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8日星期五

驱邪



       家里的杂物越来越多,原本已经不想再添置什么了,但昨天偶然在网上看到有人求售一幅 56 X 96 cm 的钟馗图。咋看觉得笔触不俗,价钱也超乎想象的便宜(还包送货!),忍不住还是立马下棰。后来求教专家夏帏兄,才知道作者陈雪琼乃是台湾知名画家!

       近日不顺心的事仿佛很多,但愿钟馗先生的光临能为我们驱除一些晦气与邪气!是为记。

19.4.2025


2025年4月15日星期二

有位脸书朋友经常发表/交代“生活感悟”,我也来凑凑热闹 ….

乱世感言



       年纪大经历多了,对许多事仿佛都热情不再,也很容易有心灰意懒的负面情绪!但以前的世界好像没有今天这么糟?

       看看这些天的国际动态更觉得世情荒谬,就看看世界超级强权美国由上而下由内而外种种世风日下乱象以及如今许多善恶美丑不分违背传统不男不女的现状,令人不禁有种世界末日已近的不安。

       这里头也让人看到了看到了恶人当道天地不公不仁的现实,也许人性丑恶自古已然?然而所谓的文明世界,人们为了权宜之计而“因时制宜”的去付托重任披着羊皮的狼,或把恶人推向权力高峰,这究竟是无奈还是无比愚蠢?!或许,这就是天意?!

       能不能做到是一回事,但凡有点智慧的人内心深处应该都清楚?世上所有荣华富贵都将会是过眼云烟,只是很多聪明人却往往为了一时之快一己之利而做出违心甚至伤天害理的事,这究竟是命中注定天意难违还是另一种“及时行乐”以及“活在当下”?

       必须感恩,我们 1950 年代前后出生这一辈,仿佛经历了比之前任何一代人都多?从二战后为贫穷挣扎求存(但人性淳朴)以至今天普遍的科技突飞猛进生活富足(但道德沦丧?!),只是放眼四周,不免要替下一代的人担忧了 ….

13.4.2025

照片:1996 文化奖颁奖礼。



2025年4月14日星期一

华乐 回忆




       有好几天都忙着种种琐事烦事,今天午后有点闲暇便想听点音乐。听了两首西洋古典协奏曲之后还意犹未足,突然想起很久都没有听华乐了,正在考虑要听什么,一眼看到唱片架上的这张CD …...

       这是一张从1980年代初黑胶唱片转录过来的CD录音,已经不记得上一次听是什么时候了。音乐一响起,那种时代的亲切感即刻涌上心头,这是久违了的声响,也是一种渐行渐远的传统老式华乐风格?!

       CD 里头的4首乐曲都很精彩,但对其中琵琶协奏曲《花木兰》和二胡协奏曲《新婚别》印象特别深刻。

       记得1980年代在人民协会华乐团任职时和已故舞蹈家李淑芬老师第一次合作就是通过琵琶协奏曲《花木兰》这首音乐。

       二胡协奏曲《新婚别》在胡琴大师闵惠芬深情款款的演绎下,除了不作第二人想,也是当年许多二胡演奏者心仪的曲目。比起名头更响部头更大的《长城随想》,个人其实更喜欢这首,不知为何如今却落得: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也是在人民协会华乐团任职期间,有幸会见了当时来新演出教学的闵惠芬老师。一派大师风范但平易近人的闵惠芬老师除了赏脸光临Daisy Lodge 的寒舍,也和我们一同出席了由谭泽江指挥的华初华乐团音乐会,耐心听完音乐会后还为乐团提供了宝贵的回馈意见 …......

14.4.2025



2025年4月7日星期一

悲愤老年?!




       也许自己愚蠢?也许那些设计有关表格的人愚蠢兼不通人性?每次上网填表格都无可避免的要碰到同样令人晕头转向无所适从的事?就如这一次,为何就是不能直接简单一点?!

       来到这把年纪,虽然对当今许多日常事务办理方式不以为然,但也明白,要跟得上如今电脑科技世界的生活生存规则步伐就要不断的学习去适应。只是每次面对这许许多多电脑密码、输入步骤以及不清不楚的链接指示以及时间限制压力都要令人血压升高?最终也总都是毫无选择要被迫从失败中学习再学习 ….. 没完没了、浪费时间还要忍受毫无意义的挫折感 ….. 如果这些都是必要而有意义的那还没话可说,关键是;从一个1950年代出生的人的深切感受,我们今天的生活素质人情世故真的有随着科技进步而有所改善?别的不说,许多原本简单容易的事都变得复杂繁琐无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价值审美观念也如此,这样的世界活得还有意义吗?!

