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3日星期六

怀念 杂感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李商隐

       家辉离去已有10天,常想起他生前种种。

       和家辉认识了30多年,接触比较多还是最近几年,期间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一阵子他为了帮助一位老师级的同行长辈渡过经济难关而四处奔走代为求援,还因而和一位老友伤了感情。

       后来该前辈走出困境之后健康又出了大问题,他还时常不嫌麻烦费时费力去安排各种小聚会来给与前辈精神上的支持安慰,这些不求回报的善意令人无限感动。

       或许由于品味兴趣不同,和家辉并无太多音乐上的交流交集,但越来越觉得,一个人之所以令人怀念往往并不一定是事业上的成就有多大,而是他的重情重义。也许很多人都以为歌台文化不能登大雅之堂?但那天从家辉的歌台朋友之间,我看到了他们重情义的一面,对我来说,这才是人性里最难得珍贵的一种素质。

       送别家辉后,突然天降大雨,之前还炎热难受,后来几天却频繁下雨,就如此刻 …..... 人间重晚晴, 归飞体更轻......

14.4.2024

顺变

       渐渐能接受家辉离开的事实,觉得必须送他最后一程,因为就和前不久的新山之游一样 - 没有下一次了!

       2 点左右独自来到灵堂,举目四顾竟没见到一个熟人,后来才看到翠珊、龙川夫妇、荣熙以及奕鸿等人。

       来的时候远远就听到灵堂里有人唱歌,原来是家辉生前的一众歌台朋友带齐装备为他高歌送行,之前翠珊等人也为家辉演奏数曲以表心意,这种念旧情义着实令人感动 ..........

       家辉,一路走好 .........

10.4.2024

照片:家辉(右一)在“风华再现线上音乐会”里。

欲了解更多有关作者资料请点击链接:phoonyewtien.webador.com



2024年4月12日星期五

该生气还是悲哀?



       今天收到一间向我借谱学校负责老师的电邮:

电邮里有关老师说:请你把借谱合约 Invoics 寄过来,不然我们不能付费 ….......

回复:有关合约不是2个星期前接到来信时就马上寄给你们了吗?(当时有关老师还给我一份别人的合约样本参照,我说我有自己的合约,并说如果有什么问题可以联系)

有关老师:是有收到你的合约,但我们的财政部门不接受,因为合约日期是在学校核准费用之前(问题是你一开始又没有讲清楚,而我的合约一般都写当天的日期,你也一直都没有回复)。

       这件事表面看来也没有什么大不了,但仔细想想整个过程:整件事前后总共拖了近2个月,有关演出却是近在眉睫的4月份,如果按一般的商业运作方式,借谱方面没有在合约规定时间里收到费用,学校就不能演出该曲,那乐队不是就白练了?!当然,最初和我接洽的是个熟人,我肯定不会让他难做,只是有关负责老师从头到尾似乎都面无表情完全不当一回事,也没有丝毫歉意表示,仿佛都是我的问题?!

       为何为这种小事动气?首先:因为负责人是个学校老师!而老师在我心目中是有一定形象意义的。作为一个活动负责人,没有相关方面办事经验是可以原谅的,但那种有意无意逃避责任心态以及完全没有想到可能造成事态严重局面的无知却让人不能接受。另外,因为这“冰山一角”也引发了多年来的“积怨”- 在借谱上遇到的种种国内外官僚、不专业不合理以及没有效率的烂事。这种事弄不好除了会得罪人,也可能形成两败俱伤的局面并从此断了有关“财路”!但还是无法容忍那些所谓文化教育机构的办事态度!或许,有些处事方式在一些人看来很不聪明,仿佛小不忍而乱大谋?但事实上有人敢于不计得失“冒犯权威”也能为后来者带来一些方便和好处?因为官僚们总是凡事参照前例安全第一,也不太去管什么是非黑白人情世故?!

12.4.2024

欲了解更多有关作者资料请点击链接:phoonyewtien.webador.com




2024年4月10日星期三

 顺变



渐渐能接受家辉离开的事实,觉得必须送他最后一程,因为就和前不久的新山之游一样 - 没有下一次了!
2 点左右独自来到灵堂,举目四顾竟没见到一个熟人,后来才看到翠珊、龙川夫妇、荣熙以及奕鸿等人。
来的时候远远就听到灵堂里有人唱歌,原来是家辉生前的一众歌台朋友带齐装备为他高歌送行,之前翠珊等人也为家辉演奏数曲以表心意,这种念旧情义着实令人感动 ..........
家辉,一路走好 .........
10.4.2024
照片:几个星期前家辉在 Musart 开放日的工作照(施志鹏摄)。

2024年4月7日星期日

最后的合作

       这两天在网上常看到华乐界老友对家辉的怀念与唏嘘,刚刚歆峯还传来一个我们一年多前合作的一个项目 – 风华再现线上音乐会视频片段。当时怎么也不会想到这竟是最后的合作!

