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31日星期日

苍茫

       新年伊始,贺岁声连连,心情却有点像连绵细雨一样带有寒意。
       一个人如果不出门,不接触社会,不上网,有很多千奇百怪的事还真不知道或教人难以置信!(因此,“贤人”们如果真想体恤民情,也应该多点微服闹市,涉足公交,尤其在繁忙时间,很容易看到各种人生百态人情冷暖)
       其他地方不说,就说本地有关亲情+教育的事吧,日前听闻:有个在某慈善团体经营的老人福利活动中心员工,有天在办公室接到一个在她“辖区”里80多岁独居老妇人的求助电话,说家里厨房水管突然爆裂,喷得满屋子都是水,要她帮忙解决问题,在百忙之中她赶到老人的住处去看了一下情况,这种事她不在行也爱莫能助,只能帮老人打电话给市政理事会派人来修理,但这需要一些时间,老人说等不及了,就让她打电话联络她的儿女。
       老人共有六个儿女,都是受过高深教育事业有成的,但不是说没空就是出了国,最后找到了最小的那个,此人也不愿来,只是在电话那头很不高兴的不断对有关员工说,为什么你这么没用(hopeless)!连这样简单的事都没法处理?
       他没看到现场情况,也似乎不明白这种事不是每个人都会弄,何况是女流之辈。咦!那他自己就不hopeless ?自己老母有事,为何自己不来帮忙,别人代劳不知感激还态度恶劣!更令人“惊叹”的:后来老人告诉有关员工她这个小儿子居然还是个学校教师!当然,不能一竹竿打翻一船人,只是从前的师长一般品行德性肯定不致如此?!
       这件事也许只是冰山一角?只是这种现象也显露了和老人(以及教育价值取向)有关的社会病态和隐忧?!亲情师德何在?长此以往,只令人感到无限的无奈无助与悲凉!这个我从小生长的地方,曾几何时人情世故沦落至此!
1.1.2018




2017年12月29日星期五

虚荣心?!

       这一阵子婚宴邀请突然多了很多!慎重起见,前些时候和朋友update了一下有关“行情”,得知如今一般婚宴的“消费”水平是每人在S$150 – 250之间!年轻时常听长辈们说:“人情紧过债”,现在真正体会到个中三昧了!
       不怕和大家讲,当年准备结婚时,曾和未来太太商量是不是简单点或干脆不请客?事到临头却被太太“出卖”了,未来岳母大人知道了几乎当场翻脸!(就说我年少无知不通人情世故或性情古怪都可以)不想请客的原因只是不想让别人花钱花时间,二来自己也不喜欢这类麻烦,结婚毕竟最终还是两个人的事嘛?后来当然还是照办如仪,毕竟还是要尊重以及照顾岳父岳母的感受和意愿。
       几十年下来,出席过无数婚宴,老实说,时间花费是一回事,如果不是亲朋好友,有时真不想凑那份(有时近乎无聊的)热闹。
       近年来感觉年轻“新人”有好些都倾向婚礼奢华铺张 - 宴设 5,6星级酒店,拍摄照片影像专辑,豪华新娘车等等等等 ....... 由于开销庞大,听说有些过后还因而负债?!人生的新里程如此展开!何苦?!
       婚礼办得隆重也许还有点道理,毕竟一生一次(如今世界仿佛也没有绝对?若然,被请的就显得有点冤枉了?!),但还没有开始工作赚钱便学人讲究门面品味?师长父母还“支持”!这又是什么道理?
       日前在报上看到有名校毕业生在滨海湾花海堂(Flower Field Hall)举行毕业晚宴的报导(据说以往都在一些大酒店举行),除了布置装饰配合了圣诞气氛,还有歌舞表演,游戏比赛助兴以挥洒青春云云 ..................
       反观1960 – 70 年代的学校只有毕业典礼,晚宴?天方夜谭吧?毕业典礼都在学校礼堂举行,仪式简单朴素而庄重,在师长训话 - 颁奖 - 骊歌高唱之后,大家便互道珍重再见(事实上绝大多数从此都不会再见了!)各奔前程,哪有这么多的花样和无谓的花费。
       虽然新加坡比以往富足了,个人觉得学生在豪华酒店举行毕业晚宴,还是一种不值得助长的风气以及价值观,除了浪费了父母辛辛苦苦赚来的血汗钱(家境贫寒的学生怎么办?),也是一种虚荣心的表现,有关方面应该认真检讨一下吧?无论如何,这和教育价值观也不无关系吧?更和所谓的“务实”沾不上边。
       在色彩缤纷热闹非凡的场景之下,有关学校校长的“训词”也许没错:”每个人对成功的定义不尽相同,但我们要认清自己的使命,并善用创意与智慧去尽力完成。“ 只是学生们在唱歌跳舞兴高采烈挥洒青春之余,有几个人会听得进去,听到了又有几个会记得?!
30.12.2017


2017年12月27日星期三


瑞士愿景?!

       有些事一提再提因为似乎天天都会遇到,而且仿佛每况愈下?!
       记得很多年前有位领导人曾有个要追上瑞士生活水平的愿景。所谓的瑞士生活水平,指的应该是生活素质而不是消费水平吧?
瑞士美景 1
      生活素质又是什么?吃喝玩乐在某种程度上是有必要的,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想要做苦行僧,只是一个人存在的意义肯定远不止这些,作为人类如果没有一点精神上的追求,生活只围绕在吃喝玩乐,那和行尸走肉又有何分别?!