       如果科技不断进步,人们会变得更聪明或更蠢?人类会不会永远受制于科技以及其背后的阴谋独裁者?

       如今回顾,还是1960前后出生的那一辈人最为幸福,虽然当年物质条件上很多方面都不比今天,但我们大多都拥有一个相对单纯而快乐的童年,并没有今天那种种虚有其表到头来没甚用处的竞争学习压力?

       诚然,除非当下一头撞死,生活还是要继续,只是作为一个对世态半清半醒、有血性而未能开悟的俗人,也明知道讲也没用,但该生气时还是要生气,不愿假作高人洒脱状或乡愿般逆来顺受。

       莫非,今天世界是年轻人的乐园,老年人的地狱?!

7.4.2025

附图:请仔细品味那些令人不知如何回应的愚蠢问题 - email address 填也不对,不填也不对,local mobile no 也一样!诸如此类 ….


2025年4月2日星期三

以前 现在




从一个脸书截图想起 ….....


       讲你又不听,听你又不做,做你又做错,错你又不改...... 呜呼哀哉 ,哀哉呜呼,鸡毛鸭血,鸭血鸡毛,你到底想点( 广东话)???是不是要等到棉花真的出在羊身上才会惊醒?! ???

       其实,令人生气的不完全是高高在上的外行管内行,而是那些“ 饱读诗书”身居高位坐领高薪却明哲保身见死不救不发一言的教育界败类?

这里谨以名联一副赠之:

一二三四五六七
孝弟忠信礼义廉

顺便征求横批,哈哈哈哈!

以前、 现在的补充:

以前的老师是灵魂工程师。
现在的老师是失败工程师?

以前的老师一心百年树人。
现在的老师下课赶紧松人?

以前的老师满怀热情理想。
现在的老师早已没有梦想?

结论?:
以前的老师鞠躬尽瘁不负众望。
现在的老师曲意逢迎丧失尊严?!
以前老师是老师,学生是学生。
现在老师是店员,学生是顾客。
货银两訖恩断义绝!!!

3.4.2025


2025年3月18日星期二

简单的和声


       很久以前,学习音乐的人无论是从事作曲、理论或演奏,都很注重对和声学的认知,不知曾几何时由于商业效率考量以及电脑科技的逐渐普及和方便,许多人已经不太愿意花时间精神去仔细研究和声以及其他如对位、曲式、配器等等和音乐创作有密切关系的科目,这究竟是时代的进步还是艺术精神的堕落?

       和声学在传统西洋古典音乐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除了赋予音乐色彩、和谐性以及非和谐性,也直接引导音乐旋律开展方向和情感起落

       当年初次接触古典音乐时马上就被钢琴上清纯简单的三和弦所吸引。刚开始学琴时没有钢琴,经常都是打游击似的到处找琴弹,直到有一天发现新大陆 – 堂姐家里居然有台荒废已久无人问津的琴才得以结束游击生涯。

       记得每次下午从女皇镇组屋风尘仆仆长途跋涉到武吉知马空无一人的堂姐半独立洋房,满头大汗一坐在钢琴前就会自然而然的先 135 246 357 ….. 反复弹着并倾听这些简单的三和弦,感觉这些和谐的声响除了悦耳,也总能令人静下心来。

       时光荏苒年事渐长生活人情渐趋复杂,所接触音乐里的和声也随之起了相应的变化,显得更为多姿多彩多变,但心情却仿佛离往日那些恬淡宁静午后时光越来越远 …....

