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31日星期四


谁最幸福                                                                                 

  今天的联合早报第一版大标题是:“调查:新中港台华人一致认为新加坡人生活最幸福”。

  一向对“排名”这种无聊事不感兴趣(例如本地学校排名,大学世界排名,健力士记录等等等等…………)因为其中往往不无别有居心的人为因素。

  就说这个标题罢-“调查:新中港台华人一致认为新加坡人生活最幸福”,如果不是为了“哗众取宠”,那有关拟题者可能不明白所谓“一致”的真正意思。就一般的理解,“一致”应该是全部的意思,“一致通过”就是全体赞成的意思。依此类推,“新中港台华人一致认为新加坡人生活最幸福”就是所有全部新中港台华人都一致认为新加坡人生活最幸福!而不只是限于那些特定调查范围内的有关人等而已,事实真正如此吗?

  不知道报纸是否是在“隐喻”新加坡政府的优秀?无可否认的,我们的政府当然有其出色的地方(新加坡人似乎也没有亏待他们)。但如果把有关大标题略为修改:“调查:新中港台华人一致认为新加坡政府最幸福”似乎也不无道理罢?虽然互联网上骂政府的人甚嚣尘上,但从历届大选选票以及国会议席数目来看,大部分新加坡人除了“温顺”,基本上还是务实理智的。而我们的领导人除了待遇高(也是“新中港台华人一致认为”?),也不必像香港以及台湾领导人一样-无论有理无理都经常要面对民众公开的谩骂甚至扔鞋子!(甚至在国会里“无法无天”?)

  突发奇想:如果有一天我们的领导人,必须和中港台领导人换个位置,他们会不会觉得自己目前其实也很幸福?

 

31.10.2013

 

2013年10月29日星期二


正名                                                                                  

  如今世上名不符实的东西数不胜数,防不胜防。商品自然不在话下,但“盗亦有道”(?),最低限度,一般商品都会先“表明身份”,给你一个心理准备。

  令人无从辨认的是一些名堂如“大师”,“博士”,“教授”(后二者有时连“生产”这些名堂的大专院校也不免上当!)等等………这些名堂有些不止可以免费授予,颁予,给与,还居然可以公开购买和售卖!因此,一旦有钱有势,这种种代表学问,学识的标签,垂手可得。

  在音乐以及其它艺术领域里,则有另一番景观,但有时候也真假莫辨。例如:如今可以“欣赏”到无声的音乐,没有对白的话剧,没有舞步的舞蹈,没有构图的画作等等等等(试想上餐馆所吃的尽是不像肉的肉和不像菜的菜,那将有何感想?!)………….只要你能讲出一套道理,就算模棱两可,甚至似是而非,还是会有人捧场。当然:“艺术家”除了必须口齿伶俐之外,也要有点名气或“名堂”,因为尽管受众似懂非懂,有“官僚”心态以及势利的却不少。这其中或许没有绝对的对和错,人各有志,愿者上钩,但为何不也考虑改个名堂,以正视听?毕竟,在艺术里,无论如何天马行空,最终还不外是希望能与受众沟通,取得共鸣。结果弄到大众都在五里云雾之中,想必非其所愿罢?除非真的存心欺骗?

  也许世界潮流所趋,教育也当仁不让的“顺天行道”(顺应天意的意思),“推陈出新”,只是仔细琢磨,如今统称的所谓“教育”似乎更多是一种谋生技巧的培训。和以往更注重的“有教无类”或“百年树人”等等精神已不可同日而语。

  教人如何谋生赚钱当然没错,也很必要,但真正的教育,远不止于此。为何有人总是喜欢混淆视听以及自欺欺人?!

 

29.10.2013

 

2013年10月28日星期一


厂式教育 ?                                                                                   

  日前(27.10.2013)在联合早报读到郭践红的文章“方程式里找创意?”