       谨以此纪念!

8.4.2024

吊唁地址如下,10.4.2024星期三出殡。

The wake is held at 54A Havelock Singapore 160054 from today to Wed

https://youtube.com/watch?v=iGaXdkVwfBA&si=57_qPOEkmOBhx1jC



2024年4月6日星期六

悼念家辉



       昨晚收到粉德的短信 - 一则令人震惊的短信,很难接受也很难相信,一个年华正茂活生生的熟人毫无征兆的就此永别了!

       一时之间许多事都涌上心头 …....... 若不是他本人提起,我也忘了1990年初他考入人民协会华乐团时我还是考官之一,倒是记得他曾短暂的和我上过乐理课。

       印象中家辉是个富有亲和力的人,来往接触比较多也就是这几年的事,单从那一阵子他为了帮助一位老师级的同行长辈渡过经济难关而四处奔走求援来看,就深感他是个非常重情义的人,今时今日尤其难得。

       一个多月前才和他一起到过新山游逛,两个多礼拜前也在粉德的MUSART open house 开放日见过,昨晚就 …...... 记得巧凌还说为什么我们去新山没有“招”她?我说下次,可惜已经没有下次了!

       突然之间,特别感受到世事无常的无奈!谨以非常沉重悲哀的心情写下这些 ....... 祝他一路走好。

7.4.2024

吊唁今晚开始,地址如下,星期三出殡。The wake is held at 54A Havelock Singapore 160054 from today to Wed

欲了解更多有关作者资料请点击链接:phoonyewtien.webador.com



2024年4月1日星期一

SOTA 的困境?



       日前的帖子“究竟是成功还是失败”引来了好些议论,其中就有一位博士以及一位前SOTA 的学生(美国纽约大学准博士)也表达了作为一个过来人的感触 …...

Dr. Dawn- joy Leong:

I agree 100% with your observations. This passage stood out for me, even though my command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is poor, (I read it slowly and several times to make sure I understood better), your insights resonate with me. "新加坡的许多建设观念都以“务实”为基础,这原非坏事,只是来到艺术,有些“原则”并不能硬套。因为艺术文学往往都是些“无用之用”的东西(有时还难免对“政治”有害?),假如处处以“务实”为前提,那就干脆不要吃力不讨好的尝试去“搞”艺术,如果真有诚意,就应该确保在这个环节里不能有外行主导内行的情况,当然,这样讲不外乎天真,有关方面何曾为判断失误或无知无能而认错?" My own 'homecoming' as a researcher and artist in Singapore echoes the general sentiment that art is 'non essential' here, and support for artists is dismally inadequate. A vicious cycle, because then the machinery can only churn out 'less accomplished' or 'limited' artistry, especially when compared to other first world countries. We do not lack the funds, we lack the social, mental, emotional and concrete educational support. Some so-called 'inclusive' arts organization cum social enterprise once demanded that I give a talk at their public event for free - when I told them my standard fee, they had the cheek to scold me and tell me that as a senior artist I "ought to" give talks for free to "inspire" younger people to become artists in the future!!! In Australia, the UK, Japan and South Korea, where I have spoken and exhibited my work, I was never met with this kind of disrespectful attitude, I was always offered a fee, whether high or low, according to the organization's budget, but it was a mark of respect and up to me whether to accept or not. Here in Singapore, even arts organizations look down on artists. My reply to them was, "How inspiring would I be to young people considering whether to become artists if they found out that senior artists are expected to do work for free?" I also said to them that it was my personal choice which organization to offer my free services to, not their choice but mine. Sadly, I am not sure if ever this situation is going to change. Artists who have disabilities in Singapore are even less respected than non-disabled artists, which makes the situation even more impossible. As an artist who is open about my disabilities, I am lucky that I have great financial support, and am thus able to do a lot of volunteer work, as well as sometimes take on lowly paid commissions because I believe in the good work the organizations are doing (there are some good ones who try to practice what they preach, but budget constraints are a very real thing here, most ironically) and I can also speak out freely and honestly - else I would be starving in the streets of Singapore, with this kind of prevalent social attitude.

