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28日星期三


从丑化新加坡的台湾“名嘴”谈起                                                    

     日前(28/5/2014联合早报)看到郭正羽教授的文章《名嘴口中的新加坡》,今天又看到类似的文章-《对丑化新加坡的名嘴采取行动》(!)。

     其实第一篇文章已属多余,回应性的第二篇文章更是匪夷所思-作者说:“笔者建议新加坡政府在台湾聘请律师,控告这些故意造谣的媒体及“名嘴”,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要求更正,以正视听。”

   看了如此文字,如此“智慧”真令人无言以对!如果新加坡政府真的采纳了他的“忠告”。除了直接为这些“名嘴”免费宣传和“升格”,一旦纠缠不清,这不是越帮越忙,甚至会让“亲者痛,仇者快”的最佳做法吗?!

   难道两篇文章的作者(仿佛都来自台湾)都看不出,这种事早已层出不穷,见怪不怪。而这些所谓的“名嘴”,其实都只能算是狗嘴,狗嘴又何曾长出过象牙?你和狗又有什么好争的?到头来,还是真材实料的台湾名嘴陈文茜小姐说得好:你和“神经病”讲什么道理(大意)?况且:这个神经病还是明显刻意经营出来的,目的不外乎就是损人利己,全无道德良心。

   如果台湾人都有正义感和自尊心的话,这种“要求更正,以正视听”的事,更应该由“事发地”的台湾人自发自愿的去做才是道理,因为这除了涉及台湾人的颜面,也证明台湾人不都是如此,台湾的社会风气也不都如此。

   最近读了李敖先生的《你笨蛋,你笨蛋》,敬佩之余,如今也更能理解李敖先生在漫长生涯中对其岛国同胞们的深沉哀叹。

29.5.2014

2014年5月21日星期三



迂腐?                                                    

     日前报载(21/5/2014联合早报):“关注生态问题的台湾诗人,画家席慕容512日在南开大学演讲时问起在场的学生,中国现在的语言课本里是不是仍然有《愚公移山》这篇课文,在她看来,这个寓言故事“太可怕了”,因为门前两座大山挡路,愚公决心把山平掉,死了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一定要挖平大山。”

     席慕容又说:“如果这篇课文还在,我们一起投票把它否决掉,因为我们要学会对地球退让。”

     《愚公移山》本非真人真事,只是一则劝人做事意志坚定,百折不饶以及有志者事竟成的励志寓言。如果只因为其中提及了山,就从一个生态环保的角度否决了寓言原来的深意。那要否决的事物就多了:《西游记》是不是也应该否决掉,因为其中有大量关于大自然的破坏,例如:海-“大闹龙宫”,还有天-“大闹天宫”等等,相比之下区区两座山又算什么!席慕容大概不会反对“女娲补天”罢?但她真相信真有其事吗?

整个言论看来,就和“岳飞张飞大战纽约城”一样牛头不对马嘴。作为一个资深诗人和画家,有如此古怪的“想象力”?怎不令人对她的智慧有所怀疑?而联合早报“漏网之语”的用意究竟是对发言者正面还是反面的写照?又究竟是在“启发”还是在“误导”?

最终个人觉得:《愚公移山》并不可怕,可怕的倒是席慕容的“想象力”以及这种言论的传播者!

 

22.5.2014

收费,付费                                                    

     新加坡一般政府机构的办事效率,通常都是很高的。这方面的优良表现在建国后的几十年来更是与时并进,可说是新加坡人的福气和骄傲。

     令人不解的是:一旦来到需要付费给“外包”的工作人员时,(根据个人的经验)便往往不能感觉到上述的效率 ,甚至有“与时并退”的感觉。

     最初,就说上世纪70年代吧,无论是打政府工或为政府部门办事,薪金费用都是真金白银的现钞,干脆利落,皆大欢喜。后来据说由于要改善有关行政效率的原缘故,改用支票付费或直接过账到个人银行户口,这一来就没有之前的直接和便利-马上可以进入口袋或马上就可以用来解决柴米油盐。

