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
最近有朋友传来网上一篇有关中文的调侃文章,里头有一段提及美国人学中文:“…………….上汉语的第一课,中国老师就告诉我们英语的“I”(我)译成中文时有如下译法:我,奴辈,鄙人,卑职,晚辈,晚生,在下,老夫,老朽,老子,你大爷我………… 等等等等。美国人听完当场就晕倒!这才是最简单的一个“我”字。”
时下有些“英文人”以为“L.A. ”“L.V.”“KFC”“ASAP”等等等等是一种了不起的文字简化,殊不知在他们老祖宗的文字里早就有“魏”“蜀”“吴”“闽”“粤”“沪”“桂”“湘”“赣”“黔”等等代表广大地域的简称。
无可否认,中文并不易学。只是单说中文难学,那么英文,西班牙文,印度文,俄文,韩文,日文又何尝容易?今天看来,虽然许多本地年轻人“痛恨中文”背后的原因,背景,错综复杂。但起因关键往往只是在于种种功利上的考量,或还可能包括了某种迷信以及短视,就是单单缺了一点慎终追远的感情。
前述网上文章说到:中国历经外族入侵,这些外族,最终除了自动或被逼退出,都难逃被同化的“下场”,这当然和中国强大的传统以及文化有关。
中国文化固然强劲强盛,但中文一旦离开了本土,情况就大不相同,就如在东南亚地区的情况。看看带有中国文化传统“痕迹”的“峇峇”(一种东南亚土生华人),一旦没有了文字的支撑,最后连自己的原本(祖宗的)口语也失去了,相互之间只能以马来语或英语沟通,除了极少数例外,最终都变成华人不像华人,马来人不像马来人的一群。
近日接触了一些正在上中小学的中国移民第二代,发现他们也在抱怨华语难。很惊奇的细问之下才发现,他们在家虽然多讲华语,但书写(注)上却有困难。问他们喜欢不喜欢中文,回应居然和许许多多土生土长的新加坡年轻一代一模一样!虽然暂时或许还不致于“痛恨”,但长此下去,他们(以及我们)的后代会不会最终也将“变成了”“英文人”或另一种“峇峇”?!
注:其实现在所谓的书写,很多时候只是在“打字”,加上网络查询的方便,写文章相对比起以往容易轻松多了。语言的易学或难学,也许关键还是平时用哪种语言来思考。
10.6.2013
潘先生您好, 貴博文提到〝峇峇〞的文化,是個很有趣的議題。早期某些漢族移民夾在土族、移民與英國統治者之間,經濟利益、自我定位上這些人往洋人靠攏,族别膚色上又靠不攏,形成一種曖昧的特色;語言上這群人選擇去漢化,也因族别、職業或官職上他們不得不〝大英〞化,内裡,他們了然於心:洋人始終没把他們當自家人。族别上他們却不願土族化,他們當然不土族化,他們深知漢文化歷史久遠,比較之下當然選擇保留一些漢文化--他們僅能捍衛的〝地位〞。不過,那是過去的歷史,漢移民的一段史;移民基於經濟、社會地位選取的生存方式,無以論對錯,那是叢林法則範疇。今天的中國移民是大不相同的,好些有很好的教育水平,文化層次差異甚大,不可相提并論,相同的是,〝統治者〞依然是〝峇峇〞,一種取代了洋人的〝峇峇〞,不過不是那類混種舊峇,而是一類新峇,一種〝新峇峇〞意識形態,是一種自願去漢化的〝峇〞,一種僅存〝峇内涵〞而無實貭的峇族;當然,族别膚色上又另當别論。别說官場,半官方文化團體的〝話事人〞,哪一個不是這類人?這類人和其委任的總監類就很具新峇峇特性,事實就是如此,道理不可知;可知的是--新峇深知:他們若不如此將失去統治地位。至於中國新移民,鑒於生存法則,三幾代之後,不可避免,終將靠攏新峇峇類,也是一種無奈、一種取捨;一言以蔽之,舉凡文化、語言之取捨,捨經濟、社會地位者幾何?
回复删除笛也先生真是明眼人,文章一针见血,那人寻味。我又是抛砖引玉了!惭愧惭愧,谢谢谢谢!
回复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