  文章所述其实都早已属“老生常谈”,许多在教育文化上比较敏感的新加坡家长都或多或少为曾此而烦恼以及挣扎过。只是现实形势比人强,除非特别有办法,或选择某种消极逃避方式(例如移民),不然的话便只能“顺应潮流”来接受所谓的“优质”教育(或教学法)了。

  问题是:“顺应潮流”除了在语文文化上“委屈求全”以外,往往还必须付出金钱上的代价(补习)来“改正”以往的“错误”,以求得较好的考试成绩。

  郭践红的文章标题“方程式里找创意?”很有意思,也一针见血,因为我们的教育部门经常强调“创意”,但无可奈何的,这“创意”往往只能在一种“生产方程式”里头施展。这就有点像所谓的“大棚菜”(例如结婚宴席)或大厂家的流水线生产方式。

  如果您知道一些著名音响器材牌子发迹的故事,或许更能理解这种情况-生产高级音响器材的厂家,有好些都从自家的车库起步,有自己的独特文化和艺术品位。一旦被收购或发展成为大厂之后,一切以商业考量(市场销售成绩)为先,表面上似乎依旧或更加光鲜堂皇,但在本质和内涵上便会很快的失去以往的特出水平以及文化气质。

  有关厂家肯定也不想如此,只是一旦做大,几乎无可避免的都只能在商业考量第一这个“方程式” 里寻找“创意”。结果是:在“资深玩家们”心目中以往的高贵以及高大的形象一去不复返!

  “资深玩家们”都是聪明人(也是幸运的人,因为他们有条件选择和拒绝),决不会花大钱来买次货,于是原来的音响圈里人人梦想中的“天皇巨星”便沦为“三流演员”!

  教育,音响,宴席的质素层次或许也是世界大潮流的一种,但我们是无可奈何?还是全无选择?突然之间,我似乎能比较理解那些考后烧书的学生和家长们的“恨意”,他们是否也发现(或早已知道)他们所付出和得到的并不对称?

 

28.10.2013

2013年10月23日星期三


巴士风云                                      

 

前些时候听说本地的一些高收入人士渐渐“向往”公共交通。本人也常利用“公交”之便,因而得以与“高收入”人士并肩齐坐,与有荣焉!

乘搭公交的好处除了比较省钱以外,也省却开车的种种不便(例如塞车以及苦寻停车位等等等等……..这些无疑都会多少增加精神以及经济压力),但也是一种“深入民间”的行为(窃以为,部长议员们有空时(?)不妨多体验体验,这对“下情上达”或“上情下达”都有所助益)。

和普罗大众平起平坐,“济济一堂”,不但能看到各种人生百态(包括人性善恶),同时无论你愿意与否,也“分享”了各种气味甚至病菌。这种种,在密封的车厢里,简直无处可躲,这是冷气空调设备“阴暗”的一面。

说到冷气,在“常年皆夏”的新加坡如今(以前并非如此)似乎是不可或缺的,怕就怕碰上既不能调整冷气气流方向的巴士,“当头棒喝”,无遮无闪的“享用”一个小时的冷气,除了令人坐立不安,也令人“受宠若惊”(惊怕吹出病来也)。不明白,为何许多巴士的冷气都常常要开到 “声”势惊人的最大风力,连下雨天也坚持不懈,令人感“冻”到极点!

一般来说,我们的巴士司机,多是尽责而又有耐性,和几十年前的同类服务水平相比好多了。反而是常有些乘客没有为司机及其它乘客设想,显得非常自私自利,面目可憎。

我有个朋友,和所有电器用品都“八字不合”,无论什么电器产品,别人用都没事,一旦到了他手上,便会出问题,就有如被诅咒过一般,无可解释!

而我的问题则出在等巴士上。很奇怪,十有八九,我要等的巴士总不来。别的巴士都过了几趟,它就是不来,往往整个车站的人,甚至比我迟来的都上车了,我还独自在痴痴的等。

更奇怪的,无论什么号码,我要等的巴士都像“稀有品种”,本来不是“稀有品种”的,让我这么一等,它就变成“稀有品种”!灵验非常,百发百中,就是无可解释。乐观的来看,它(巴士)比“等待果陀”有希望-果陀大概永远都不会出现,但它虽然姗姗来迟,最后到底居然还是来了!

于是,我便有了足以个安慰那位倒霉朋友的亲身经验。虽然远远谈不上“同病相怜”,但也“分享”了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的真谛。

 

 

23.10.2013

2013年10月21日星期一

偶然翻到这个,也不知到底是好气还是好笑 .........

我们的华语又能怎样?

今天在联合早报的交流站看到郑仲渊先生的文章“也谈我们的华语怎么了”。文中提及有新加坡人上台湾的《我要当歌手》节目,因用词不当而被台湾节目主持人以及评审员当场调侃揶揄的事。

文章描述:“...........(赛后)主持人邀请观众发表意见,知道有来自新加坡的观众,便请其中一位发表看法 ………..”