     虽然如此,在政府部门打工的薪酬付给情况基本“到此为止”,不再“恶化”,久而久之也习惯成自然了。但如果属于一些政府部门的“外包”工作则还有更为不妙的发展-要得到有关工作或相关报酬还必须通过投标(你相信吗?有一回还是工作完成之后!),申请S pass 等等繁琐烦人的手续,完工之后,顺利的话还要等上一至三个月不等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得到应得的酬劳,不顺利的时候,连基本一些手续,也要来回上网几次才能办成。

     这些都是一路来所碰到过的事,久而久之,无奈也只能“习惯成自然了”。只是时常还是不禁有所疑惑:为何政府部门向人们收取所得税,水电费,路税,产业税以及种种罚款等等等等,都是效率奇高,斩钉断铁,不容拖延,有时还以“法律”,“法庭”来“加强语气”,一旦政府部门需要付费给一些外包工作者时,除了必须经过许多繁文缛节以外,还要耗时耗日? 直教人“坐困愁城”,“望穿秋水”!

     以上所述多为个人多年来的体验,或许并非人人都有如此遭遇。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今时今日,政府部门收钱时的效率肯定比付钱时高。其他不说,就看看遍布全岛的ERP好了。

21.5.2014

 

服务态度                                                    

     上星期天,一时心血来潮,突然想喝点中国式的下午茶。便和太太专程到市区一间有点名气的茶馆去,一心想好好的喝上一壶好茶。

     兴致勃勃的来到茶馆,上了二楼,有一年轻女服务员前来招呼,太太说明是订了位的,第一次来茶馆喝茶。服务员听了也没什么反应,也没有主动介绍什么,只说楼下有位,三楼是席地而坐的。我们看中了二楼以帘子分隔的小“房间”,服务员说这是要另外收费的,我们觉得可以接受,服务员走开后,我们便看“茶单”和小食餐牌。很快就决定了要点什么,却等了半天,服务员都不见踪影。

     感觉无聊,就走到隔壁房间看看,发现临街有个房间比较光亮怡人,里头也没有客人,就换了过去。坐下不久,服务员来了,我们便问可以换房间吗,服务员说可以,但要多付十元-比刚才的房间多五元。原因是此房仿佛英女皇来过,房里还挂了女皇的照片。我们考虑了一下,觉得英女皇和喝中国茶没什么情趣或情调上的联系,于是作罢,还是回到原来的房间,服务员却径自走开了,又等了半天,服务员还是不见踪影。

看看时间,从到达至今,已接近20分钟,还未闻到茶香,感觉有点饿,也有点扫兴。太太说附近还有另一家茶馆,于是打电话去询问,回答有位,但7点钟打烊。时间还有两个钟头,于是决定转移。

这间茶馆规模较小,只有地面层店面。一进门,便暗叫不妙。因为店面除了提供茶水点心以外外,还售卖各种茶叶和茶具,虽然客人不是很多,但整个店面就只有一个女店员在招呼客人!

看来今天注定倒霉,想好好喝个茶都不容易!几乎想掉头而去,但看看店员态度还友善,便坐下。接下去的一个半钟头,便看到店员像穿花蝴蝶似的,在卖茶叶,茶具,接电话之间还招呼客人喝茶点菜,结帐收钱兼收拾杯盘……………还给客人示范泡茶,和客人亲切交谈以及分享有关中国茶的种种知识。虽然忙得不得了,但并没有冷落任何客人。我发现这期间她所操语言,除了华语,英语,还有道地的广东话和福建话,真乃奇才也。

无论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一女当关”的局面还是有所不足也是不正常的,客人也要花多点等待的时间。但由于态度努力殷勤,她还是能让人体会到真正好服务的诚意和技巧,这也算是一种过人之处罢。

其实:外出餐饮除了讲究味道,也讲究心情。好的服务态度,就和一壶好茶一般令人如沐春风,回味无穷。

20.5.2014

2014年5月10日星期六









从电影《英雄》里的“天下”谈起                                                     

     写“也谈电影《龙门客栈》里的配乐”一文之后,一时心血来潮,翻出了张艺谋导演的《英雄》光碟重新看了一遍。

     必须说:张艺谋先生无疑有一定的才气和气魄,只是和他多年前导以及演过的电影如《红高粱》以及《老井》等等相比,《英雄》更能令人想起“印象,刘三姐”,“印象,西湖”,“印象,少林寺”等等等等一系列和他有关的商业性大型实景灯光音响秀。

     且不论其中一些武打场面的刻意经营以及一些小情节的牵强薄弱,电影《英雄》的真正命题是在于“平反”自古以来一般中国民间老百姓心目中秦始皇的暴君形象。在电影《英雄》里的秦始皇除了是位雄才大略,英明过人的皇帝,还是个武功高强(!)和有着悲天悯人胸怀,独自背负着世人对其不谅解的孤寂伟人!