瑞士美景 2

       一个人精神上的追求不外真善美,个人所理解的真善美粗浅的来说就是真诚真实,至善至美以及对美好的事物的追求?诚然,人无完人,每个人对真善美所能做到的程度都不相同,关键是你有没有这个心或意愿去做?而从大一点的角度去看,一个国家的人民素质往往就和人民的真善美“水平”成正比。
瑞士美景 3

       记得1970年代初到瑞士洛桑(Lucerne)参加音乐节时,在街上看到无人看管的报摊 - 买报纸的人自动将钱放进钱箱,简直不敢相信!
       这种事可能发生在(当年民风相对比较淳朴的)新加坡吗?!今时今日,又有可能吗?!
       不错,如今我们的生活已从几十年前的发展中国家水平提升到先进国家的水平了,但除了建设和物价,生活素质以及人的素质有所改善了吗?有许多事和语文文化一样,乐观一点来说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悲观一点就是:一旦失去便如大江东去永不回头。
       国民素质很多时候是从上而下的(教育与价值方向),而国民素质往往关系一个国家的兴亡。
       以上个人的感触和浅见,相信许多人都早已心知肚明,只是那些所谓的“贤人”,他们究竟是不知道还是视若无睹?
28.12.2017




2017年12月23日星期六

专心致志

       近日又有点小小领悟。
       先解释一下个人在乐器上的学习背景和历程,在长笛方面,由于从开始直到以优越成绩考获英国皇家音乐学院海外考级的8级(前后大约两年),都是自学的,再加上考试有如过关斩将节节胜利,因此对自己的能力有一定的自信,后来在国外留学时除了不免分心(因为同时主修作曲),也碰到了好些“瓶颈”,多少打击了这方面的信心和兴趣。回国后长笛一放就是30多年,近一年来才又心血来潮的中心重新开始了自学“生涯”。也许,这些年来毕竟在音乐生涯里经历了许多,如今“见山已不是山”了?
在澳洲留学期间所使用的John Lehner 手工制作纯银长笛

       所谓的领悟或发现,对许多行家而言或许也没什么大不了,但对个人来说却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可见在这方面悟性之低!),因为:一向观念业余的我,突然发现以往在乐器演奏上仿佛都没有做到真正的专注!或许,值得安慰的是:迟到好过没到?
       除了方法或方向,人人都应该会同意这点:要把一件事情做好,专心一志是很重要的,来到器乐演奏,曲子技术要求越高,心无旁骛的高度专注就更重要,因为只有如此,你才有可能完美无瑕(最低限度在技术上)的演奏完一首曲。
       在练习或演奏时能否长时间保持专注不受其他事物所干扰很关键,因为这直接影响到练习或演奏的质量和效果。我发现长时间专注的能力是可以和技术一样渐渐加强和提高,只要你不断的坚持努力。
       专注的作用不只在于确保演奏的顺畅,很多时候技术上所犯的错误,基本上都来自一些没有留意到的细节(一旦有了要求,突然发现太多方面要照顾了!),当一些不起眼的小小错误或坏习惯逐渐累积多了,久而久之就会有如电脑感染了病毒,最终便会瘫痪,有时就好像“死的不明不白”似的。
       我还发现,做事高度专注还有个优点,当你做到某种程度时,就有点像冥思静坐(meditation),它能令你把一些生活当中无谓的烦恼暂时隔绝在外,就有点像是个避风港,只是在这个避风港里有无限风光,并有有众多昔日大师陪伴抚慰,无论在生理或心理上,都有益健康。
       如此来看,演奏乐器也可以是修炼的一种?!
23.12.2017


2017年12月21日星期四

善恶之间

       从个人的粗浅阅历以及接触当中,感觉艺术家包括画家音乐家等等对道德的“责任承担”仿佛没有文学家或诗人那么重?因为,他们只是在表现他们的幻想力以及创造力,并没有自我标榜自己的道德水平(如西方的华格纳,毕加索以及东方的赵孟頫,唐伯虎等等..... ),因此后世对他们的评价往往也只是根据其艺术水平和高度,就算“邪恶”如华格纳,还是有很多人推崇他的音乐,这就是一种以事论事和理智的态度。试想想古往今来,有几个人的婚礼没有华格纳的《婚礼进行曲》?
       而文学家则是直接在作品当中传达和展示自己心灵状态和素质,进而“熏陶”甚至在心灵上“改造”了他们的受众?!(如西方的歌德,莎士比亚和东方古代许许多多文人诗人包括近代中国的冰心以及鲁迅)。因此,一般人对文学家的道德操行要求会高一点,也因为他们往往是直接或间接的以一种经过仔细思考经营的文字方式,或婉转或强有力的表达了他们的人生观或价值观,就有如鲁迅先生说:“痛打落水狗”时是毫不含糊的!
       没有人是完美无瑕的,就算伟人也不例外。好人也难免会有敌人,坏人也都会有朋友?!总之物以类集,只是,别人难免也会以你结交的朋友的素质来衡量你的为人?
       因此,无论艺术家也好文学家也好,做人做事还是要对得起良心(除非你真的没有?),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不能因为一时的情绪喜恶或一点所谓的“自尊”就抹杀抹黑了一个人所有的优点,并倾向或投向邪恶的一方,变得是非黑白不分,若然,作为一个有思想良知的人,有一天回首前尘,你将如何面对自己?!
22.12.2017




2017年12月19日星期二

胸怀与智慧 - 纪念郭宝崑

       这几天特别怀念宝崑。
       和已故本地著名戏剧家郭宝崑先生第一次合作是在1984年。那时刚从澳洲回来不久,作曲事业也刚刚起步,也算是初出茅庐吧?!
       当时是为本地16个华语话剧团体联合在新加坡艺术节演出的大型话剧“乌拉世界”作曲。
       话剧“乌拉世界”由韩劳达编剧,导演共有三位 - 华亮(执行),郭宝崑以及韩劳达。负责编舞的是今天聚舞坊的艺术总监严众莲。
       之前我都在华乐圈活动,对话剧界的人事一向陌生,也忘了是由什么人穿针引线而为“乌拉世界”作曲?


