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悼,赎罪?!
今天在联合早报看到两篇标题为“消失的华校是国家永久的资产”(王永炳)以及“读《消失的华校》有感”(陈艺笔)的文章。读毕掩卷,不由也和陈艺笔先生一样“心生感慨,思绪万千”。
只是:“消失的华校是国家永久的资产”这个标题还是令人百思不解- 消失了的东西又怎么可能是“永久的资产”?如果说是“国家消失了的资产”或“永远消失了的资产”会不会更为贴切?
两篇文章也不约而同以及不厌其烦的历数列举了以往华校教育的种种优点以及美德(最终又如何?!),连教育部兼通讯及新闻政务部长沈颖在主持有关展览会(华校校史展)开幕时也说了:“传统华校对新加坡教育的贡献,值得国人肯定与怀念 ………..”
“肯定”自不待言,其实也属多余,但“怀念”或许就不必了。就有如一个亲人或好友甚至宠物,可能的话,你宁愿他/她/们它仍然“健在”还是选择在他/她/它们离去之后,才去“怀念”他/她/它们?问题是当时眼睁睁的看着他/她/它慢慢枯萎消失,如今的“怀念”除了令人“心生感慨,思绪万千”又有何用?!
华校是我们的母校,华语也堪称是我们的母语,华校和华语就像是抚育我们心智成长的母亲一般。举办“华校校史展”和怀念母亲一样,原本无可厚非。问题是今天的“怀念”和当年母亲遭难时的“见死不救”或窝囊会不会令人“心生感慨,思绪万千”之余更愁上加愁。
同时:怀念“母亲”必须大张旗鼓,热热闹闹吗?热闹之后又如何?
最终,就有如尤雅小姐的名曲:“时光一去永不回,往事只能回味 ……….”,大势已去也!如今“怀念”什么,“演唱”什么甚或“扮演”什么,都已于事无补,甚至连亡羊补牢都谈不上!但如果“母亲”在天有灵,她肯定更希望我们能继承以及承传她的精神(华校的教育精神),做一个老老实实,堂堂正正的末代华校生。
25.7.2014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