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5日星期三


小提琴与音响                                                                     

     这些年来不知不觉的收集了百多把老琴和新琴。老琴多来自欧美,新琴则清一色中国琴。济济一堂,一眼看去林林总总的就像是个联合国。

“多琴”自有多琴的乐趣,但琴多了,就和“多情”一样不免会有相应的烦恼。这些琴又像人一样不甘寂寞,需要细心呵护和安顿,有时还要花点时间功夫让它们有机会“锻炼锻炼”,“吐露心声”-不时要拉动拉动,以不致日久荒疏而“百病丛生”。

这些原本不应该是什么问题,收藏嘛,有机会把玩把玩,总是一种乐趣。只是一旦“妻妾成群”-数量多了,除了要花时间,也占地方。现在家里这些琴已经几乎到了无立锥之地的地步,主要都塞进HIFI房里,于是整个HIFI房的地上,椅上,书柜,唱片橱顶等等凡是可以堆放东西的地方都摆满了琴。所以每当进入HIFI房都要小心翼翼,步步为营,自己不慎跌倒事小,如果踩坏或压扁了这些心肝宝贝就要令人“痛心疾首”了。

似乎无可奈何,其实后来发现:把这些琴都挤进HIFI房也不全然是件坏事,当琴达到了一个数量,我发现我的那套(也算)古董音响,声音也起了明显的变化。

这还要从有一天在重温一些旧录音时,蓦然发现自己的耳朵居然没有因年纪的增长而退化谈起- 那天在听音乐时居然听到从前没注意到的一些音响细节,似乎作曲家改动了配器或指挥家重新处理了音量平衡,使得某些乐器突然变得前所未有的清晰了。乐曲可玩味,寻味的地方也因而增加了不少。虽然音色和音场的改变相对不大,但乐器定位感却大有改进,音乐也显得更为鲜活,这是令人意想不到的,也算是一种惊喜罢。

失去了空间,却无意间得到了新的乐趣,一得一失,也算是人世间缘分的一种罢。但个中原因又是什么呢?

不知(发烧)道上的朋友有没有过这样的印象-曾有一阵子,在音响圈里有人喜欢在HIFI房里挂一把小提琴,说是用来调声的,效果如何不得而知,但我总有所疑问:真有效吗?

如今,根据个人经验,可以确定,有没有小提琴是有所不同的,但1把小提琴和100把小提琴或许就不可同日而语了。为何小提琴会对音响有所改变甚或助益呢?我不是专家,只能推想:小提琴本身就是一个共鸣箱,而老琴更是上佳的共鸣箱-已经run in了很多年的共鸣箱(老琴由于经过了漫长岁月,木材的干燥程度一般较高,震动功能会更好,琴声一般也都更为成熟通透)

小提琴琴身由于琴弦的震动而产生共鸣共振而产生了特有的音响和音色。因此如果听音乐时房中有琴,房中的音响音波肯定会在不同程度上催发了小提琴共鸣箱的震动而导致整体(HIFI房内)音响素质的改变,尤其是当100把小提琴同时产生共鸣时,效果应更为显著。

现在由于不会常拉奏,这些琴基本都在休闲(松弦,避免琴和弦的无谓疲劳)状态,如果将每一把琴都调准了,和现有的HIFI在音响兼音律上来个“天时,地利,人和”,不知又会产生怎样的音响效果?有空真想试试,可能会有惊天地,泣鬼神的效果也说不定?!(但退一步想想:调准100把琴?!也许天地鬼神尚未惊泣,自己就先被这个伟大工程惊吓到哭了!)

许多年前曾听到过有这样的说法:用中国生产的钢琴(例如,上海,聂耳,星海,珠江等等老牌子)弹奏中国钢琴曲最能表达中国音乐的风味以及精神云云。当时以为这是一个笑话,现在好像也还是这样觉得。但如果在HIFI房里放置了许多小提琴又会不会使录音里的弦乐显得更美妙?那或许就要专家们去研究和分辨了。

如今由于HIFI房中“鬼物”(即老琴,“洋鬼”生前死后之物也-洋人天生倒霉,无论生死,(华)人皆以“鬼”称之!)甚多,而这些“鬼物”年代已久(年纪加起来没有一万也有八千吧?),三教九流,济济一堂的想必都各有着不同的身世和记忆。因此:在听各类和小提琴有关的音乐-无论是独奏,重奏,合奏或协奏甚至是交响乐等等时,总不期然会想:如果我是其中的一把老琴,在物竞天择的世界上,能“健在”到今时今日,在过去漫长的年月里必曾有过不少“风光一时”或“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日子。而此刻,这些正在播放的也许都曾是我和我的主人(们)一起“合奏”过的音乐。曾几何时,乐在人亡,物是人非,主人早已远离尘世,而历尽沧桑,不复昔日光采的“我”也只能无奈无助的躺在这里静静聆听别人奏出的欢乐和悲愁。回望过去的岁月,不免也会暗自低徊低泣罢?!(说真的,有时独自在寂静的HIFI房里,或在热闹的音浪乐声之间,偶尔还真听到过一些“耐人寻味”的声响!)

最终,以上种种无非只是一个人误打误撞,误入佳境而又“乐极生悲”而已,想必也不会有人“有样学样”,像我如此这般的(多琴)去体验音响与收藏之间和以外的“齐人之福”罢?

10.3.2014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