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与保守
上星期六的联合早报报导了有关中国箫笛名家张维良的讲座,并分享了张维良先生的一句话:“传统不等于保守,现代不等于无序”。
“保守”这个词咋听之下似乎有点贬义,并非有意抬杠,在此时此地的许多情境之下,就说是有感而发或感情用事吧?其实传统在某种程度上是相等于保守和需要“保”“守”的,如果没有一定“保守”成分,又哪有传统传承?再者,如果传统一旦变得面目全非,那还是传统吗?!如此来看,传统与保守之间应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诚然,该“保守”的时候就要“保守”,该(为创新而?)丢弃时就要丢弃某些(不良?)传统,问题是你有那个衡量判断的能力吗?此时此地又是谁说了算?!那些“外行”的官僚?!
个人以为,“保守”不一定就是坏事,怕只怕连值得“保守”的东西都没有,或永远失去了才惊觉,那才悲哀?新加坡官方常常标榜文化建设优雅社会,但为何以往我们的许多珍贵的艺术作品文物典籍许多都流失到香港和马来西亚或其他地方去了?有关方面认为:
传统不等于“保守”?!或传统不重要?!
“创意”无疑是今天最时髦并且也是许多官僚最听得进去的一个名词?能创新固然是好事,但世上也有些事物是不必“与时并进”的,譬如那些早已成经典的艺术杰作。试想,谁会去试图“改进”莫扎特,李白杜甫李后主李清照的诗词或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日本奈良正仓院所藏的唐代琵琶有需要改良吗?
最终,“保守”的好坏定义还要看实际情况(包括政治环境?),结果是祸是福,有时也因人而异。就譬如新加坡的许多华人传统方言也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吧?这些曾经维系了几代(?)华人文化价值观以及感情的“传统”如今下场又如何?
难道必须悲观的说,在我们“务实”的教育文化价值观驱动下,或许以后本地华人的传统就只剩下新謡,七月歌台或“吃饱没”了?!
23.5.2017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