在1996年新加坡国家文华奖颁奖典礼上,笔者(左一)与宝崑(右一)以及其他前来祝贺的友人留影。
       双方第一次见面商谈有关事宜是在我直落布兰雅的老家。那天来的有华亮,郭宝崑以及韩劳达,只是不知何故宝崑迟到了半个钟头,当时我就显得有点不高兴,但宝崑还是笑嘻嘻的不以为忤。
       过后自我检讨:自己才“刚出道”,而宝崑在本地艺术界已经很有地位名气了,他居然毫不计较我这个后辈的无礼,令人感动。
       毕竟有缘,下来合作愉快之余,更结识了宝崑的太太舞蹈家吴丽娟,从此展开了和实践表演艺术学院及其友团南方艺术团的一系列合作(话剧配乐:《岛》,《羔丕店》,《老九》,《郑和的后代》,《黄昏上山》,《家》,《雷雨》,《灵戏》(郭宝崑导演),《灵戏》(赖声川导演),《红鹰》等等以及舞剧音乐:《女娲》,《疯人院》,《归鱼》,《傩舞》以及电视电影配乐《阿公肉骨茶》等等等等 ....)直到宝崑过世为止。
       那些年可以说宝崑给了我很多写作的机会,但我也从不计酬劳的为他写,只要他开口。
       宝崑虽然一般平易近人,对一些事也有他的坚持和原则。我们能肝胆相照的相处与合作,除了宝崑是个有领袖魅力以及有智慧的人,最主要的还是他对人对事的宽容大度以及容人之量。因此,除了中,英,马来话剧界人士以外,其他海内外不同艺术疆界的人士都乐于与他沟通交流,宝崑这种胸襟胸怀不止在本地绝无仅有,放眼世界也不多见。
       这就是真正令人如沐春风的领导者风范。
20.12.2017





2017年12月18日星期一

一点体会

       这一年来勤练长笛,近日在一些方面似乎居然有点“突破”?!
       这也说明了我对器乐演奏方面的专注和悟性不如作曲,直到如今才比较能深刻体会到在乐器上苦练的意义!事实上,除非你真是那种天生异禀的旷世奇才,不然,要成为一个专业级别的演奏家,还是需要很长时间坚持不懈刻苦练习才可能会看到希望的曙光,但:刻苦勤练也只是一个演奏乐器基本必须的要求和条件,最后能达到什么水平高度,除了个人天分,还要看有没有好的老师以及正确有效的方法。
       前面所说的只是在演奏技术方面的要求条件,并不表示在经过种种刻苦努力之后,你就自然会成为一个音乐家或艺术家。
       什么叫做艺术家?个人以为,当之无愧的音乐家是音乐领域里的艺术家,而音乐家并不只是英文里模棱两可的musician(乐师)而已。虽然表面上都从事一样的专业,但音乐师和音乐家还是有所不同,音乐师一般只能或只需要提供能娱乐大众的音乐就可以了,也不必讲究什么内涵,但音乐家却能在提供娱乐的同时也慰藉和净化心灵。因为真正的音乐家(或艺术家)往往有种与众不同悲天悯人的博大胸怀。这也是为何他们的演奏和作品能感动人心的缘故。
       乐师和音乐家的分别也有点像以往的读书人,他们很多都是刻苦攻读以至最终学富五车。但无论生前显赫卑微,有些人能成为名垂千古的伟大诗人或文学家,有些却因为才能经不起时间考验而被人遗忘,等而下之的有些还利用所学做出心术不正的事而遗臭万年?!因此人们对一些读书人失望之余就有了“仗义每多屠狗辈”之说!
       事实上,在我们的四周围也常看到,读书不多的人往往比那些“饱读诗书”的人更懂得礼义廉耻?!看来,读书多并不代表你会是一个更好的人?就有如有侠义精神的人不一定会武功(或打斗工夫)一样。(如鉴湖女侠吴秋瑾)
       记得傅雷曾以此勉励其子钢琴家傅聪:“先做人,后是艺术家,最后才是钢琴家”。
       读书人,音乐家,“屠狗辈”其实也都还是人,作为一个人,最重要的不是名堂门面,而是心灵素质。
       以上文字走向有点天马行空,看官就当做是一首“即兴随想曲”吧!
18.12.2017


2017年12月16日星期六

网上霸凌!