新加坡观众:“今天目睹这一切 …………”

台湾主持人:“‘目睹’一般用在刑事案件,车祸肇事 …………” 如是“教育”一番之后,他接着问:“你还没发表看法。”新加坡观众脸带尴尬的笑容:“我喜欢两位歌手,各有特色,女方 …………”主持人再一次错愕地说:“‘女方’一般用在结婚 ………….”话未说完,已经哄堂大笑。

紧接着主持人和其中一位评审联手一起借题发挥落井下石的继续“损”这位新加坡观众以制造“欢乐气氛”………… 这里就不转载了!总之惨不忍睹就是!

能在台湾娱乐圈立足,主持人的嘴皮子功夫当然不简单,只是显然有欠厚道,对处于语言弱势的外来朋友也谈不上友善。问题是有关主持人在“损人”利己的同时,有没有也照照镜子看看自己的那副丑陋嘴脸,或转过头来“目睹”一下自己本土种种狗皮倒灶的乱像。

其他不说,就说语言罢,在台湾就曾有教育部长不知“罄竹难书”为何物!更无耻的,后来知道自己错了还死硬狡辩!如果该部长也上《我要当歌手》,也来个“目睹”,也“男方女方”的,有关主持人等又敢“予以表扬”吗?

相信台湾人并非都如此,热情厚道者也大有人在,只是该新加坡观众倒霉(也许也 gay kiang)所遇非人,误入虎口罢了。

只是:这又算不算是我们双语政策以及“讲华语运动”的一种“成果”?除此以外,我们的华语最终又能怎样?

21.10.2013/9.4.2024

2013年10月16日星期三




听歌有感                                       

 

听潘秀琼小姐的老歌“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姚敏先生作曲),不禁想起从前-上世纪 5 - 60年代的新加坡。仔细品味歌词,再看看今天的新加坡,无论人情世味,老街景致,都恍如隔世,令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再回头来看看“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的歌词,抚今追昔之余,突发奇想,以下“根据”有关歌词做出的一些不合时宜“反思”,聊博一粲而已。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原歌词(李雋青先生作词)以及个人“(导读)”如下:

人人想过好光阴,(谁人不想?)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唉!)

有几对好夫妻呀,有几个好家庭?(古今中外亦然?!)

人人想过好光阴,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有的是没金钱呀,有的是没感情。(也是古今中外亦然?!)

无钱有感情,穷有穷开心。(尤其是从前的社会写照?)

有钱没感情,富有富伤心。(尤其是现在的社会写照?例如亲子,兄弟姐妹频频闹上法庭?!)

难得有钱又有情,(温莎公爵夫妇?慈善机构?)

有的是饱暖又思淫。(近日雏妓事件?人之常情?!)

把好好的家庭搅得不开心!(和“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一般无奈?!)

人人想过好光阴,(又来啰嗦了!)

做人不能不正经。(无论社会地位高低贵贱,都要老老实实,正正派派?

别靠着(或因为)有金钱呀,就伤了好感情!(个人感觉,当以前的部长议员薪水不是那么高的时候,形象上比较像“为民服务”的“人民公仆”。如今也许只能说:因人而异或见仁见智罢?)

 

 

 

17.10.2013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是老牌歌手潘秀琼小姐的经典名曲,同一时期推出的“搭错线”也流行一时,都是小时候收音机常播的热门华语流行歌曲。后来虽然有蔡琴及其他歌手翻唱,或许早已先入为主,潘秀琼小姐的版本还是无可替代的。

在报上时常看到“外国人”对新加坡人的牢骚的评语。总而言之几乎都一致认为新加坡人“身在福中不知福”。有的还以其他国家的政治情况(“惨状”)为例子来对比来说明。

奇怪?新加坡人一向在好些“外国人”(尤其是港,台人士)眼里都是十足的“顺民”,偶尔发点牢骚应该能平衡或满足一些“外国人”的古怪心理才对,为何他们反而会因此“不开心”?做人难,做新加坡人更难?无奈!有些人或国家就是喜欢以天下为己任。

我想:有理智的新加坡人(没有理智或失去理智的就不必提了)应该能分辨是非而不是一味无理取闹。有必要时提出看法和想法,并非就是为反对而反对,只不过希望一些事情能有所改善而已。这也是“民主”表现的一种罢?