Thank you for your wisdom and insights. Not many established professionals in the arts in Singapore are as truthful and insightful as you. So honoured to have your friendship!


准博士:

老师,我有些相同的想法…. 我读SOTA的时候就可以看见越来越多非常有才华的朋友逐渐有了放弃艺术的想法。IB课业很重,每天傍晚5点多下课才能有时间开始练琴…. 那时候我真的为他们的选择感到惋惜,也觉得越来越孤单,能谈心(音乐话题)的机会也越来越少,但那也让我更加拼命学习音乐找到自己的方向。我发现朋友们在探索这些科目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对学术产生了更大的兴趣,也意识到了在新加坡选择专业艺术真的很不容易,通常只有一小部分本来就已经有些成就的人或者非常有热忱的人能够坚持下去,脱颖而出,取得奖学金在本地或国外读书,有父母的全力支持,在艺术道路上谋生…. (现在也有很多艺术大学专业的学生改行…)”

虽然SOTA毕业生里可能有更多决定不选择艺术,但我能看得出艺术永远是他们心里的一个重要部分。在SOTA,我们接触到了不同艺术,也有机会研究艺术和学术的碰撞。看到这些非艺术专业的毕业生还积极参与有关艺术的活动,为艺术领域作出贡献,让我感到蛮欣慰和开心的。SOTA虽然看起来是“磨灭”了一些人曾经对艺术梦想的向往,但是也培养了这些人(还有我自己)对其他科目的兴趣,让大家知道,有艺术背景、不来自elite 学校的”非学霸”也能在这些方面发光发亮。仅我自己的渺小看法~”


回复:

       谢谢您的回应,先不说有关议题,但你的中文程度之好确实令我惊奇,以今天的新加坡而言,我想你的许多同辈大概也都望尘莫及? 至于SOTA,你的所言也很中肯,SOTA或许也间接培养了一些学生对其他科目的兴趣( 也是不幸中之大幸?)只是:动用了国家如此巨大人力物力,SOTA的办校宗旨和目的以及成果如果最终就只止于此,那除了没有意义,也是一种国家资源的浪费?更别说还“ 磨灭了一些人曾经对艺术梦想的向往”!值得安慰的,也是不幸中之大幸?印象中, SOTA毕业出来的学生除了您以外,仿佛也没有比你更优秀的?难得您现身说法回应写得这么好,我可以分享吗?


准博士:

谢谢潘老师的回应和支持! 因为家庭环境, 我从小比较习惯说中文, 但离理想程度还远着.... 没能找到更多时间学好中国文学很是遗憾, 但老师时不时FB用中文发的感想不仅能让遥远的我更新对新加坡近期艺术境况的了解, 也让我有了机会默默继续学习中文。我了解有关 SOTA办校宗旨和实际结果的落差感, 确实无奈....”

老师, 承蒙您的关照老师可以随意分享我的任何观点 (不需要credit~). 其实还是有很多很优秀的毕业生在其他方面光芒四射, 音乐方面有电影作曲、制作人, 有充满热心和富有创意的MOE老师, 其他方面呢有舞蹈者、时装设计师等等, 都好另类、出色 ^^”

       根据“准博士”的陈述,SOTA 其实也并非一无是处,只是如果按所付出和最终所得“回报”以及可能的“后遗症”,从一个“务实”的角度来看这又值得吗?事实上,就算没有了SOTA ,以今天此地普遍的文化教育价值观,整个局面又会有什么分别?而经过了这么多年的“各种重点艺术教育”,我们的社会真的比以前更优雅了?!

2.4.2024

欲了解更多有关作者资料请点击链接:phoonyewtien.webador.com

海报 感触



       1998年刚搬到巴西班让一带时还没有地铁。后来高架快速公路以及地铁站都陆续建成起来了,每次到地铁站时都会看到这张海报,海报属于地铁站装潢的一部分,也是一系列反映当年巴西班让鸦片山抗日战争历史图片的其中一张,图像中的人物是马来抗日英雄阿南中校。

       阿南中校看上去有点像为人友善但不幸在今年农历新年期间骤然离世的邻居,如今每次看到这张海报都会想起这个老邻居 ….........

1.4.2024

欲了解更多有关作者资料请点击链接:phoonyewtien.webado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