如今,昔日组屋早已消失无踪,堂姐一家人也移民美国,洋房自然也换了新主人,俱往矣!但那些简单的三和弦声响还是时常在脑际萦绕。


18.3.2025

照片:昔日南洋美专音乐系主任任内助手陈雪娟在莱佛士酒店音乐厅演出。


2025年3月11日星期二



       近来流感肆虐,先是孩子患感冒,继而传给岳母然后再传给我。祸不单行的是,当我被感冒弄得不可开交之时,岳母因为服食咳嗽药水而有点晕头转向,坐椅子时不小心一屁股重重坐在地上,当时便痛得哇哇大叫,赶紧扶起检查一下,发现除了左臂刮伤脱皮,跌伤处并没有淤血浮肿现象,除了从床上起身时会痛之外仿佛并无大碍便以为没事,只是我和孩子必须半夜轮值扶她上厕所数次。

       如此过了两天,由于市上能买到的止痛药效力不高,伤处疼痛不减反增最终只好送院治疗。住院观察几天后,医院方面认为能让病人自然痊愈,因此如今已经转往疗养院。

       生老病痛祸福无门,到了这个年纪,感触更深。

12.3.2025


2025年2月26日星期三

没事做玩玩 DeepSeek,请它分析改进一首短诗,朋友们认为如何?27.2.2025






2025年2月24日星期一

孰不可忍?!



       看到这样的新闻,很难不生气,虽然早已屡见不鲜。

       这就是舍本逐末、每况愈下、虚有其表、忘却初心的烂教育价值现状冰山一角?!还沾沾自喜自诩为优质教育?!最终只应了旧时老一辈广东人说的:读屎片!(父母辛苦工作到头来就让孩子读这个?哈哈哈哈!)

       不禁怀疑,那些高高在上掌管教育的官僚真懂得教育为何物? 何谓百年树人?或在乎品行道德? 还是只是懂得权衡利害忘却初心与良心???!!!

       如此下去我们的所谓灵魂工程师还剩下多少灵魂?!古语有云:教不严,师之过但公平而言,如果有关上梁为了某种原因不敢得罪家长,校长老师没有后盾,今天的教学工作也已经够繁琐劳碌了,为了避免“莫须有”的麻烦百上加斤,对学生的不当行为便不置可否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这是好现象吗?另一方面,在长期娇生惯养唯我独尊没有纪律观念的“教育环境”下,学生的心理素质弱不禁风,一丁点身心伤害也经受不了,以后到社会上还会有竞争力?还真能指望他们可以保家卫国?

       世界真的进步了?教育真的进步了?但60年前肯定没有今天如此多此类破事烂事,还闹到要报警?!教育无能?!

25.2.2025


2025年2月22日星期六

卫斯理



       卫斯理就是倪匡或更早的魏力。

       那天陪太太到Vivocity 的图书馆,等待期间穷极无聊便随便四处浏览一下,一眼就看到这本卫斯理的科幻小说。

       记得从1970年代前后的“木兰花系列”开始一直都有看倪匡的小说。后来渐渐感觉他的小说内容往往有点虎头蛇尾就失去了兴趣,这回看的这本也是,就和以往的情况一样,一开始被语不惊人誓不休的情节描述所吸引而产生好奇心 - 看你如何收场或“圆谎”?在图书馆当场看不完便把书借了回家 …... 结果当然没有例外 - 那种被骗的感觉又回来了!虽然如今不必花钱买书,但还是觉得有点浪费时间,这就是我很长时间都不再看这些小说的原因。

       必须说,倪匡还是个有一定写作才华以及创意的作家,最低限度,让人被骗了这么多次还是忍不住要往下看 ….....

21.2.2025

2025年2月20日星期四

今天在 FB “十里之外”看到有心人分享旧文,一时杂味纷陈 ...... 为什么有关当局当年非要腰斩这个广受新马听众欢迎并且抚慰人心的节目?!也是一种无知和愚蠢?!

昨日之歌


最近重温了很久以前从电台广播中录下来的一些“昨日之歌”— 这是昔日由苏百良先生所主持的一系列怀旧歌曲节目。这曾经是一个备受欢迎的节目,照说听众应是越来越多的,因为每首流行歌曲都有成为怀旧歌曲的时候,加入听旧歌行列的人也有增无减,所以这应该是一个可以一直做下去节目。当时便以为理所当然的,也就不很在意,直到有一天来寻,才惊觉已消失无踪了。
记得以前很多电台或电视台的中文节目的开场音乐都选得恰到好处,昨日之歌也不例外。开场收场都用了大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悲怆交响曲》第一乐章第二主题;加上了人声,显得更有时代的沧桑感,很能带动情绪,也很切题。收场时作为告别曲,更令人唏嘘不已。
苏百良先生的主持稳重亲切,温文尔雅,再再流露出对旧歌的深厚感情,不同一般节目主持。最妙的是他的声音里的时代感,令人想起了姚敏(也想起了一样言辞稳重亲切的郭宝崑!)。
苏百良先生也许不一定是专家,但贵在情真。他是节目的灵魂,也是“昨日之歌”继续活在许多人心中的一大原因。

