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26日星期一

教育的本质

       老友夏帏又传来网上视频“我是演说家”,这回的演讲和教育有关,演讲者是个英文培训员(类似补习老师)。
       演说固然文采飞扬引人入胜,细听之下内容仿佛也没有什么特别新意,再看就渐渐有点刻意(营造?)的感觉。但里头有些“金句”却也教人动容!例如:“什么都可以浮躁,唯独教育不可以!”,“教育是什么?教育是社会良心的底线,是人类灵魂的净土!是立国之本,是强国之基!”,“教育有啥用?就是让我们认知个人以及民族。认知自己,才有可能掌握自己以及国家的命运,并且创造国家的未来!” …........... 等等等等 …..........
       虽然言语铿锵,言之凿凿,但基本上不外只是一个做人的道理,对半个世纪前的华人族群社会而言,这本来就是一种在自然不过的传统价值观,做人本应如此,并没什么大不了的。为何演讲现场嘉宾观众显得如此动容动情?或许对他们来说(尤其是80 -90 后的几代人),在当今中国暴发式的繁华场景之下,蓦然回首似的产生了一种似曾相识的民族魂魄回归震撼?
       如今这个时代,“教育”二字的涵义已非以往的百年树人等等等等 …............. 更注重的是学习日后如何谋生或进一步出人头地飞黄腾达。懂得文化懂得做人有啥用?于是急功近利偷工减料的事在教育界渐渐层出不穷,就连本应讲究追求心灵高洁的艺术教育也往往如此,长此以往,国家,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子?!
5.2.2018

附旧文:

教育

      今时今日的所谓教育,往往都和文凭甚至一间学府的名气(无论大学小学)挂钩。今天在联合早报看到的几则报导和交流文章,之间虽然并没有直接的关连,但都多少和教育有关,也涉及道德与价值观。
      在标题《契连乔治不获南大永久聘约》(永久?注1)的报道里,有关的南大发言人针对质疑者的回复之一就是:“………..她的指责将影响南大与黄金辉传播与信息学院的国际地位,也会影响大学的文凭价值。”
      在交流版里,有个家长在发表对“亲子关系”的一些看法之余,也不忘炫耀自己孩子的“骄人学业成就”(其中当然也少不了“全级第一”,“状元”等等名堂)。但作者在劝人如何开导孩子“不要生气”以及照顾孩子的“自尊”和“面子”时,自己则因为孩子在学校受了点委屈而“很生气”!甚至到学校去“兴师问罪”,替孩子寻回“清白”!!!。姑不论孰是孰非,但这种“照顾”孩子的做法,是否对孩子是一种好的“身教”或“教育”?又是否考虑到校长,老师的“自尊”和“面子”?
      和上述“亲子关系”问题属同类的,今天也看到了有关中国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杨澜被网民围攻以及道歉的报导。以杨澜的聪明才智以及见过世面,居然能“同情李双江父子”的所作所为,而且公开表态,其中大智大愚(?!)和价值取向,真令人晕头转向兼大跌眼镜,也不禁令人感觉中国的人情复杂。
      以上种种,都不无教育成分,只是仿佛负面居多!
      回过头来看今天许多亚洲国家,地区的教育制度和价值取向,无论怎么看,虽说务实(市场),还骨子里是功利为上。新加坡的许多各种硬件设施是世界一流的,但至于教育的价值取向,就很难说和硬件设施是同一级别。不知道为什么,每次经过校舍美轮美奂的ITE (注2)时,总感觉这仿佛是有关方面对某种教育方向偏差的一种忏悔表现。
      令人担忧的是:如果这“教育”(教而不育)的负面雪球越滚越大,最终会不会成为传统教育价值的“ITE?!(注3)又会不会影响甚至改变了也一个国家国民的向心和凝聚力?