       最近发生了一些事,除了得到网内网外许多朋友的关心和支持以外,还有一些素不相识的热心人士也向我提供了一些有关“网上欺凌或骚扰”(Cyber bullyingOnline harassment )的资料和记录,其中有好些还是和那位“仁兄”有关的。看来,人间还是有正义,公道也自在人心!
       必须强调,如今这事已和之前的FB“外围政治”无关(本来就是?),就只是针对网上霸凌和骚扰。
       由于网络的越来越普遍化,网上霸凌和骚扰事件也层出不穷,有时还闹出人命,这是个民间和官方都应该密切关注的问题!网上欺凌和骚扰表面上看来仿佛只是一方对另一方的语言暴力,并没有人体生理上的伤害?只是由于互联网的传播力,对受害者便往往产生了比现实中两个人面对面时更巨大的精神压力。只是:这种事对“日理万机”的警方而言往往也无能为力,因为精神上的创伤损伤是看不到以及可争议的,同时,警方也不是法律的制定者,更多只是个执行者。因此,只有经过法庭确认,警方才能对有关“网霸”采取行动。这里头还有一个语言的问题,因为华文华语不是本地官方机构的行政语言,因此,若要立案,还要把有关文字翻译成英文和宣誓确认等等,整个过程非常繁琐,同时,也涉及各种费用问题,加上考虑到其中精神和时间的耗费,许多受害者往往便因而却步,只能忍气吞声继续被人欺侮,于是,“网霸”更是无所忌惮!
       这两天都在想,如果这个网络“霸凌”发生在你不认识的人身上?或发生在你的朋友身上?或发生在自己或亲人身上,你会有什么不同的反应?是不是事不关己眼不见为净,要等到自己也面对这种情况时,才能感受到其中滋味,才会哀号“正义何在”?
       根据一些有心人(以及当事人)所提供的文件资料信息当中发现了令人担心的一件事:这位“仁兄”如今正在一所政府理工学院进修部分时间的法律课程,今年四月间,有人曾向有关学院投诉该人的网上“霸凌”(FB亦曾终止他的户头,但一个月后他又出来作恶!),不知为何该学院也没有采取行动?试想想,如果这人以后懂得如何寻找法律的漏洞,再去欺负凌辱那些“手无寸铁”(没有法律常识知识)的弱质男女,岂不更是如虎添翼?!
       也许,法律界的有识之士,是时候应该考虑成立一个义工组织来“拯救”网上那些无力反抗的弱者了,同时,那些受害者也应该站出来,联合团结起来为自己找回正义?!
       或许上天有眼?!上得山多终遇虎,据可靠信息,恶人的报应已在路上了,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16.12.2017



2017年12月14日星期四

到此为止

       我是个天真到近乎笨的人,现在看来更是如此。基本上我在FB或博客上所发表的文字,都是从心而发,有些你也可以说是一时冲动。
       有一位仁兄约一年前开始攻击我,我一直都莫名其妙?日前经过一位FB高人的指点,终于恍然大悟,原来不小心“选边站”踩到了地雷!这的确是我的错误,虽然无心,也必须面对一些不愉快的后果。
       我是个老华校生,在本地华文华语夕阳西下的氛围下,当初进入FB主要是因为里头的华文环境令人感到亲切,但近日在FB上碰到的一些人事,突然令人感觉心灰意冷!
       下来还会继续在FB关注一些社会时事,但会小心避开在FB上的人事之争以免惹事上身,伤心伤神,不值得。
光阴宝贵,朋友贵精不贵多,诚恳,志向相同和谈得来最重要。因此,我会在一个 星期内把一些从来没有或极少交流的friend户头删除,希望FB上对我有意见的大哥大姐们先把我unfriend掉,以免失敬。
       如有得罪之处,请多多包涵。敬礼!
13.12.2017

       以上是我要离开部分FB群体的个人声明。
       离开心情有点复杂,毕竟其中也还有些朋友和情感付出!只是形像低下言不及义的闲杂人等似乎也不少,最令人难以消受的是其中一些以“侠客”“侠女”自居的人,事到临头,为了自我人气或一些不明原因却仿佛成了不明事理黑白不分的浑人?!
       作为一个新加坡人,我关心新加坡,只是越来越厌恶政治,更不喜欢帮派,何况只是政治的外围或外围的“政治”?我一向所说的只是出自我个人的一种价值观和感觉。因此,我对一位FB朋友的FB“招牌”特别有共鸣(.......... 言论不自由,罪恶不暴露,罪行不受惩罚 …........ )
       最近,作为一个有关的FB旁观者,一直纳闷:这群一直“为反对党摇旗呐喊”的人是否在(有意无意的?)帮倒忙?!作为一个新加坡选民,如果看到反对党的支持者多数是这种Pattern,你又会怎样想?突然想起以往有人对新加坡政治局面的感慨:(大意)造成今天这种局面,不要埋怨“别人”,这都是自己所造成的!
       现在有点怀疑,是不是因为有人以为我在偏袒什么人,而鼓动或派那位(网上打手兼恶霸)“仁兄”来“打”我?此人在FB上恶名昭彰,一向喜欢干这种事(网络欺凌,无论男女,有FB记录),但对不起,我不是那种愿意和人打“街头烂架”的人!
       想当初,还有点惊喜!以为这里是本地华文华语群体的一个绿洲(因为华文媒体所讲所写的往往仿佛是另一种语言?),之前也一厢情愿的以为读华文书讲华语写华文字的人会多一份礼义廉耻,现在看来自己真的很天真迂腐!
       离开,很大的一部分原因也是对一些人性的失望(当然也还是自己笨)?!由于不愿拒人于千里之外,有一阵子凡是有人提出“加友”(add friend)我就加,只是一旦有事,这些“朋友”又都在哪?!
       所以,我对以下这段网上视频特别有感触:“........... 有一只野牛在河边喝水时不幸被一只鳄鱼咬住了后腿,情况危急万分,而牠的许许多多同类只是在旁边看着,一点也没有上来相救的意思!眼看野牛就要被拖下水了!幸亏来了几只“见义勇为”的河马,野牛才得以捡回一条命!片末有字幕曰:当你有难时,救你的往往不是你的亲人朋友,而是一些陌生人!”
       必须说,真正的朋友还是有的,只是不多,因此:“患难见真情,路遥知马力”还是至理之言!
15.12.2017


2017年12月11日星期一

FB上的人渣?!

