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28日星期四


人协岁月之:

青少年华乐队指南

       1989年在人民协会华乐团的工作,除了指挥各种场合性质的乐队演出以外,为乐团以及舞蹈团编曲和创作是也算是日常工作之一。
       那时华乐团的编制已近完善,但一般人对华乐团的编制还不甚了了,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其中奥妙”,于是就兴起了一个念头要写一首类似英国著名作曲家布列顿 Benjamin Britten 的名作 - 青少年管弦乐入门(A Young Person's Guide To The Orchestra )的作品。
       我的《青少年华乐队入门》在内涵结构上很接近布列顿的《青少年管弦乐入门》,都是通过一首乐队变奏曲来介绍乐团里不同乐器组合及其功能等等 ............ 不同的只是,这回变得“全盘中化”。后来,当时的台湾高雄市国乐团指挥,著名作曲家关乃忠也创作了性质相同的作品 - 《管弦丝竹知多少》。
       音乐会在当年的大会堂举行,由于是一场以年轻观众以及外国人为对象的教育性音乐会,因此也别开生面的邀请了英印混血的小女孩Dilka Emanuel 来主持。
1.3.2019

图片:包括当年海峡时报双语版的新闻报导剪报。







2019年2月27日星期三


蝠到!福到?福份?!


       前几天一早起来,发现大厅落地大窗外散落了一些龙眼核和壳,一连几天都如此。一开始怀疑是松鼠或猴子的杰作,由于这些来历不明的垃圾会引来一些蚂蚁,于是就在哪铺上一些报纸以便清理。前晚10时许突然听到外面有东西掉落在报纸上,开灯出去一看,“垃圾”又出现了!不经意抬头,竟然看到一只大蝙蝠倒挂在窗外一盏电灯上(名副其实的“蝠倒”?),连忙叫孩子也来看看这一“奇景”,可惜千呼万唤,等到孩子出来,蝙蝠已经不见了 ..............


       蝙蝠在西方常被人将其与吸血鬼联系在一起,在东方的中国却被视为是一种吉祥之物,如果有所选择,我当然倾向东方传统!尤其后来还变本加厉,连蝠粪都来了!如今回想,本来还有点烦,现在看来似乎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哈哈哈哈!
28.2.2019


2019年2月26日星期二


Robert Luse

       在FB上几乎天天都有某某人生日的“温馨提示”,昨天也不例外。却看到了已故老友 - 旅居本地多年的美国六弦琴家Robert Luse的生日通知!
       和Robert认识了也有30年余,我的两首六弦琴四重奏就是为他的新加坡六弦琴四重奏The Singapore Guitar Quartet组合而写的。


       Robert是已故本地著名小提琴教育家吴顺疇的女婿,在新加坡可说是桃李满门,出色的学生也包括了曾就读南洋美专音乐系的旅美杨忠杰博士以及来自马来西亚的庄健强
       印象之中Robert是个非常勤奋执着的人,论年资,也算是我的前辈了,或许由于性格较为强烈,因此朋友仿佛也不多?和我却似乎特别有缘分,如今还印象深刻的是初次和他见面那回,那是在国家剧场里一个有关作品演出的会议上,那年我刚从澳洲回来不久,和他也算是素昧生平,当我还“不为人知”的时候,他已有点名气,一坐下来还没正式介绍他却隔着会议桌友善的和我眨眨眼 …............
       虽然Robert几年前已经过世,但我一直都没有删除他,因此,每年这个时候都会接到FB的“有关通知”,谨祝他在“彼岸”逍遥自在,永远快乐 ….......
27.2.2019


2019年2月25日星期一


谢谢本地诗人林子女士诗作:


《纪念册》

回忆层层叠叠, 尽是儿时光景
同窗轶事, 隐藏在, 方形册里的方块文字。
骊歌骤然响起, 悠悠忽忽。
唤醒了别离, 不由地格外珍惜。
杂糅尘土味的拜兄拜弟。 不曾说千言万语。
一任时光堆砌, 憨厚的情谊。
桑榆渐晚, 只道云淡风也轻。
2019225

回想曲之:

小学纪念册


       立化小学是我的母校,位于里峇峇里路 River Valley Road),当年的大世界游乐场和海峡时报都在邻近。


       上世纪60年代的华校有一个独特的传统,一代传一代似的,在临近毕业时,同学们都会自然而然,不约而同的各自准备了一本纪念册,和同学互相交换临别赠言。
       我的纪念册是读二年级时一次校内绘画比赛的奖品,长方形的小册子,浅绿色的缎子表皮上有西厢记的绣像,这类纪念册是当时最常见的。


