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本质
老友夏帏又传来网上视频“我是演说家”,这回的演讲和教育有关,演讲者是个英文培训员(类似补习老师)。
演说固然文采飞扬引人入胜,细听之下内容仿佛也没有什么特别新意,再看就渐渐有点刻意(营造?)的感觉。但里头有些“金句”却也教人动容!例如:“什么都可以浮躁,唯独教育不可以!”,“教育是什么?教育是社会良心的底线,是人类灵魂的净土!是立国之本,是强国之基!”,“教育有啥用?就是让我们认知个人以及民族。认知自己,才有可能掌握自己以及国家的命运,并且创造国家的未来!”
…...........
等等等等
…..........
虽然言语铿锵,言之凿凿,但基本上不外只是一个做人的道理,对半个世纪前的华人族群社会而言,这本来就是一种在自然不过的传统价值观,做人本应如此,并没什么大不了的。为何演讲现场嘉宾观众显得如此动容动情?或许对他们来说(尤其是80
-90 后的几代人),在当今中国暴发式的繁华场景之下,蓦然回首似的产生了一种似曾相识的民族魂魄回归震撼?
如今这个时代,“教育”二字的涵义已非以往的百年树人等等等等
….............
更注重的是学习日后如何谋生或进一步出人头地飞黄腾达。懂得文化懂得做人有啥用?于是急功近利偷工减料的事在教育界渐渐层出不穷,就连本应讲究追求心灵高洁的艺术教育也往往如此,长此以往,国家,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子?!
5.2.2018
附旧文:
教育
今时今日的所谓教育,往往都和文凭甚至一间学府的名气(无论大学小学)挂钩。今天在联合早报看到的几则报导和交流文章,之间虽然并没有直接的关连,但都多少和教育有关,也涉及道德与价值观。
在标题《契连乔治不获南大永久聘约》(永久?注1)的报道里,有关的南大发言人针对质疑者的回复之一就是:“………..她的指责将影响南大与黄金辉传播与信息学院的国际地位,也会影响大学的文凭价值。”!
在交流版里,有个家长在发表对“亲子关系”的一些看法之余,也不忘炫耀自己孩子的“骄人学业成就”(其中当然也少不了“全级第一”,“状元”等等名堂)。但作者在劝人如何开导孩子“不要生气”以及照顾孩子的“自尊”和“面子”时,自己则因为孩子在学校受了点委屈而“很生气”!甚至到学校去“兴师问罪”,替孩子寻回“清白”!!!。姑不论孰是孰非,但这种“照顾”孩子的做法,是否对孩子是一种好的“身教”或“教育”?又是否考虑到校长,老师的“自尊”和“面子”?
和上述“亲子关系”问题属同类的,今天也看到了有关中国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杨澜被网民围攻以及道歉的报导。以杨澜的聪明才智以及见过世面,居然能“同情李双江父子”的所作所为,而且公开表态,其中大智大愚(?!)和价值取向,真令人晕头转向兼大跌眼镜,也不禁令人感觉中国的人情复杂。
以上种种,都不无教育成分,只是仿佛负面居多!
回过头来看今天许多亚洲国家,地区的教育制度和价值取向,无论怎么看,虽说务实(市场),还骨子里是功利为上。新加坡的许多各种硬件设施是世界一流的,但至于教育的价值取向,就很难说和硬件设施是同一级别。不知道为什么,每次经过校舍美轮美奂的ITE
(注2)时,总感觉这仿佛是有关方面对某种教育方向偏差的一种忏悔表现。
令人担忧的是:如果这“教育”(教而不育)的负面雪球越滚越大,最终会不会成为传统教育价值的“ITE”?!(注3)又会不会影响甚至改变了也一个国家国民的向心和凝聚力?
注1:报上的“永久”来自英文的tenure,且不论世上是否真有永久之事,但根据字典。tenure的意思只是任期,租期,保有或享有等等而已,并没有所谓的“永久”。
注2:即Institute
of Technical
Education工艺教育学院。校舍外观比许多中小学和院校都堂皇美观。就连ITE三个英文字母的logo设计也很有品味,很耐看。
注3:曾经有人戏称:
ITE
= It’s
the end。
27.2.2013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