另外,必须弄清一点,所谓“爱国”并非一定就是爱政府或政党。更贴切的是:不离不弃的热爱这片我们生长的土地以及其风土人情。

清官难审家庭事,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每个国,家或多或少都有其不足为人道的事,同时:每个国,家的事也没有雷同的。虽然有可能“旁观者清”(通常是“外行看热闹”?!),也或许“当局者迷”,但有许多事也只有局内人最能“感同身受”(最贴切的废话?)。

无论如何,看深一层,我们又可以简单的说“红楼梦”里贾宝玉的表现纯粹是“无理取闹”或“身在福中不知福”或不肖,不孝吗?

“外国朋友”“关心”之余,也请务必小心,别“搭错线”(也是潘秀琼小姐的名曲之一)。

 

 

16.10.2013

2013年10月12日星期六


深深的悲哀                                         

这些天来报上,网上都在议论本地的华文残景。作为一个亲身经历,见证了本地华文盛衰的老华校生,心情当然没有“白发渔樵江渚上………….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那么轻松!
人生自古谁无死?看历史,人类的文明,文化也似乎不离此定律,天下之势,往往也是此消彼长,风水轮流转。相比之下,区区弹丸小岛(或人称小红点)的华文兴衰似乎也没什么大不了。
只是无奈身在其中,举目四望,所见多是一些面目可憎的嘴脸(新加坡毕竟还是太小),最糟的是,这些男女老幼,都是“饱读诗书”的“我辈中人”,也是有社会地位和影响力的人,他/她们就有如华文源流里的“爝火”。但来到关键时刻,口头上“碧血丹心”,骨子里却“明哲保身”。表面上尊师重道,下意识里却是欺师灭祖(甚至不惜“自宫”以示一片忠心),“大势已去”之后还来个(或许不止一个)马后炮以显示其智慧与学问。
照说:他/她们都应该懂得这幅千古名联-“一二三四五六七,孝弟忠信礼义廉”。但他/她们居然“宠辱不惊”,叹为观止之余也令人不得不服。
以上文字是否过于“滥情”而有失敦厚?
皆因发乎情而未能止乎礼。失礼之处,尚祈见谅,但愿旁观者清,幸勿对号入座。



12.10.2013

2013年10月6日星期日


如果与恐惧!                                         

 

今天在联合早报上又看到有关新加坡国立大学法学院前副教授郑尊行刑满出狱的报导。

报导里提及:“至于郑尊行提出的上诉,高庭定本月16日到18日审理,不过他已服完刑期,因此就算高庭判他上诉得直,也只是还他清白………………..。”

并非质疑司法,也不想断章取义。只是读到 “就算高庭判他上诉得直,也只是还他清白” 这段,不禁有点疑惑:如果(只是如果)高庭判他上诉得直,这是否是说:(一)高庭误判(?),郑尊行是冤枉的(至少在某个程度上)?(二)如果高庭误判(?)此案,也只是还郑尊行一个清白,而别无“表示”。那和在联合早报常见的“特此更正” -“我承认错误,但不表歉意”,又有什么分别?这样算是公平合理吗?

我是个法律门外汉,这只是看报纸的直接反应。但老实说:看了这样的报导,除了疑惑,也有点恐惧感。

 

 

6.10.2013

 

 

 

 
 

 
爝火就在前面?                                          

 

今天在联合早报上看到该报执行副总编辑李慧玲小姐的文章“爝火就在前面”。(文章注明:该文是作者105日在报业中心举行的华文教师交流会上的发言稿)

不久以前看到这种“调子”的文章,还有点“情绪”,现在只觉得有点“不伦不类”。爝火代表希望,远近不是问题,问题是:什么人,以什么心情来看。更关键的是看的人是在(哪条)船上?还是(已经)在岸上?

最能体验在颠簸摇荡的黑夜孤舟上遥望远处爝火的心情的人,是当下在黑夜孤舟上的人。已经在岸上的人顶多只能说是“隔岸观火”,任何对还在黑夜孤舟上挣扎的人的“指导”或“鼓励”也只能像是“贼喊抓贼”,不只无诚意可言,一不小心还可能在伤口上“加盐”!

这也有如已在“棋局”中的棋子谈不上观棋不语一样。

要以一种高姿态或身分来“指导”众人,最实际不如自己也上船来体验体验,之后再把有关经验和心得公诸于世。现身说法虽不一定“诗情画意”,但却往往是最有说服力的。不然,只是一味说:“我相信,爝火就在前面,而且,真的(!),不远了。”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7.10.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