       小学的回忆比中学,大学都深刻,一方面是年数比较多,时间比较长,小学生的性情也是最纯真无邪的。那种感情,中学,大学以后便渐行渐远 ………世情变迁,现在的小学生大约也不会知道有纪念册这回事了。
       那天整理杂物时,无意间翻出了这本纪念册。一打开,尘封的回忆又弥漫在眼前。册子里头的赠言句子语气各异,留言者的音容笑貌仿佛跃然纸上,如今看来,当年的小学生除了字普遍写得比现在中学甚至大学生好之外,即席挥毫,匆匆留言,有些文笔也还挺得体,就算偶然有别字或引用成语,“墨水”也比如今的学生多。其中也有语气老成严肃或生硬做作的,虽不无矫情刻意,但现在看来也很有趣:

(一)

耀田友:
花开在春天,求学在少年”
李锦祥上
感想:李锦祥是当时的班长,和我相当友好,留言一般。

(二)

耀田弟:
一江春水向东流,时间宝贵,好好利用。”
兄(!)韦成德上
感想:当年流行结拜,凡是看对眼的都可以马上结拜,这位是我当年的“拜兄”,那时无心向学,成绩很差,“拜兄”教训得是!


(三)

耀田同学:
一字一笔须用力,读书时期必用意,不要浪费好时光,力求进步为上计!”
陈霞莉上(原本写的是“陈霞莉遗”!后来也许觉得有点不对劲?改了,哈哈!)
感想:陈霞莉学业成绩是当年班上的前几名,也是副班长,教训得也是。


(四)

耀田同学:
晨钟敲遍了黑暗,唤醒了我们的努力。我们不要掉在黑暗的后面,我们要迈开脚步,走在光明的前头!”
黄唐英上
感想:黄唐英的成绩也是班上前几名,临别赠言虽有点文艺,但现在的小学生,又有几个能有如此即席文思?只不过后来有点迷惑:黑暗的前头是光明,光明的前头又是什么?


(五)

耀田同学:
一分热,发出一分光”
洪梅英上
感想:记得洪梅英和我的客家好朋友赵建新都住在Jervois Road 路头,如今这一带已是豪华公寓林立当年却是简陋的“贫民区”


(六)

耀田同学: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卢锦燕上
感想:卢锦燕是小六时的插班生,也许年纪较大,比同学们都高大些,很会读书,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赠言却一般。


(七)

耀田同学:
天下无难事,只怕没恒心”
刘俊豪上
感想:刘俊豪当年住在中峇鲁 (Tiong Bahru) 一带,家境似乎不错,很多“事”对他来说都不难,不太需要有恒心


(八)

耀田同学惠存:
学业如深海,友谊如山重”(?)
友钟应亮上
感想:当时对我来说:“学业如山重,友谊如深海”也许比较准确


(九)

耀田同学存念: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同学(还用说)陈兴林上
感想:都要分离了,还讲这种话,什么意思嘛?还希望别人“存念”?(一笑)


(十)

耀田同学惠存:
胜不必骄,败不必馁”
同学胡开华上
感想:对我来说:还是第二句比较实际。

(十一)

耀田同学:
我们不久就要分离了,在这短短的几年中,你有什么感想呢?回忆起以前的学校生活,是那么的甜蜜呀!”
萧连德
感想:萧连德在同学当中口才最好,小小年纪,上台演讲一点也不怯场。后来参加过实践表演艺术学院的话剧团,临别赠言寥寥数语,写得既自然,又有感情。


(十二)

耀田同学惠存:
江山一(易)改,本性难移”
同学谢於柏
感想:这算什么临别赠言?(还写错字!)不如直接说:死性不改!咦,如果没有写错字,江山不改,本性便可移?

(十三)

耀田同学惠存:
人必自悔,而后人悔之。”祝前途光明!
同学吴必权
感想:一定是不知从哪里抄来的,至今还未能参透其中深意。

(十四)
天下无难事,只怕没恒心”
耀田同勉
赖锦生敬上
感想:赖锦生上课时坐在我旁边,家里很穷,一家人住在大世界游乐场旁边的“贫民窟”(好像是临时搭的简陋板屋)里,有一次我们去探访他,他用饭碗盛水给我们喝,家里似乎连杯都没有!这句赠言和刘俊豪的一模一样,但感觉大不相同,希望他一切如意

(十五)

耀田同学惠念(惠念?有点与众不同):
学问是止境”(?)
张秀莲上
感想:张秀莲印象模糊,至今还是搞不清赠言含义。

(十六)

耀田同学惠存:
任何困难都能在坚忍中克服。”
景伟上
感想:虽然称我为同学,但当年景伟是我的“拜弟”,他姓黎不姓景。长得眉清目秀,除了写得一手好字,歌也唱得很好(这使我想起卢鉴江先生),还教过我打功夫,名副其实的文武双全!他的字体就和他的赠言一般铿锵有力。