       在过去的岁月当中,曾经被狗咬过三次,原因一是太相信朋友(朋友斩钉断铁的说什么他们的狗绝不咬人!那我不是人?!),二是太相信狗?!
       更倒霉的是,除了被真狗咬了三次,无独有偶,祸不单行,这一年来还被“假狗”咬,同样也咬了三次!
       约一年前,由于有个网上的朋友对我一篇文字表示赞赏,不知何故就引起了一位素未谋面素不相识的仁兄的严重不满(我什么时候踩到了牠的尾巴?!),除了在该网友FB上留言讽刺,还像疯狗一般在其个人FB上没头没脑的对我作人身攻击!说没头没脑,因为“耐心”看了有关文字,除了挑文字里的毛病就是种种狗血淋头无中生有匪夷所思的污辱!此外,都不知道他(或牠?)究竟在“吠”什么?(实际上,我的专业是作曲,写文章只是玩票性质,写得虽也算快,但谈不上什么文字功力,更从来也没想过要成为什么大文豪!只是偶尔想表达对一些事物的看法以及抒发一下情感而已。因此,时常标点符号随意乱用也不管,只要看的人明白我的意思就行了。)
       此人为何如此行径?据他自己“坦承”:就因为我有一点小名气便拿我来“开刀”(他真的这样说:“开刀”!也许希望我会和他来个笔战而引起他人的注意?)!各位朋友看看:这样的人品素质!这种损人利己的行为是不是有点像只寄生虫?自己没有本事,更没有骨气,一心只想踩低别人以及利用别人的成就名声来抬高自己?!
       我从不认识此人(也不想认识),更不知道他的FB,此事还是一些不认识的网友为此愤愤不平而转告我的,我当时告诉这些有心的网友:对于那些来意不善无理取闹,无脸见人的人(此人FB只有个简写的英文名,连照片也不敢放?是那种典型躲在电脑键盘后面放冷箭的懦夫?),我是不会浪费精神时间去回应的。
       为了求证,便上了此人的FB探视一下,不看则已,一看之下,乖乖不得了!其中好些“内涵”就和此人的文字一样 - 令人不忍卒睹!可怜的是,作家怀鹰先生的文章竟也和这些“东西”“并列齐驱”!
       后来有人和我“分享了”一点此人的背景(可能以后还要向他讨张此人的照片公诸于世?让各位也见识一下此人的真实嘴脸?),原来,此人曾经在本地华文媒体任职(不仅受过一定程度的教育,还曾经是个记者!),因为好赌成性欠债累累被人追债追到报馆而被报馆开除!
       也许是“出名”心切,不久之后,此人又另寻目标“开刀”,这回找上了本地文史界德高望重的柯XX老先生,这次骂的更凶了,简直就是惨不忍睹,以至听说无辜受辱的柯老先生盛怒之下要诉之于法!
       我发现此人仿佛专门喜欢选择一些上了年纪有点名望的人来“下手”,并以他们的年纪来揶揄调侃,对他们公然尽情凌辱以“平衡”自己的“精神不平衡”?!他大概忘了自己有一天也会老,也不相信会有报应?!
       大约两个礼拜前,此人又突然再度发难(再次免费为我动手术!),有人看到了就对我说,为什么你不骂回他?我说:如果你被狗咬,你会咬回牠吗?!
       昨天,此人又来乱吠.................. !!!!(不久有关文字又自行取下?!)
       长篇大论说了以上这些,并非要回应什么,老实说也不屑。
       我只是想对FB上的“大哥”“大姐”们说:你们无妨继续风花雪月自我陶醉,只是拜托别再说什么“正义”了,我相信物以类集,如果你们的FB朋友当中有这类毫无道德廉耻的“人渣”,你们也还能和这样的人保持“朋友”或“兄弟姐妹”关系,对不起,就恕我不再奉陪了!
       本来嘛,期望能在FB上找到“正义”就是一种天真幻想?这些日子更是看到了许多利益权衡酒肉交情等等“时穷节乃见”的例子!
       最近看到了一个非洲野生动物视频,很有点感触 ........... 有一只野牛在河边喝水时不幸被一只鳄鱼咬住了后腿,情况危急万分,而牠的许许多多同类只是在旁边看着,一点也没有上来相救的意思!眼看野牛就要被拖下水了!幸亏来了几只“见义勇为”的河马,野牛才得以捡回一条命!片末有字幕曰:当你有难时,救你的往往不是你的亲人朋友,而是一些陌生人!
       有时感觉,互联网就像是个由科技文明所打造出来的一个蛮荒世界?既虚拟,也真实!上述视频情境,似曾相识?!