联合早报 朝思暮想 20.11.1998

2025年2月16日星期日

沈榕与梁祝



梁祝小提琴协奏曲面世不觉已有 60 多年。对于香港以及新马一带老一辈的人来说,也许最初还是从香港粤语黑白电影里听到的?而一般听到的录音版本都是由沈榕演奏的。

同一时侯录制,最早的梁祝小提琴协奏曲录音都由樊承武指挥上海音乐学院交响乐队协奏,沈榕以及俞丽娜独奏。

俱往矣,那是文化大革命之前的事了,从音乐里(也包括了绝对不可忽略的乐队演奏部分)我们感受到了新中国成立之初迎面而来的一股淳朴清纯,如今,无论演奏技术如何先进仿佛都无法再现昔日的那股诚挚!当然,后来的听众既不能理解也不在乎?!

也许当年听多了,其中种种细节都铭刻于心,就有如对故园老家情景的依念,至今沈榕的演奏版本还是个人的首选。

或许同人不同命?昔日同时录制梁祝小提琴协奏曲的俞丽娜后来贵为上海音乐学院教授,而据说沈榕却流落到香港成为了一名默默无闻的普通乐员,也是造化弄人?天理不公?!

17.2.2025

聆听沈榕演奏的《梁祝小提琴协奏曲》请点击链接: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8vwEpmV-cI

2025年2月15日星期六

猪油飘香处处闻




上一回炸猪油渣已经是好几年前的事了,想再接再厉,惜因为太座迷信 - 认为不利健康大力阻止只能无奈作罢。日前终于迷信破除,立马买了原料并上网学习有关制作秘诀,终于再度试炸成功 .......

16.2.2025

2025年2月14日星期五

人生 枯叶 DeepSeek 诗




早晨在后院洗衣时见地上有片枯叶孤零零的躺着,仿佛有种沧桑斑驳的美,一时心动便拈起来细看 ...... 看着看着突然就想起 DeepSeek, 好奇它能否为此赋诗一首,果然,只等了几秒钟它便完成指令,或许不算完美和富有创意,但情真意切,也绝对比曹植还快!
15.2.2025

2025年2月12日星期三

 如何保留 1950 - 70 年代的华乐




       近日听到很多关于深度探索 DeepSeek 的人事。也有熟人下载有关应用程序,据说“有求必应”并且神速回复!好奇之下刚好今早有点闲暇,我也来试试。

       基于“职业病”,我问了一些有关华乐/民乐以及西洋古典音乐的前景发展问题,所得到的回复和个人的意见有点出入。但来到“如何保留 1950 - 70 年代的华乐”这一项却是非常贴近个人想法与实践 - 这不也正是这几年来“风华再现”团队同仁们的初心和努力吗?

13.2.2025

图片:深度探索 DeepSeek 的有关回复。

风华再现 2022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0FGK5mzjdc

欲了解更多有关作者资料请点击链接:phoonyewtien.webador.com

2025年2月9日星期日

人工智能的迷思



       近日最新的人工智能发明深度探索 Deepseek 横空出世引起市场上又一波的骚动。

       对此个人第一个反应就是:又有更多人要失业了?!事实上,有了这个与时并进省时省力省钱的工具,无论“写”歌曲诗词、工作报告、学术论文以及文字甚至及时语音翻译等等等等 …....... 都可以在弹指之间通过简单的按键指令来完成,并且水平还越来越好,造假更是得心应手无懈可击。

       试想只要做点简单的提示指令,很轻易就能利用人工智能即兴似的一下写出数十首贝多芬莫扎特式的交响曲?!但这又有意义和价值吗?再加上一般普罗大众市场除了“价钱”以外,对艺术品位认知要求既不高也不在乎,以今天普遍的功利教育价值,又能有几个明察秋毫的现代钟子期(知音)会出现?如此恶性循环下去,这些“行业”的从业人士还有多少生路?!将来的人还有必要花那么多的精神时间金钱汗水努力去学习吗?