1:报上的“永久”来自英文的tenure,且不论世上是否真有永久之事,但根据字典。tenure的意思只是任期,租期,保有或享有等等而已,并没有所谓的“永久”。
2:即Institute of Technical Education工艺教育学院。校舍外观比许多中小学和院校都堂皇美观。就连ITE三个英文字母的logo设计也很有品味,很耐看。
3:曾经有人戏称: ITE = It’s the end
27.2.2013




2018年2月23日星期五


       这是听来的故事,据说在三国时代,张飞先生春风得意踌躇满志的时候曾自吹自擂:俺天不怕地不怕,杀头也不过是个碗大的疤 .......... !诸葛亮先生听到了,就抬杠:我知道您是个天不怕地不怕的大英雄,但有样东西你一定怕。张飞死都不信,诸葛亮便拿起笔在张飞手心写了一个字,张先生一看之下马上花容失色!这个字就是本文的题目也。
       每个人都会生病,病情可大可小,如果不是大病或绝症,只是伤风感冒或普通发热发烧便无伤大雅,假如有点条件,又没有经济问题,再加上有点文化的话还可以乘机卧读各种平日没时间看的经典小说,或者卧就静静的躺在那里听刘天华的“病中吟”,或管平湖弹奏的“流水”,也挺写意的。
       年轻时生病和老年生病有所不同,年轻时一般复原的较快,年纪大了往往病来如山倒,说来就来!病去却如抽丝,婆婆妈妈的离而不去!
       农历年前两个礼拜就患上感冒,除了喉咙轻微发炎,还有点发烧,那时正值此地流行性感冒四处蔓延,为了不祸及家人,马上就医,几天后就好得七七八八了,间中还能工作。
       过年期间或许“口无遮拦”,“好东西”吃过头了?突然病又回来了!初四晚和朋友吃完晚餐回家途中就开始发冷发热。病情仿佛比之前那一次还厉害,幸亏上回的药还没吃完还可以应急。
       小心静养,这两天情况好多了,所得到的教训是:毕竟年纪大了,虽然身体状况还过得去,但也不能过于自信,总而言之就是要善待自己的身体,因为:无论为人父母或为人子女都好,自己没事,家人也就安心了。
23.2.2018


2018年2月15日星期四

新春忆旧

       过去几年,每当农历新年前后都会翻出这两张黑胶唱片来听听,以回味重温昔年的情怀。
     《鼓乐迎春》如果不是本地第一张华乐唱片也应该是最早之一吧?
 
设计大方的唱片封面标题以篆体书写

鼓乐迎春唱片封套背面


      那是1960年代末期国家剧场属下华乐团的第一张唱片,国家剧场华乐团是当年本地第一个有团员津贴的业余团体,乐团每个星期固定排练两次,一般团员每个月可领取当时算是“可观”的40大元!
       由于当时年纪轻,刚加入乐团当“学徒”,还没有资格参加乐团第一张唱片的录音,只能带着羡慕的眼光巴巴的看着别人走入录音室。如今听这张唱片,虽然演奏技术明显不如今天的许多专业甚至业余团体,但还是有一定的可听性,除了感情因素,就是其中满满的“诚意”,你可以想象乐团当年的正式演出每年只有一两场,而几乎一整年都在积极认真的练习那十来首合奏曲吗?
     《鼓乐民歌》可说是《鼓乐迎春》的姊妹唱片,由国家剧场属下合唱团和华乐团合作灌录,应该是本地第一张华语合唱唱片。虽然两个都是业余团体,个人以为这张唱片的整体水平要比《鼓乐迎春》高一点,除了合唱团有不俗的表现(尤其是“信天游”以及“远方的客人请你停下来”),担任领唱的罗琼芳以及吕政成的演唱更是可圈可点,很难想象新加坡当年居然有如此人才!可惜天不假年,如今两人都已作古!

鼓乐民歌封面,领唱者罗琼芳

鼓乐民歌唱片封套背面


    《鼓乐民歌》是华乐团第二次录唱片,这回我有幸参与了,“花朝前夕”前奏里的几声笙音,正是区区不才的小小贡献!
       俱往矣!大年初一,兹摘录“花朝前夕”里的一些句子,希望能为朋友们增添一点春意喜气:

春风暖,吹绿了江南。
春雷动,响彻了高天。
让春光明媚无边,愿万紫千红开遍,
妆扮好那人间大地!
16.2.2018


2018年2月14日星期三

岁末杂感

       在这个农历年的岁末,回顾这一年所经历的种种,总而言之,还是那句老话:世风日下,一年不如一年!
       如今环顾四周,除了民间的华族传统以及道德价值观念已经渐行渐远,连一些国家领导人的行为讲话也常常令人失望痛心(例如台湾?或者...........)!在230年前有华人会把自己的“族类”界线分得那么清楚?有华人会或敢旗帜鲜明的高喊自己不是中国人,会说孙中山先生是外国人吗?!就为了眼前的个人利益,这些人就可以“振振有词”的数典忘祖?这个族群还有自尊和希望吗?!
       互联网原本是个有趣的所在,只是原来给予人们的自由空间如今已被一些疯子怪胎污染滥用而不时能看到暴力语言以及视频,互联网现在有时就像是个恶兽横行的蛮荒丛林?相比之下,报纸虽然时有不尽不实?也似乎谈不上“可爱”?!但表面上毕竟还是比较“理性”“平和”?公平来说,如今从事新闻工作的人也不都是“坏人”,有些也只是无奈“上了贼船”就只能“随波逐流”而已?
       请勿怪我此时此刻破坏了即将来临的新年氛围,对我们这个年纪的人来说,越来越怀念从前。早年此地的生活虽然简陋贫穷,对人性和未来还是充满了憧憬希望!今天,就算身处人来人往熙熙攘攘有浓厚传统背景的牛车水,内心只感到寂寥凄清(就别说那些和新年无关的政治标语或欠缺文化底蕴的所谓创意新春贺词),此地除了物非人非,还很人为刻意?!试想,一个纸扎的偶像,虽然形象光鲜,但又能替代一个原本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吗?!
       最令人心寒的除了一些读过华文书华文程度还可以的人渣败类,就是周围越来越多对传统文化消亡无动于衷的人!他们对中国文化以及各方面突飞猛进现况的不了解更令人担忧,华语程度的不断低落,除了下一代极可能有一天会失去了自己的根,同时,将来也很可能会失去许多竞争生存的优势。
       为什么我们只会“文不对题”的高挂“居安思危”的标语口号,而不会真正去思考和落实其中含义?!教育使然?品格使然?!

15.2.2018

2018年2月5日星期一

遗憾的歌 - You Don't Know Me

       在文学,艺术,音乐方面的许多伟大创作都和爱情有关,并且以悲剧收场者居多,除了贝辽兹的《幻想交响曲》,音乐史上单单以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为基础的著名音乐创作就有好几部。爱情方面的不幸或遗憾仿佛可以激发艺术家的创造力?感人肺腑令人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都必须如此?这就是爱情的宿命?
       “恨不相逢未嫁时”诚然是一种遗憾,只是有情人终成眷属了会不会哪一天又“情到浓时情转薄”?谁又知道? 同时,你又可以想象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故事以喜剧收场以及之后柴米油盐儿女围绕的幸福生活?
       人世间的一见钟情往往令人销魂甚至永世难忘,前提是必须有所遗憾?这首由Cindy Walker作曲Eddy Arnold 作词,Patti Page 演唱的1950年代歌曲 You Don't Know Me里的情境确是真实得令人动容:

You give your hand to me
And then you say hello
And I can hardly speak
My heart is beating so
And anyone can tell
You think you know me well
But you don't know me (no you don't know me)

No you don't know the one
Who dreams of you at night
And longs to kiss your lips
Longs to hold you tight
Oh I am just a friend
That's all I've ever been
Cause you don't know me (no you don't know me)
I never knew the art of making love
No my heart aches with love for you
Afraid and shy I let my chance go by
The chance that you might love me too
You give your hand to me
And then you say goodbye
I watch you walk away and all I do is cry
Oh you will never never know
The one who loves you so
Well you don't know me

       这首歌有个由姚莉演唱同样动人的中文“译曲”版本《你不知道我》,歌词内涵也相仿,值得一听。相比之下,在姚莉的演唱里你能感受到东方女性的矜持,而Patti Page 则有多点soul,无论如何,都是旧时月色啊!
       也许,得不到的或失去的总是令人倍感珍贵?因此世间许多(本应美好的)憾事常令人留恋不已,也成就了艺术的感染力。

5.2.2018
欣赏Patti Page演唱You Don't Know Me请链接点击: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R4GX5F61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