12.12.2017
FB上的正义?!

       什么叫做正义感?个人的理解是:这是一种人对事物是非黑白的正确判断+正面反应+行动表现。其实,或许不一定只是人,有时连动物野兽也会有这样的下意识?若然,悲哀的来说,人类(准确一点来说也许是人渣?)有时还比不上动物?!
       当初被FB所吸引,有一部分原因是看到了其中一些“正义之言”。当时感觉有些人肯主动的花时间精神来关心社会动态,敢于对政策提出质疑甚至鞭策,实属难能可贵令人敬佩!
       只是涉猎接触渐深,又觉得有点迷惑?诚然,作为一个网上的议论群体,参与的人是越多越好?问题是,在FB参加议论的人往往在文化水平或人品素质上往往显得良莠不齐?这虽然无奈也属自然,或许也不是最重要的,关键的是要诚心诚意以事论事,不然,只是个人主义式的意气用事或言不及义,又有什么意思?!事实上,无论什么事物,其公信力和说服力往往来自其品质。就如辩论和打架不同,所讲究的不是人多势众,而是有理无理!没有素质和品质的事物就有如朽木不可雕,是没有希望和前景的!
       也许经营有年,FB里头也有些比较活跃或人气较盛的“大哥”“大姐”,这些“大哥”“大姐”在“享受香火”之余能不能看清楚自己群组里的素质问题?在多多益善的前提下?你或许不能选择自己的群组成员,只是无论有意无意,作为组群的“领导”,除非能力有限不能分辨是非善恶?不然,在看到群体里有不合理的事就应该不计个人(人气)得失及时挺身而出,对问题提出正确的看法,甚至对有问题的群体组员晓以大义?如果不能,除了辜负了别人对你的期望,你又能算是个好榜样吗?讲的夸张点(或抬举点),最终你真能带领“你的群众”到达“应许之地”?
       当初,这些“大哥”“大姐”满腔热情的言论,不就是为了所谓的“正义”?如今如果就为了“顾全大局”而“姑息养奸”,究竟还剩下多少“正义感”?最终又真能达到“团结”的目的吗?
       另外,“正义”或“正义感”可以“因时制宜”或因人而异或打折扣吗?若是如此?本身和平日里所针对批评的对象又有什么分别?
12.12.2017




2017年12月9日星期六

乌合之众?!

        FB有时令人开心,有时也教人伤心!
       “道不同不相为谋”看来是千古不易的真理(搞政治或做生意或另当别论?),只是往往知易行难,因为人是复杂的?!
       很多时候,不只是有些人不愿成群结党,有些国家或政党相互之间的态度也如此 - 不愿与他人“共襄义举”?
       不是说“人多好办事”吗?现实往往是,除了不能一心一意的做到“团结就是力量”,还人多口杂,更不要说其中人品文化水平参差不齐了,还有黑白不分的乡愿以及别有居心者(无间道?)。
       最可恨的也许还是那些平日看来“有正义感”的“聪民”(讽刺的是他们还把另一些人称为“渔民”!),来到一个关节点,为了一点“江湖义气”?或为了要当“大哥”“大姐”?就忘了“初心”,还原形毕露面目可憎?!
       个人或许天真,但毕竟活了大半辈子,经历了许多之后,特别相信从生活中所学习到的一些事(或教训),其中一件就是:一个人的言行往往代表了一个人的人品,而这些言行态度在其人有意或无意之间表现出来的往往最为真实。不信请上FB见识见识。有些人也许忘了一点:物以类聚,你的朋友往往就是你个人精神面貌的写照。
       不明白,为何这些“聪民”(或“高级渔民”?)竟然会相信两个(或其中一个)恶言相向的人可能重归于好尽弃前嫌?就为了某种“共同利益”或“理想”,你就可以容忍或接受一些人的虚伪无耻下流贱格?!虽然说“小不忍则乱大谋”,但和一些恶人小人一鼻孔出气称兄姐道弟妹什么的,(除了政客以外?)真能心安理得吗?这里头的“原则”又是什么?这还只是外围政治或政治的外围而已,做人犯得着如此吗?
       老子(是老聃,不是我)理想中的大同世界,其实是要从个人自己做起,也就是说一个人能做到独善其身或先正其身才可能兼善天下,才有可能世界大同。然而,看看周围的世界,看看FB上的许多嘴脸(当然不是全部),看来,所谓的“大同世界”总归只是个美丽的幻想?!难怪老子当年要西出函谷关!
       诚然,网上不乏有心人,网上的言论或许也多少有其正面或负面的社会影响力,但说句丧气的话,如果太多言不及义不明事理或是非不分的“浑人”参杂其中,最终除了不免同流合污?或许只能成就一群成不了大事的乌合之众!
10.12.2017

2017年12月1日星期五

孩子们的“儿时记趣”

       仿佛有人说过:你的儿女并不属于你。
       事实也如此,孩子们长大了有他们自己的思想以及天地,他/她们最终也可能成为别人的丈夫妻子和家长..........你能够保留下来的,也许只有一份亲情以及无穷的回忆。
母子三人在竹脚医院外留影

       孩子最有趣以及惹人怜爱的时候也许就是从襁褓时期到小学时代,尤其是婴孩时期,你看他那笨笨的样子,好像天真无邪毫无心机,其实他们往往“很有想法”,而且还很懂得以及执着于自己的“权利”,并且有恃无恐!(一来,他们基本不懂的什么是可怕的?二来,他们仿佛知道大人们会“认真对待”他们有理无理的“抗议和呐喊”),稍微不顺其意,他们就会毫不思索的挥动着一双小小粉拳对你迎头痛击!因此,你在外或许还可以“横眉冷对千夫指”,一回到家,往往就要“俯首甘为孺子牛”?!
弟弟的生日

