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3日星期二

从圣诞歌曲谈起



又一个圣诞过去了。小时候对圣诞节总有一种特别的向往,除了可能(不一定)会得到的圣诞礼物,还有那和华人节日回然不同的气氛。身处四季皆夏的热带,在十二月的凉风里,更能感受到圣诞节的气氛,也联带想到教堂。但那时的教堂似乎都是“英语人”的“地盘”,甚少有华校生参与其中(至少我认识的华文源流朋友和同学是如此),或多或少,由于文化,语文的差距,那时的教堂对我们而言总有种可望不可即的庄严和神秘感。现在回想,把教堂和圣诞节一厢情愿的联系在一起,也许最大的原因就是那些最好听的教堂歌曲 - 圣诞歌曲。


好些传统经典圣诞歌曲(如Silent NightJoy To The WorldO Little Town Of BethlehemThe First NoelIt Came Upon The Midnight Clear 等等等等) 其实早已成为世界名曲,在圣诞节期间还往往跨越了肤色,文化甚至宗教,成为了普天同庆,万众齐唱的节日歌曲。这些老歌老曲除了装点了圣诞佳节,也无形中联系,感动了无数心灵。为何它们能有如此力量和生命力?理由其实很简单,就因为这些歌曲写得好。如果仔细查究,我们还会发现其中有些歌曲还是出自历代伟大作曲家之手!如门德尔松(Mendelssohn)的Hark! The Angels Sing,韩德尔(Handel)的Joy To The World等等。


小时候遥望教堂的心情,或许成为了我多年后进入教堂的一个伏笔。虽然小时候为了圣诞歌曲而向往教堂,就和已故台湾作家三毛在歌曲《橄榄树》里的:只为了“梦中的橄榄树”而流浪远方一样幼稚,但“误会”之中或不无一丝真情。


或许缺乏了应有的信仰基础,加上根深蒂固的华人传统,文化背景上的一些无法跨越的鸿沟,我后来还是选择离开了教堂。偶尔回去,也只是为了顺应妻儿的“盛情难却”。必须说:教堂还是不失为一个劝人向善的地方。只是现在的许多教堂和多年前的教堂相比,氛围已大不相同。从前的庄静安详已变为如今普遍的跳跃欢腾,这除了礼拜仪式的改变以外,和音乐也有很大的关系。以前(几十年前)的教堂音乐多以西洋古典音乐风格的圣咏,合唱为主,配以管风琴或钢琴伴奏,乐风平和,宁静悠远。


也许是顺应时代和潮流罢,现在的教堂音乐乐风很多时候基本和西方流行摇滚音乐没有多大的分别。又有点像某些教会的传道方式,无论语言,姿态或音量,既充满了动感,也多少带有点强硬霸道。耳提面命,当头棒喝的令你无法“忽视”。也许现在教会会众日趋年轻化,他们比较喜欢这类型的音乐格调,就连圣诞歌曲也未能“幸免”,于是,有时连Silent Night也不Silent 了。


个人常疑惑:如果这是有关仪式的必须,其实摇滚也没有问题。只是千篇一律和跟风似的的用来敬拜,有没有考虑过神的喜恶 - 神喜真的欢流行摇滚吗?(谁人知道?谁人决定的?)还有:流行摇滚,究竟是为了神的喜悦还是为了吸引年轻人以及迎合他们的品味?


最终,也许信仰归信仰,音乐归音乐,但从教会音乐史(其中一大部分其实就是西洋音乐史)来看,教会崇拜一直以来似乎都离不开音乐。只是:如果不考虑“市场”(还是天真幼稚罢!),流行摇滚还是最好或唯一的选择吗?归根结底,神无疑应该值得信徒奉献最美好的事物罢?


当今世界,举凡流行演唱会,国家庆典以至教堂礼拜,从娱乐,政治到宗教,几乎都离不开流行摇滚,就好像罐头食品,一旦拿掉了包装纸,有时真令人难以分别哪是哪!


也许这种反应,思想早已不合时宜,但个人相信:真,善,美可能会暂时被掩盖,歪曲,但其本质是恒久不变的。




3.1.2012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