(十七)

耀田同学: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祝你学业猛进,前途光明!
同学郑锦程上
感想:赠言一般,论前途光明,郑同学学业优秀,自是前程锦绣。

(十八)

耀田同学:
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依靠祖先,不是好汉!”
秀儿上
感想:秀儿姓梅,当年个子小小的,但赠言豪气万千,有男子气概


       其余赠言如“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之一般者,或涵义高深莫测,不知所云者便不录了。

       时光荏苒,匆匆数十年过去,昔日小学同窗,除了萧连德,陈霞莉,梅秀儿,黎景伟几位匆匆见过一两次面之外,其余都无缘再见。
8.9.2010

老师的留言,字体刚劲有力,现在还有几个华文老师能写出这样的字?!




2019年2月24日星期日


彭丽媛女士高贵的心意所代表的不仅仅只是个人的念旧之情,也代表了一种泱泱大国的精神气度和文化内涵。彭丽媛让我们再重温一次久违了的传统人文精神!

彭丽媛的念旧


       日前联合早报报导了当今中国国家主席夫人彭丽媛“接见”昔日(1987年)在本地同台演出过的一些新加坡中艺民族乐团团员。今天的海峡时报更是图文并茂的大篇幅报导此事。
       贵为中国第一夫人,彭丽媛在百忙之中,还能想起几十年前曾经合作过一次的伙伴,确实令人惊奇。
       除了中国国家主席夫人的身份,在专业上,彭丽媛本身也是个成就极高的国家一级演唱家。相形之下,中艺民族乐团只是当年本地一个业余性质的华乐团体。虽然身份地位今非昔比,在公事应酬繁忙期间还特意安排了一段宝贵的时间来和这些可能早已淡出记忆“身份悬殊”的朋友们相聚。这种心意和念旧之情,也确实令人感动。
       只是,如果不是彭丽媛女士的念旧,如果彭丽媛不是中国第一夫人,新加坡的媒体大概也不会知道新加坡曾经有过中艺民族乐团这么一个华乐团体,更不会关心和有兴趣报导这段往事。想想,以我们一向的“务实”,那也自然而然 !
无论如何,彭丽媛女士高贵的心意所代表的不仅仅只是个人的念旧之情,也代表了一种泱泱大国的精神气度和文化内涵。彭丽媛让我们再重温一次久违了的传统人文精神!
       向彭丽媛致敬!
15.11.2015



2019年2月23日星期六


又是抛砖引玉,这回还是旧词新诗联袂而来,谢谢林子女士 …........


《故园》

白墙红瓦矮陈楼,
岁月如流过水沟。
梦里依稀芳草绿,
匆匆已逝几春秋。
2019223


《那一片青草地》

那一片青草地, 倒影过白墙红瓦的三层楼。
蓝色玻璃窗外, 听相思树细数, 欢乐与哀愁。


那一片青草地, 辉映着灿烂夜空春复秋。
懵懂的你我, 席地仰卧, 看满天星斗。


那一片青草地, 守护着捉鱼嬉戏的大水沟。
超度了多少年少轻狂, 随时光倥偬, 永不回头。


岁月是不知不觉的神偷, 往事成烟愈浓稠。
不见了青草地, 只留下澎湃思念, 一发难收!
2019223


回想曲之:

老家故园

       从上个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住了二十多年的房子是一栋老式政府组屋相等于今天三房式组屋的一个单位。组屋有三层楼高,座落于亚历山大路环境还算清幽寕静。女皇镇中学 - Queenstown Secondary School(原为英校,后来变为中英混合中学,并改名为女皇镇工艺中学)就近在咫尺。我中学的最后两年便是在此渡过。对后街街名Dawson Road特别有印象是因为当时学校的英文老师Mr. Dawson刚巧同名。Dawson Road和玛格烈通道(Margaret Drive之间还有个椭圆形的小交通圈,女皇镇联络所就在附近。Dawson Road以及 Margaret Drive如今还在,只是早已“朱颜改”。
       房子的右边是亚历山大路(Alexandra Road,路对面还有一座观音庙。庙旁有块荒地,杂草丛生,似乎还有片小竹林,是当年住在邻近一带孩子们的免费“游乐场”之一。庙的左边有间Dunlop Pillow工厂,再下去便是富有历史性的《福利》巴士车厂,当年震动社会的《福利》车厂暴动没碰上,巴士工人罢工倒经历过一次,印象深刻是因为当时无车可乘要走路上学。
       我们原来住在河水山亚答屋区。那里曾发生过几场火患,在一场大火之后,便举家搬来此处。那时这一带只有十来座白墙红瓦和蓝色玻璃窗的三层楼组屋。我家就在其中一座正中央三楼。屋前有片大草坪,刚搬来时常看到印度人放牧的牛群羊群经过,有时还逗留在草坪上悠游自在的“歇脚”和吃草,因此,我们走过草地时,不小心还会踩到牛粪。
       记得刚搬来时,住家附近也还有些从前“山芭”(乡村)“原住民”搬迁时带不走的池塘果树。池塘里还有猪莩(猪菜),日本鱼(鲫鱼)和田螺呢。这种种“天然资源”都大大的“丰富”了我的童年生活,回想起那时摸螺抓鱼的乐趣,总觉得比今日的种种电子游戏要强多了。
       草坪边沿种有相思树和一种叫着“马蹄豆”的树,果实有如豆荚,成熟的豆仁甜中带涩,是我们方便和偶的惊喜(免费小点心)。在这样的环境,热天可以在树荫下乘凉游戏。晚上在草地上铺张席子便能躺着仰望满天的星斗,中秋节的月亮也似乎更大更圆更亮。这里除了晴天可以踢球,放风筝以外。下雨天还可以在四处积水的草地上尽兴嬉水,淋雨也不怕会生病,其乐无穷也。
       草场除了是小孩子们的“欢乐场所”以外,也是农历七月中节时大人烧衣纸,撒铜钱拜祭鬼神的地方,在一旁虎视眈眈伺机抢钱自然是我们这群不请自来的小活鬼。回想起来,当年的中元节比起今天的,除了更纯朴,也更有华人乡土传统节日气氛。
       居民有时也在草场上搭棚办丧事,除了烧纸钱,请来和尚道士敲钟念经,当然也少不了“应景”的西洋铜管哀乐。
一到农历新年,特别是年初一,家家户户都会燃烧爆竹,总有好几天,镇日里空气中硝烟弥漫,零落的爆竹声中仿佛又参杂着若隐若现的新年歌,新春佳节的氛围浓得无以复加 …........ 现在回想,这片大草坪真是个充斥着各种气味色彩以及欢乐哀愁的地方。
       诚然,童年的多姿多彩以及种种快乐和这片草地是分不开的。有时午夜梦回,脑海中常会不期然响起Green green grass of home (故园青青草)这首旧歌,正巧,这也是第一次听到这首歌的地方。
       讲起老歌,当年居住单位背后组屋里丽的呼声所广播的华语时代曲,常随风飘进我们的后窗。当时的丽的呼声广播节目开场音乐都很好听。其中有电影《乱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 )华丽大气浪漫感人的主题音乐,这是每天下午放学回家时“必听”的午餐音乐。其他还有海战记录片Victory at Sea气势宏大汹涌澎湃的主题音乐《大海之歌》以及华乐合奏舞剧《小刀会组曲》里的《双人舞》和《钱塘江畔》等等。由于这些都是一些定时广播节目的前奏音乐,因此也不需要看钟,只要一听到某一段音乐,便知道约莫是什么时辰了。除了丽的呼声和收音机的广播。有些宁静晚上还可以听到远近传来的竹笛声。为平凡的夜色增添了几许柔和温馨。
       从后窗外望,除了组屋还是组屋。如今从照片上看组屋的造型设计也还是和往日一般平实木讷,但每当想起,昔日熟悉的音乐便在脑际冉冉响起。组屋的轮廓和线条也逐渐变得更柔和而有亲切感,记忆中的后窗景色和音乐是难以分割的。
       如今老家早已被夷为平地,原地再建新屋,福利巴士车厂和旁边的许多建筑已不复存在。傲立在泰丰饼干场屋顶上的那头雄狮也和饼干厂一齐消失。位于玛格烈通道一度朝气蓬勃的华义中学,校舍早已荒芜。就连那条我们曾经捉过鱼,戏过水的大龙沟(大沟渠)也无影无踪了!偶然开车经过,人物皆非,整个地区已经变成一个冷漠而陌生的世界,使我不禁想起歌曲“燕子”里的两句歌词:那曾经充满欢乐与欢笑的地方,如今是多么的寂寞啊!
30.9.2010

永远消失了的昔日景观 ….........

老照片 1:青青故园草,淡淡三月天。


老照片 2:水光天色大龙沟。


老照片 3:窗外无尽的思念。


老照片 4:小桥流水人家。


老照片 5:夕阳老树民居。


老照片 6:通往华义中学的 Dawson Road


老照片 7:通往华义中学的 Dawson Road


老照片 8:靠近巴刹的老组屋。


老照片 9:老家旁边的老组屋。


老照片 10:老家后窗景观。


老照片 11:消失在这片草地上的老家。


老照片 12:被夷为平地的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