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11日星期一

后人的心愿

       已故老父1940年代渡海南来,是新加坡第一代中国移民,1970年代曾经偕母亲以及大姐数度回广东三水探亲祭祖。后来在大哥主催之下其他家人和亲戚也在20142015以及20173度回乡祭祖。我则是个不肖子孙,一次都没有回去过!无论是什么原因,都是惭愧啊!
       回乡祭祖除了和失散多年的亲人亲戚重聚以外,主要还是为了拜祭去世多年无缘相见的爷爷。尽管爷爷生前在抗日背景下,也曾经“轰轰烈烈”过!但父亲在世时可能由于天天都要劳碌奔波养家活口,很少有机会坐下来和我们说话。因此在印象中,仿佛从来没有或绝少向我们提及爷爷的身平事迹。后来知道了,还是因为在几次回乡的过程当中,大哥在一些族谱资料当中惊奇的发现已故祖父潘受之原来还名列广州元帅府名人之一,(根据“孙中山与帅府名人”目录)与宋庆龄,宋子文,胡汉民,蔡廷锴,李宗仁,白崇禧 …........... 等等等等许多中国历史名人名字并列!
       但如今,爷爷却有如《红楼梦》里“好了歌”所云:........... 荒冢一堆草没了!实际上,爷爷盛年时虽谈不上家财万贯,但也应算富足有余,只是绝大部分的财产都在抗战年代捐献了给国家,到了晚年已所剩无几,过世时家里已几乎是“一穷二白”了,也没为后代留下些什么!因此,当年(文革前后)在大陆的子孙都很穷困,连个像坟墓的坟墓都没能给他修筑!而那年头远在海外的子女也自顾不暇,再加上山高水远音信渺茫,一直到1970年代前后,父亲才有条件机会和国内的亲戚团聚。
       大哥一向古道热肠,是个重情义和念旧的人,触景生情,一时百感交际,写下了以下文字:
       “…........ 广州元帅府里,一百多位名人之中一位无缘得见的广州三水县潘氏家族爷爷当年为了抗日救国,不惜把国内外的产业卖掉,几乎倾家荡产似的无私捐献给国家!今天的他,却落得只能长眠于广东三水县白水塘乡下某处杂草丛生不为人知的一坯黄土里!他的后代子孙们,目睹这片荒凉情景倍感无奈心酸之余,更感到社会的不公!但愿有关当局能为这位当年有功于国家的先祖重新定位以慰其在天之灵 …....... !”
       以上表述,也并不图什么,只是作为一个后代子孙对先祖的纪念而已。
12.9.2017

补记:爷爷有七个子女,男的是慧字辈的二伯父(慧开),四伯父(慧枝),先父(慧发)以及七叔(慧叶)。四个儿子的名字合起来就是“开枝发叶”!这种取名方式是老一辈华人的传统习惯,如今看来,仿佛应了爷爷当初对“开枝发叶”的期许,在中国,美国,澳洲以及新加坡都有了后人。

附图:寻根祭祖以及孙中山与帅府名人文物与未刊资料选编之“潘受之”部分。



万里寻墓,一坯黄土!
终于确定祖墓所在。
立碑以誌
一生不离广东三水的六姑姑(已故)与大哥(耀生)。六姑最怀念爷爷,寻墓立碑是她最大的心愿。
大哥大嫂与亲友子女孙辈们在大元帅府内合照留念。
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先生颁发给爷爷的旌义状。
孙中山与帅府名人文物与未刊资料选编“潘受之”部分之一。



孙中山与帅府名人文物与未刊资料选编“潘受之”部分之二。
潘受之(1873 - 1962)),字元康,广东三水人。17岁赴新加坡随父学医,后开设广生堂大药房,曾创制“应急蝠油散”,“仁丹”等中成药。行医期间受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影响,1907年加入中国同盟会,与邓慕韩,邓青阳,居正等在南洋发动募捐,自己亦多次慷慨认购国民革命债券,资助革命。1920年,任坤甸中国国民党支部总务科副主任,后在南洋参加抵制日货运动,被当局驱逐出境。1921年至1923年间,在国民党三水县党部任职。后在广州南洋华侨兴业社,海外同志社,广州荣昌机器厂等地任职。1962年在广州病逝。

孙中山与帅府名人文物与未刊资料选编“潘受之”部分之三。



孙中山与帅府名人文物与未刊资料选编“潘受之”部分之四。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