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7日星期日

美式炖牛肉



       今天驻宅大厨思维突然回到美国,午餐不动声色的来了一道色香味俱全美式炖牛肉 American beef stew,以番茄酱,鸡肉上汤chicken stock,大洋葱,湾叶bay leave以及红酒炮制酱料,再加上牛肉,红萝卜以及马铃薯 …...... 吃时佐以红酒 …....... MA MA MIA

8.3.2021

2021年3月6日星期六

有所求



        近年来运动的次数比早前多,有时想,如果不是为了健康或保健,有几个人会愿意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没完没了的重复那些乏味单调的动作?(中国拳术也许例外?尤其是太极一门,因为其中有艺术追求成分?)由此联想,今时今日,大势所趋?!那些以敲盘造字(从前是握笔写字)为生的人,如果不是为利或为名,又有几个会认真或用心写东西或无求无偿公诸于世任人免费观赏阅读?

        “有所求”诚然因人而异,对一个真正的艺术家而言,如果不能理想至上或两全其美,也应该是心灵多于世俗,理想多于现实,因为这是艺术家初心的基础。

        有所求当然有其积极的一面,就算做善事期望天知道(希望会有好报)也有其正面的效益,最低限度能使有需要的人受益?相比之下,有些讲求“使命感”初心与精神的事,如政治或新闻媒体行业(俱往矣?!)?如果只是汲汲于眼前的利益或个人的得失而失去了一个“合理的”道德良知,这个“有所求”便会让人看不起甚至是可耻的?!讽刺且可悲的是:当今世道,这些“有所求”往往有其“广大市场”!百思不得其解,只能说是天意吧?!

6.3.2021

老照片:1996年在俄罗斯莫斯科录音期间与新加坡指挥家林曜在红场旁的商场里




2021年3月4日星期四

公平?



       日前谈及有关“职业不分贵贱”,此事也许见仁见智没有定论?一方面,就和每个人的生命一样应该都是同等珍贵宝贵的,因为每个人都只能活一次,但另一方面,现实里所见却是有些“大人物”的生命仿佛比许多人都矜贵,有必要时还要由其他人牺牲生命来保全他?

       由此引申,其实世上许多人和事,表面上看来似乎平等或应该平等,但事实上却往往因人因事而异,因为不同的人以及不同的事物都有其不同程度上的优劣高下之分,艺术也不例外,若然,同样是音乐家画家,面对一个大师与一个平庸之辈按理应该不能也不会平等的去对待?只是世事没有绝对,如果回溯历史,你将会发现每个时代都会有些郁郁而终的大师以及一些飞黄腾达的庸才,因为人的智慧和判断能力很多时候都经不起时间的淘洗!

       类似情境,来到有关艺术方面的赞助,情况或许就会有点复杂,有关方面是要政治准确息事宁人一视同仁皆大欢喜的采取“排排坐吃果果”大家都有份的方式对待所有的申请者?还是优先考虑支持赞助“最有价值和意义”的申请者?若是如此,有关方面的智慧以及判断能力(以及相关的“正义感”)就显得极为关键了?!

       最终,或许世事无绝对?但“公平”没有必然,往往还是必须经过努力才能得到的,虽然其中也不排除运气成分,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前因后果还是很关键的?

5.3.2021


老照片:1998年金秋偕同新加坡艺术理事会处长连金水先生以及几位本地文化界中人代表新加坡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文联)进行了一系列的文化交流访问活动,期间也参观了北京故宫


舌游墨西哥




       尝过印度咖喱鸡饭之后,驻宅大厨天马行空的又把我带到墨西哥!

       话说墨西哥菜肴往往以豆类为主,今天这道墨西哥风味午餐 Chili con carne 就是以大红豆(赤豆),焖牛肉 beef stew,蒜头切片再加上酌量的黑巧克力 black chocolate 一起泡制而成。吃的时候佐以炸玉蜀黍片 tortilla chips,味道嘛 …....... 也说不清,只能说有点另类以及另一种“耐人寻味”..........