       从音乐方面看来,真材实料技术高超的现场演奏演唱或许还能维持一段时间,虽然可以预见竞争环境会更加激烈艰苦,但毕竟那还是最原始人性的动力。只是随着人工智能带来并衍生的思想生活方式变化,这种情况又能继续多久?

       诚然,科技进步能造福人群,但也是两面刃?(看看那些与日俱增日新月异的战争武器!)为了一时之便,最终,人类又会否会应了1960年代科幻电影 2001 A Space Odyssey 的预言 - 受制于智能电脑而沦为阶下囚,谁又知道?另一方面,如果事事都能理所当然的不劳而获那这个世界还剩下多少情趣,没有了追求憧憬,人生还有什么意义?

       关键是,未来的世界还有多少真正的人性?!看来还是1950年代前后出生的那一辈人经历最多人世变迁,也最幸福。

10.2.2025

欲了解更多有关作者资料请点击链接:phoonyewtien.webador.com


2025年2月3日星期一

悼林子平老先生





       刚从老友夏帏那里得知林老先生过世的消息,深感惋惜!

       好几年前通过夏帏的引介获得本地著名艺术家兼新加坡文化奖得主林子平老先生的墨宝 - 为我的3张作品CD题字。

       2019年为了出版“偶然”诗乐专辑CD(注),再度登门求字,林老先生当时已届百岁高龄,但依然神清气朗并慷慨挥毫一竖一横两巨幅大字,至今还非常感激!

       祝愿林老先生一路走好。


3.2.2025

照片:在林子平先生的书房,右起,林子平先生,潘耀田与诗人林子。

图片1:林子平先生馈赠墨宝“偶然”。

欲了解更多有关作者资料请点击链接:phoonyewtien.webador.com


2025年1月28日星期二

团圆 唏嘘



昨晚在妹妹家吃团圆饭时,姐姐给了我一大袋从 1980 年代末至 2000 年以后的剪报以及演出节目单等等等等。都是姐姐多年来替我收集的,里头就有这则 2005 年的新闻报道,一转眼 20 个春秋过去,人事变迁 .......... 如今已成了新年回忆 ......
看到 这则剪报,回想当年,不无感慨,宁国的个人成就也曾有大幅上报的时候,为何过世消息至今除了网上大量传递众多惋惜,媒体至今却全无报导?!
虽然,宁国在唱片界的业绩或不能与也是新加坡公民的雨果易有伍等同,但也同样曾经在中港台扬名立万,为新加坡争光,就因为他和报馆的“ 过节”,如今被“ 公报私仇”?!反观那些二三流人物过世却往往 ..... !!! 这就是我们媒体的新闻价值观与专业操行气度表现?!
29.1.2025

2025年1月26日星期日

岁末回顾




       从少年时代以至今天,每年过年前后都会听新年老歌,今年翻出这两张未开封的CD,睹物思人不觉有点伤感。

       这两张限量版24KCD 都是2000年刚认识本地唱片收藏修复专家李宁国以及卢鉴江先生时他们送我的,还很贴心的送我编号28,因为这是我家门牌号码。

       这两张CD 都是他们“创业”之初的出品,感觉其中满满的诚意与心意,一直到今天还舍不得开封,或许永远也不会 ….... ?!

27.1.2025

2025年1月24日星期五

新年礼物



       去年圣诞前后收到了好友 Dawn Joy 所赠的一批老黑胶唱片,日前又收到唱片收藏家卢鉴江先生的同类馈赠.

       事缘有次偶尔和卢先生提及 Paul Mauriat 流行轻音乐乐团的名曲 Love is Blue, 他就托人送了我这批唱片。

       在“检阅”唱片时发现除了Paul Mauriat 的录音以外还有一套两张的苏联唱片,一张 Linda Ronstadt 以及这张 1980年代初流行钢琴家陈占美 Jimmy Chan 与本地口琴家 Ho Chong Weng何忠荣共同推出的新年贺岁音乐。

       好奇之下听听由 Jimmy Chan本人编曲的这张新年音乐,咋听之下令人意外的是录音还挺 HIFI 生猛,很有市井新春闹腾气氛,但老实说还是比较喜欢 Jimmy Chan 的钢琴独奏录音。

       无论如何,还是要感谢卢鉴江先生的一番心意!

25.1.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