       他们在家里经常横行霸道(往往比太座大人还有过之而无不及!嘘,这是秘密!),小的那个那时还不懂得走路,但自从有了自己专用的“座驾”(婴孩小车)之后,天天在家里横冲直撞好不威风,有一天合该有事,一下撞倒了我摆在客厅里的中国大花瓶,只听哗啦一声,霎时之间满地都是“残垣断瓦”!正想大怒,哪知道这小家伙居然懂得恶人先告状,先给我来个下马威 - 大哭大叫,一时惊天动地日月无光,真是秀才遇到兵?最后,还要先安抚安抚 sayang sayang 一番才得以收拾残局!
有图为证 - 横行霸道的小家伙

       我没有洋名,但孩子小时候一时好玩,就给他们随意安了个洋名,大的那个当年体格瘦小,有点像童话故事里的彼得潘,刚好我也姓潘,于是就戏称他为Peter Pan。可惜他似乎不怎么欣赏这个名号,也许时代不同了?他更喜欢 Harry Porter
哥哥

       小的那个也给安了个洋名,那是来自福建话“吃力”的谐音,因为这家伙刚生下来时,有好一阵子几乎是没完没了的“夜夜笙歌”(当然比“夜半歌声”悲惨得多!)令我夜夜不得好睡,一气之下,就干脆把他叫做Gerald!出乎意料的是,无心插柳柳成荫,他后来居然很喜欢这个雅号,于是沿用至今!
 
弟弟,别看他慈眉善目笑容可掬,小时候真的很“Gerald”!

      值得安慰的是,兄弟俩从小到大感情都非常和睦,印象中仿佛从来也没有吵过架?上学之后,两人有时会一起玩那种打打杀杀的电脑游戏,挤在一张椅子上玩的入神时,嘴巴便会同时慢慢张开,除了没有发出声音,就像两只蹲在池塘边的青蛙一样?我走过看到,就大喝一声Close your mouth!(闭嘴),只见嗖的一声,两张嘴不约而同分秒不差同时闭上,煞是有趣!这种情形,当我再次走过,便又会再度“重演”,如此周而复始,他们乐此不疲(电脑游戏),我也乐此不疲(青蛙闭嘴游戏?),想想也觉得滑稽好玩!我这个做父亲的有点不正经吧?!哈哈!

武吉宝美Bukit Purmei旧居

      俱往矣!以上只是一些孩子们的小时点滴,总算是幸福的回忆吧!

2.12.2017

2017年11月29日星期三

廉耻?!

       老一辈的华人(就说上世纪5-70年代的人吧?),有读过书或没有读过书的,也无论在道德品行方面如何如何,绝大多数都懂得廉耻二字的深刻含义。
       也许是时代不同了,教育价值观也改变了?再加上传媒通信方面突飞猛进翻天覆地的“进步”,1980年代之后的人,也仿佛无论老幼或教育程度高低,对于“廉耻”二字都已没有老一辈人的“敏感”?!以当今的华文水平,有些人可能都不认得这两个字?!
       廉耻或许可以到一边凉快去了?现在有些人最怕的也许是“没面子”,怕“没面子”主要是“爱面子”的缘故,其中有种种不同的情况,基本以毫无意义甚至匪夷所思的居多,有时就连穿着打扮的审美观也如此?!但就是和“廉耻”无关(虽然“廉耻”也多少关乎面子问题)。
       有些人为了“面子”,很多时候打肿脸皮充胖子,甚至不分黑白罔顾道义无视做人原则,为的往往就是要“争一口气”?!也不是没有受过教育的人,最终却弄得嘴脸像市井流氓一般,就像广东人所说的“下流贱格”!(看看近日FB!)
       为何这些人就是不明白,这样不顾自我人格形象兼丑态百出的死缠烂打,就算让你赢了又会得到别人的尊重吗,就会“有面子”了吗?诚然,一个巴掌拍不响,使得这些人乐此不疲的是一批更可恨的东西 - 那些在旁边嬉皮笑脸喝彩助威,也是受过教育的人渣?!
       从前的人如阮玲玉极为懂得何谓自重,因此,可以因为“人言可畏”而自杀!早年有些日本人为了让人家知道他们的“廉耻”观念,还不惜公然来个令人惨不忍睹的“破腹掏心”表演。
       有些事虽然见仁见智,只是为何现在的人教育程度普遍比较高,廉耻羞耻感却往往相对比较低?!以前的社会或许比较保守,但社会舆论力量比较大,人心相对也比较单纯淳朴,就说是思想简单也好,价值观或因此也显得比较黑白分明,虽然有时就像有些粤语残片一样忠奸立辨天真幼稚,但其中所表达的“廉耻”观念还是毫不含糊的。现在都说时代进步,但许多人性价值观似乎就和一些今天生活里的衣装打扮审美观一样 - 以前认为见不得人的(只有黑社会分子或流氓会做的事),如今却百无禁忌的大行其道,还唯恐有人不知,并且不分男女平分秋色!或许以此类推,举凡以前许多被认为是大逆不道的事,今天看来也没什么大不了了?社会于是没有了黑白,只剩下一片灰蒙蒙!可悲乎?!
28.10.2017





2017年11月24日星期五

欺老?!

