不如当初就妥善爱护保存并发展(就好像对待还在世的父母亲人一样),要不然,大张旗鼓的所谓“回顾”和“纪念”都只是一种虚情假意而已。

17.5.2016

老照片:1970年代的人民协会华乐团排练厅,电台录音归来?

网上图片:1960年代前后的收音机。






2021年1月16日星期六

人非神仙圣贤,都会有缺点,自己也如此,因此如果多年跌宕起落的交情还有点“鸡肋”的意味,就多想想朋友的优点 …...... ?


朋友




       朋友有很多种,从泛泛之交,酒肉朋友到能为你两肋插刀的刎颈之交都有。什么样的人养什么样的鸟,什么样的人就会有什么样的朋友,说是“物以类聚”也可以,说是“一丘之貉”有时也合适。亦有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点很少有例外,却有一定道理。

       环境能改变人,人也会因朋友而改变(很多时候朋友就是环境),是好是坏,是福是祸,很难说得清,这里头有个判断和选择的问题。判断和选择也都因人因时而异,而人性是复杂的,再加上各自牵扯的亲情利益更是纠缠不清。除非到了“时穷节乃见”的份上,太平时节,很难分辨“忠奸”。

       酒肉朋友也许(肯定?)有“其中”的乐趣和妙处,就和抽烟一样,非此道中人,不能领略。“刎颈之交”应是稀有品种,尤其是现在的社会世道,这个字眼听上去都令人感觉不安(刎颈!想想都毛骨悚然!)!有如此交情也许是前世修来的,并非人人都如此“幸运”。只是有必要先扪心自问,有没有这样的心理准备和勇气,有一天自己也需要“刎颈”以报!

       看来还是“君子之交淡如水”难度比较小,也没有可能须要两肋插刀或“杀身成仁”的风险。以前“少年不识愁滋味”,觉得做朋友若是到了“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地步,似乎也没什么意思了,如今到了“欲说还休”的“境界”,已能理解和认同。能“但愿无事常相见”也不错,不然“相忘于江湖”也胜于“相濡以沫”一起渴死“同归于尽”。

       另外,人和人的交往就有如列车,每个人都有一列自己掌管的列车,但有时也在别人的列车上做客。每个车站都有不同人等上车下车,这些“不同人等”就好像不同时期,环境,情况所交的朋友。有些人上了车就一直待着,有些人上了车又马上下车。有些人下了车又再上来,有些人下了车就不再上来。一旦交游广阔,更是来来往往,熙熙攘攘。但“乘客”之中也有被赶下车或赶人下车的!

       有一位“前朋友”最喜欢(!?)赶人下车了,这些年来也不知驱赶了多少人,我列车上现有的“乘客”里,就有好几位曾经被他驱赶过,幸亏我比较“机警”,一看情势不对,赶紧自觉自愿自动下车。

       最终:无论是怎么样的交情,不管是基于“华文源流情意结”,“华校生”或什么乱七八糟的名堂(如“开悟”,“自由心”以及“顶峰经验”等等),若是“务实”的,都应该多少为对方(朋友)设想(有时连动物之间也会如此)。如果交情深厚,一旦朋友有难,自当尽力相助。

       只是,如果看到朋友行为不正或有所偏差,在情在理都应该加以劝导或晓以大义。更不能再去推波助澜助纣为虐。如果是非不分,不讲道理,无论是什么“情意结”或“江湖义气”都只是成群结党山头主义和乡愿而已,谈不上真正朋友之义,最后还可能陷朋友于不仁不义,万劫不复!

       寄语那些饱读诗书文笔娴熟的所谓“华校生”,你真的关心你的朋友吗?


外一章

       朋友贵精不贵多,有个有势力,有名气的朋友固然可以沾光,但这些事业成功的人一般都很忙,如果不是总角之交(另一种“青梅竹马”的意思),曾共患难,或在事业上来往频繁,很难建立起深厚友情。

       朋友之间感情的深浅有种种情况和原因,有的是因为真诚相待,有的则是气味或趣味相投而已。真正来到朋友之义,除了落难时的物质需求,朋友之间最需要的还是精神上及时的支持,尤其在彷徨,失意时。

       寻常日子,尽可能对朋友多表赞赏,尤其作为同行,在专业上的不足,一个明白的人,自己心知肚明,没有自知之明,多讲无谓。在一番奋斗和努力之后,很多时候,(也许和你自己一样)你的好友最需要的其实并不是你的(专业)“意见”,或许更希望从你那里得到一点及时的支持和认同,哪怕纯粹是一种安慰而已!如果他重视你的看法,以及珍惜你的友情的话。

16.9.2010


老照片:1976 年人协华乐团香港艺术节演出期间 …....

左起:易有伍,曾国和,李粉德,潘耀田,周经豪。

右三:谭泽江。




2021年1月15日星期五

交情

日前有位网友谈及他和他一位认识多年趣味相投的前网友因为一个不经意的玩笑而导致断交,令他悔恨失落 ......... 个人“入网”不算深,前后也不过两三年,但由于碰到过一些事,在这方面也算有点体会,简单来说,网上素未谋面的“虚拟朋友”往往比不上现实中的“实体朋友”,即便如此,就算是结交多年的朋友,悲哀地说,有时也不一定经得起“考验”?因此,虽然还“未到千般”,但越来越觉得“君子之交淡如水”这句话里的真味。
也许就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认知一样?不知为何?很多时候许多真正好以及有价值内涵的事物无论在网里网外都像是曲高和寡而少人问津?!是人的素质价值问题还是愚昧无知兼冷漠?一年前看到这个网上视频,感觉里头智慧深广,即刻分享,一年后的今天再看,点赞者(关注?)寥寥无几,也许网上这类励志视频太多了,并且往往千篇一律,大家都感觉麻木了? 但如今重温这个视频,还是那么令人击节 ….........
网友之中有位气球专家朋友的口号是:“快乐来自分享”,希望看了这个视频能使你我都快乐一点,最低限度,不辜负制作这个视频者的一番努力与善意 …........
8.10.2020

2021年1月13日星期三

 今日午餐:鲜虾蒜蓉柠汁意粉 ..........




2021年1月12日星期二

不见挽联 ?



        最初英培安的认识是从阅读1970年代他“被捕”前所写的几本反映此地生活的散文小书开始,那时也喜欢看有类似“被捕”经验台湾作家柏杨的散文,感觉两人的遭遇与文风有点相似。

       也不记得当初是如何结识,只记得2000年前后有一阵子常到他的草根书店买书,见面比较频繁还是他生病以及和陈瑞献打官司的那几年。 

       那时,我们一群人包括水彩画家王金成,艺术鉴赏家张夏帏,老歌唱片修复专家李宁国,唱片收藏家卢鉴江以及广播界名人徐惠民颜贵娟夫妇为了给与英培安精神上的支持,经常约他在百胜楼书城的大人餐厅聚餐或在附近一带喝茶。

       近日英培安病逝,在报上所见除了有关新闻报导也有一些“合照”似的回忆文章,仿佛没有像昔年本地文史专家韩山元过世时气势磅礴的挽联:


其一


山光高远,一身正气动天地

元气淋漓,七尺健笔惊鬼神


其二


与时代浪潮同浮沉 初衷莫释

于文化前沿共耕耘 德范长存


       有点疑惑,这回除了那些风花雪月的文字,再没有本地华文圈里有头有脸的重镇人物轰轰烈烈撰联致哀赞颂,是因为英培安不比韩山元?还是道不同不予为联?

       就不知英培安临终一刻,脑际闪过的是“被捕”的无奈,还是那场无谓的官司?!还是 ….......


13.1.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