4.3.2021

2021年3月3日星期三

贵贱



        近日在网上看到有留俄青年指挥家当 Grab Food delivery 食物送递员的视频报导,一时议论纷纷,看到的评论一般都比较正面,如“能屈能伸”,“职业不分贵贱”等等等等 …....... 突然回想起1960年代末刚从学校出来时的一些情景。

       那时刚开始自学笛子,琵琶也懂得一点皮毛,每天不务正业一心只想着音乐,但“读完书”离开学校之后,除了自己的日常零用开支所需,总要在经济上对家里有点贡献,也许思想简单胸无大志(好几年前胸口倒不知为何长了个痣,而且有越来越大之势,可惜此痣非彼志!),那时对人生前景期望不高,只想有份工作收入,每天下班回家能玩玩乐器也就心满意足不虚此生了。问题是:那时只读到中四,成绩也不好,连当个普通文员的资格也够不上,只好到工厂打工了。

       记得在国民服役之前有一阵子曾先后在裕廊工业区的日本桥石轮胎厂 Bridgestone 以及武吉知马九英里山景道一带的南顺工厂从学徒做起,每天天还未亮就要起床准备上班,一个星期工作5天半,早上7点钟开工,每天工作八小时不包括午餐休息时间,每日工资S$3/- ….... 虽然当时年纪轻但谈不上力壮,几个月下来粗重的工作令人渐渐感觉有点吃不消,最主要还是:这不是我想要的工作(更谈不上兴趣或追求),只是没有选择的余地而已,后来幸亏有机会到一些学校去当华乐队指导员而得以“脱离苦海”。从好的方面来说,也算是多少体验过生活了?

       抚今追昔,是的,我们不应该看轻某些职业,但在许多华人(也许也不只是华人而已)的传统意识里,职业难免还是有贵贱之分?以前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以便能当官),如今也许价值有所不同,但潜意识还在?再有就是一个人性“势利”的心态,如果有女儿要嫁人,女婿人选人品一样好,但一个是工程师,一个是清道夫,凭良心说,你会如何决定?例外的情况也有,但多和金钱以及外国有关,例如一些西方国家的清道夫薪水待遇不错,他们有时还会看不起一些待遇不比他们好的文员,更谈不上自卑?至于“社会地位”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除了金钱因素,职业和事业也有所不同?所谓“职业”,一般都只是打工性质,但“事业”却往往和一个人对某种事物的“追求”有关,对一个真正的艺术家而言,(对理想的)“追求”往往比对金钱的考量更为重要!例如画家梵谷或作曲家舒伯特,他们或许穷得家徒四壁,在世时作品没人赏识,但他们应该不会想过要改行吧?!

       谈及改行或“转行”,不知曾几何时在此地,一个人如果在40岁上下不幸失去了工作,很多时候都很难再找回一份工资待遇或工作性质相等相近的工作,于是你在德士上时常都“有幸”会遇到一些昔日高薪高位甚至老板级人物在被迫“体验生活”,为何我们只关心关注音乐指挥家而忘了这许多对社会有贡献的人?他们不也都是人才吗?!

4.3.2021


老照片:1970年代初摄于大巴窑大智中学,当时在哪指导华乐队。


印式咖喱鸡饭




       今天驻宅大厨心血来潮突发奇想,横空而出的来了一道北印度风味咖喱鸡饭Northern Indian Style Curry Chicken Rice,还似模似样 ….......

3.3.2021

2021年3月1日星期一

简单的午餐




       今天的午餐是两块面包一碗汤,看似简单其实做起来甚费工夫,尤其是那碗以大洋葱西芹以及番茄为主料的浓汤,面包则基本以现成的全麦面包夹牛油乳酪略加烘焙 …..... 香浓热汤配爽脆面包,吃的时候挺 enjor,善后工作(清洗碗碟等等)却是“几够力一下”!

1.3.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