       无可否认的,新加坡政府对老人福利方面是有做了一些工作,这些受益的老人主要是70岁左右或以上的退休人士,也就是所谓的建国一代。当然,所谓的福利并不包括大选期间“有目的”的(?)给一些老人提供巴士服务以及食物饮料。
       此外,却有越来越多“欲退不能”半老不老或老而未朽的人士还在生活线上挣扎求存?!
       究竟怎样才算老?有时也见仁见智?是心态智能还是体能?在此地,由于普遍(盲目?)倾向重视年轻以及文凭(注),无视经验阅历的心态,职场岁月于是仿佛变得“日短夜长”,人过三十就好像已经开始要步入临近黄昏的午后,如果不幸40岁左右被裁而失去工作,往往就很难找到和之前薪酬相当的工作,有些人还可能长时间甚至永远也找不到一份追得上生活水平以及薪金稳定的工作?!再加上如今百物飞涨,有家庭孩子的,前景更是堪虑啊!
       无论官方或私企,对聘用一事固然有其“现实”或“务实”的考量,只是这些建立在种种僵硬(甚至愚蠢?)条文条例下的考量是否都符合“实际”二字?
       最近碰到一位到了退休年龄,在大学里教了30多年的朋友,他说大学还会“续聘”,但薪水则会降到原本薪金的5分之1左右!对这位朋友而言就像鸡肋,但似乎也没有什么选择?!
       或许,这不完全是个算数问题,问题是:这个教学经验丰富且精通双语的朋友难道就比新来的,比他年轻一半(?)的“后辈”工作能力差了5分之4了吗?环视四周,以上例子仿佛只是许许多多不同行业里的冰山一角?!不幸,在有关艺术的方面也往往如此,有时便形成一种后辈学生领导前辈老师的现象!这在一些文化传承比较深厚的(尤其是东方)国家来说是不可思议的?
       就不要说什么敬老尊贤了,只是:这样是不是有点浪费人力资源?(就像每年每月每天无数被逼“英年早逝”的豪华车辆?!)另一方面,这些“无意间”(?)淘汰了他们前辈的年轻人目睹这些之余,内心深处对自己的将来是否也会有种说不出的恐惧感和寒意?长此以往,他们以及他们的下一代对这个地方还会有归宿感吗?!
       这种事如果人人平等那还没话可说,令人不解的是,有些人究竟何德何能?竟能“老”居高位,并且居高不下?!这对新加坡一向以来所崇尚的务实价值观或所谓的“任人唯贤”是否是一种严重的讽刺?!难道:有些老人可欺?有些老人不可欺?真的有如传言所说:就因为他们是某些人的brother?!

注:就好像昔日台湾政治圈里所谓的“崔台菁”(当年台湾的红歌星)- 崔(吹牛)台(懂得抬举,也就是福建人所谓的poh?)菁(年青也)?!

23.10.2017

2017年11月17日星期五

也是一种修身养性?

       首先,必须感谢老友承志的代劳 - 为我在网上标得一把1960 -70年代美国制造的Gemeinhardt专业型纯银古董长笛,这是一把手工制造的法国式长笛,据说是当年Gemeinhardt的旗舰制作之一,制作水平直追当年的美国顶级名牌Powell以及Haynes!可惜 Gemeinhardt近年来就和Haynes一样仿佛已风光不再(1960 -70年代的Haynes老长笛如今还是很有市场,价钱也不低),也许因此,我才得以以一个相对非常低的价钱标得这把品相性能俱佳的长笛。
 
我的新玩具-1960 -70年代美国制造的Gemeinhardt专业型纯银古董长笛


手工制造的Gemeinhardt专业型纯银古董长笛



原装的Gemeinhardt长笛盒子


原装的Gemeinhardt长笛盒子外套

      其实我已经有好几把长笛了,还买?!也许是贪心吧?但乐器就和音响器材一样,当你换了“硬件”(音响器材或乐器),你的“软件”(在之前的音响器材上所听过的CDLP或在之前的乐器上所练习过的曲目)仿佛也同时更新了,会有种截然不同的感受,新的趣味也因此而产生。
       近一年以来,突然心血来潮,重新拿起已尘封荒废了30多年的长笛,重拾昔日曾辛勤练习的残余成果。重新上路,发现自己的演奏水平已和一般初学业余者好像没什么分别,一开始很有点挫折感,只是毕竟当年也下过点工夫(虽然也是半路出家,但多少还算是科班出身吧?),虽然此间过程不免有点跌跌撞撞起起伏伏,但坚持努力之下,除了体能今非昔比以外,以往许多如高山一样不可企及,看不到顶峰的难曲,如今仿佛也渐渐有峰顶在望的感觉?
       上面所说似乎和修身养性没有什么关联?实际上,从个人的经验感觉,在练习长笛(或做任何自己喜欢的事)时,如果能做到身心投入精神专注,就会和潜心修炼一样,最低限度,可以忘却一些生活中的烦恼,而当你得到一些意料之外的进步成果时,心情会更愉快。
       另外,就和声乐一样,练习吹管乐器必须非常注意运气方法,如果运气得法,除了能帮助解决一些演奏技术上的问题,在享受自己所“制造”的音乐的同时,经常“如此这般”的做正确呼吸运动,肯定有益身心健康。
       不计得失而对事物坚持的精神同时加上对身体有益的活动,不知道这是否也是一种修身养性?
       下来,或许应该要探讨探讨如何遏制“贪念”?哈哈!
18.10.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