     总之:秦始皇就是电影《英雄》里真正的英雄,一切对秦始皇的描述和扮演都是绝对正面,就连下令处决那个等同“知音”,为了“天下”(统一)不惜杀身成仁(甚至背叛自己国家!)的赵国刺客是也是双目含泪的!至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血肉长城,大而无当,整整烧了三个月大才烧尽,穷极奢华的阿房宫以及后来发现的超级巨型墓葬-兵马俑陪葬坑等等来龙去脉则“一字不提”,这里头是否存有“司马昭之心”?

     无论是为人为己,手段如何,秦始皇对中国文字的统一都是要记上一笔的。只是他若当真如此伟大英明,为何他千辛万苦建立起来的伟大帝国,在他死后短短的时间内就灰飞烟灭?这里头的种种“因果”又怎能就此轻轻放下,顾左右而言其他?!难道这就是牺牲了无数人命,财力以及物力所堆砌成就起来的,昙花一现的“天下”?值得吗?

这究竟是个人的贪婪,野心和残酷还是雄才大略和远见?谁又能肯定?如果张艺谋先生活在当年,如果张艺谋先生是赵国人,他又愿意让自己或亲人成为这项“天下大业”的牺牲者吗?再大胆假设:如今的“天下”是全球,如果牺牲了,或消灭了中国能使美国一统天下而造福全人类,张艺谋先生又愿意牺牲自我甚或国家-以一个现代“赵国人”来“成就”这样的一个“天下”吗?

除了电影《英雄》,前面所提及与张艺谋先生有关的音响灯光秀,现在看来,仿佛和秦帝国所遗留下来的秦兵马俑等等有着某种若隐若现的血缘关系(不知是否巧合,有趣的是:张艺谋先生早年还在电影《秦俑》里扮演过复活的秦俑!)-都是些令众人惊叹的宏大场面和视觉效果,除了商业效益,也不乏文化底蕴,但当中又有多少“人性”?

今时今日,“秦兵马俑”每年为中国赚取了数以亿计的财富,这真的是当年秦始皇的远见和意愿吗?在秦始皇帝陵之前,又有谁会听到(传说中)千古以下,孟姜女和万杞良的悲啼哭诉呢?

10.5.2014

2014年5月4日星期日

也谈电影《龙门客栈》里的配乐



       前些日子,第二届“新加坡华语电影节”在国家博物馆放映了七部胡金铨执导的电影,并举办了一场题为“武侠胡金铨:其人其事其经典”的座谈会。

       由于那期间人在国外,未能参与其盛。昨天在报上看到有关文章-“胡金铨电影的现代意义”。

       文章提及《龙门客栈》一片配乐时说:“片中几乎每一次东厂太监曹少钦出场就配以京剧中大人物出场的配乐………….. ”。其实,太监曹少钦出场的音乐并非什么“京剧中大人物出场的配乐”,也和(中国北方)京剧音乐挂不上钩,实际上,有关电影里曹少钦出场用的是浙江民间音乐《将军得胜令》。片中其余配乐也基本以中国南方民间音乐为主,如番子伏击忠良后代场面的《海上锣鼓》,侠客萧少鎡出场时的《姑苏行》(昆曲曲牌),就连电影一开头打字幕的背景音乐《舞剧小刀会序曲》严格说来也都是“产”自中国南方的音乐。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龙门客栈》里的所谓“配乐”除了一些和其他民乐配乐以至电影画面色彩情节不很协调的西乐(包括 Mussorgsky 的《展览会之画》片段)以外,基本上都是些取自(不告自取?)5 - 60年代中国唱片录音的“罐头音乐”- 并不是特地为电影创作的音乐。这种情况和当年式微的粤语武侠片里“乔太守乱点鸳鸯谱”式的的“配乐”情况大同小异。若有不同之处或只能说:由于运气好或 机缘巧合又或者 阴差阳错?这些音乐在《龙门客栈》里显得比较自然和谐而已。

