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2日星期日


从“两性工作坊”事件谈起

       日前(10.10.2014)在联合早报上看到以下报导(片段):

       “华侨中学内部调查显示,引发争议的两性关系工作坊协导员不能胜任工作,也无法在讨论过程中,回应学生提出的看法。”

       “华侨中学校长潘兆荣昨天发电邮给该校老师和学生……….他在电邮中说,内部调查显示,工作坊的协导员,尤其是那位男性协导员“不适任”(?何不就说“不能胜任”?)。在讨论过程中,多名学生提出反对观点,他却无法回应。”

       ……... 一名该校女生在面簿上写公开信给校长,指工作坊内容不恰当,提倡刻板的性别观念。”

       “不过,在另一个场所参加类似工作坊的学生,却对工作坊感到满意。”

       潘兆荣说:“这起事件的一个教训是,即便课程社会及家庭发展部和教育部的批准,一些事情还是可能出错。我们必须自身确保课程的素质。”(隔日的相关新闻报导,有关机构声称,工作坊开办至今,超过85%学生给与“很好或好”的评估,89%学生认为协导员的表现“很好或好”)

       潘兆荣也说:学校之前也使用过这家机构的服务,学生的反响也不错。对于这次派来的协导员无法回应学生提出的顾虑,学校感到失望,也会向这家机构反馈,学校也计划在未来自行设计工作坊。“

       看了有关新闻报导,不明之处甚多。例如:

     (一)有关报导并没有说明学生和协导员之间的沟通具体上发生了什么问题?

     (二)学生到底问了些怎样的问题以致协导员无法妥善回答?

     (三)何谓“提倡刻板的性别观念”?什么是“刻板”,什么又是“不刻板”?

    (四)或许此次的协导员表现不尽理想,但之前的工作坊反应都良好,如今只因为一个学生写了一封公开信,校长便忘了该有关机构之前的良好表现?也似乎不想再给他们一个机会-(潘兆荣说:学校也计划在未来自行设计工作坊,这是否会给学生传达了一种不可犯错的信息- 一旦犯错将不被原谅!?)

       (五)潘兆荣说:“这起事件的一个教训是,即便课程社会及家庭发展部和教育部的批准,一些事情还是可能出错。”问题是,到底错在哪里?(新闻报导也没有清楚说明)

       好些年前在电视上看到了我们的建国总理和一群年轻人的“忘年对谈”,当时感觉:这群年轻人既聪明,也有胆识,居然敢和依然强硬威严的建国总理在电视上“对着干”。虽然基本是以事论事,据理力争,但从一个华人传统里“尊老敬贤”的角度来看,他/她们的语言姿态似乎有点得理不饶人的味道,尤其是面对的是建国总理。虽然建国总理也不是“省油的灯”,该对话场面还是令人不禁有种苍凉的感觉,但令人感觉吊诡的是:这些年轻人都是建国总理当年教育政策下,不折不扣的“产物”!

       抚今追昔,如今我们的年轻人(许多还是所谓的“名校”出身),动不动就投诉抱怨,感恩的例子似乎不多。而我们的教育领导却还处处婉转小心呵护(唯恐伤害了他们脆弱的心灵?!),长此以往,这个国家和社会又将会变成什么样子?

12.10.2014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