       很多电影在多年之后,人们所记得的只是其主题音乐或主题曲而已,原因主要是这些电影一般都比较“烂”,甚少有像《乱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窈窕淑女》(My Fair Lady)等等影、乐俱佳的例子。而《龙门客栈》却是个非常特殊的例子,除了电影和音乐(中国音乐部分)都好,还是个先有音乐后有电影的“怪胎”。 最令人拍案叫绝的:音乐来自5 - 60年代的共产中国,电影(投资,制作)则出自“自由中国”(台湾),这在当年“国”“共”势不两立水火不容的政治氛围下,是绝对不可思议的一个奇迹和结合,也可说是前所未有的电影、音乐奇缘!只是电影字幕上注明的:音乐 周蓝萍,却有点含糊不清和耐人寻味 ? 查实其中许多音乐肯定不是周蓝苹先生所作,这就有点尴尬甚至有风险成分,因为这些配乐绝大部分都是当时台湾政府视为“匪乐”的!当年如果有人追究,一旦“东窗事发”,周蓝苹先生可能麻烦不小?!

       俱往矣,虽然《龙门客栈》还存有许多情节细节上说服力的不足,但整体紧凑,也有许多在历来华语影片中所没有的划时代创意,尤其在人物性格方面的刻画以及时代气息氛围营造方面,更是令人印象深刻。

       诚然,《龙门客栈》在许多方面都影响了很多后来的同类影片,令人感慨的是虽然如今科技及各方面条件的进步,可惜至今仿佛还没有一部能真正超越当年《龙门客栈》的那种来自深厚传统的精神和底蕴。

       我们这一代人将会永远记得《乱世佳人》,《窈窕淑女》,《龙门客栈》,《将军得胜令》,《舞剧小刀会序曲》,《海上锣鼓》,《闯将令》以及《姑苏行》,因为其中的真情意,至于其后种种商业挂帅市井市侩之作,不提也罢!

5.5.2014/20.3.2024

欲了解更多有关作者资料请点击链接:phoonyewtien.webador.com



2014年5月3日星期六


真真假假                                                          

     近年来中国民间收藏古董古画之风奇盛,大大小小的国内拍卖行增长之势也有如雨后春笋一般,因而亦有全民收藏之说。

     收藏动机往往因人而异,复杂得很,从纯粹怡情养性的欣赏或附庸风雅的虚荣,到视为是一种生财之道甚至成为贿赂或洗黑钱的手段途径,林林总总不一而足。这里头还涉及一个有关艺术藏品的真伪问题。

     今天中国的收藏“生态环境”和解放前或改革开放之前无论在性质心态上都有巨大的不同。首先富有传统文化底蕴,出身书香门第或收藏世家的大收藏家已经式微了,取而代之的多是一些财大气粗,缺乏文化的企业新贵。严格来说:这些人不能被称为是收藏家,充其量只能说他们是行内的大玩家。

     当一种事物有利可图的时候,不法之事便会随着而来。盗墓,走私自不在话下,造假更是大行其道。在文物买卖市场上可说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如今造假的手段技术之高超,简直令人防不胜防,就连“在朝”(拥有高学术水平的国家博物馆文博专家)“在野”(买卖实战经验丰富的民间收藏鉴定家)有时也会走眼而在阴沟里翻船!

     其实文物尤其是字画造假,自古已然,这些造假者有的还是名家!因为水平和原作不遑多让,甚至有比原作更佳者的缘故,因此有些年代久远的仿品也和真迹的地位也相去不远。这种真假不分或真不如假的情况在今天也依然存在,但现代假画的价钱和古代假画相比却不可同日而语,因此:如今“高档”收藏就变成了一种风险极大的行为。

     归根结底,收藏原本是一种高尚风雅的文人兴趣,为何如今却有着浓淡不一,挥之不去的铜臭?这也许和人在“求真”方面的虚荣心不无关系。除了心理得失问题,真和假之间当然还是有所不同的,但同样的一幅作品,一幅是名家真迹,一副是二玄社的高真复制品,无论远观近看都同样能让人领略画作的古风神韵,但价钱却有着天渊之别!

然而,有些人就是不惜代价,“非真不欢”,但时下世道,市场虽然依旧雄辩,但真假又是由谁来说了算?哪一个拍卖行又能保证所有“货物”都绝对真实?而一幅和古代名画几乎一模一样的复制品,从一个欣赏艺术的角度来看肯定要比其他三流的真迹强罢?

最终:当我们在面对一幅名作时,是在欣赏眼前的画作还是在计算其背后的升值潜能?换个位置,如果画作有灵,它有会不会鄙视那些只懂得货品价钱,不懂得艺术价值,唯利是“图”的市侩嘴脸?   

3.5.2014

 

2014年5月2日星期五


读书有感                                                           

     最近在读一本和收藏以及艺术品买卖,市场等等有关的书(注)。里头有引人深思的这么一段话:

     “迷信美院比迷信大师还不靠谱,现在的美院教育实在是有很多问题。某画廊老板开店需要人手,面试了美术专业的学生,问:知道气韵生动吗?答:不知道。再问:知道四王吗?再答:不知道。画廊老板当场被气笑了,说你们到底学的是什么呢?”

      类似这种事其实并不止发生在美术教育界而已,在音乐教育界其实也挺常见。概括的来说除了学艺不精,还很好高骛远。时常会接触到一些学习音乐或从事音乐工作的年青一代。(尤其是作曲专业者)他们一般除了极为排斥一切和传统风格技法有关思维的倾向,更不可思议的,他们对几百年来许多经典音乐作品以至其作者往往都所知有限(比一些业余音乐爱好者对这方面的认知还远不如!)。这就有如一个读文学的人不知道施耐庵,浦松龄,曹雪芹,沈从文,拜伦,马克吐温,小仲马,以及狄更生等等等等………………!这是否有点荒谬?!

      现在的许多音乐学子对传统四部和声以及对位写作技法的荒疏就相当于如今许多绘画专业者没有扎实的素描底子一样。光讲创新,一心只想一步登天,最终只是空中楼阁或豆腐渣工程而已。

      更悲哀的是,如今的教育界也出现了类似或舍本逐末的现象,究竟是时代的进步?还是时代的退步?一时也很难说得清楚,但:教育的根本意义是什么?关键只是一些数据和数字吗?“教育”二字的原意,是否需要重新考证?

 

注:中国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施艳萍著《懂得收藏也不难》

    

2.5.2014

2014年5月1日星期四


胡闹?                                                           

     近日来台湾学生反核四示威事件演变过程中的一些行为举止,从媒体的报导看来已迹于近无法无天了。虽然性质以及规模不可同日而语,但也不禁令人联想起上世纪发生在中国大陆的一场浩劫-文化大革命。

     吊诡的是:台湾学生一方面鼓吹民主自由,甚至要求政府“还政于民”,另一方面却以强暴的方式来对待在立法院开会的官员和立委-强逼他们“回去开会”(解决问题?),不许他们离开立法院。

     更有甚者,这些反核四的示威学生和群众一个月来,为了突显一己的诉求,不惜一再占领公共场所甚至政府机关,无视国家政府的尊严以及市民的利益,严重影响了市民的生活,以致有市民喊出:“这是我们要的民主吗?!”,“台湾还是个法治国家吗?!”而政府方面对此的应对表现却又如老鼠拉龟,无从下手或由于个人得失,政治风险考量而显得有点投鼠忌器。

     台湾应属于中华“5000年文化”的一个系统部分,只是近年来除了国会里党派之间的种种不文明甚至暴力事件,似乎很难和“5000年文化”里的尊老敬贤以及谦恭礼让挂钩。如今学生也起来发难,最终无论孰是孰非,给人的印象就是一团毫无次序以及毫无建设性的乱象。也似乎“上”,“下”,“老”,“少”都在一起“胡闹”?!其中浑水摸鱼的更不在话下,苦的只是一般老百姓罢!

     追求自由是无可厚非的,但如果自以为是的解读自由的涵义甚至还傲然把一己的价值观强加在别人身上,那就难免会产生“因果”了。

     就不知前中国六四事件名人以及学生运动的过来人-台湾女婿吾尔开希对此又有何感想?

    

1.5.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