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关何处?!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只生愁!”
朋友传来一部由1950年代香港粤语旧片《马来亚之恋》,由当时的粤语片红星如紫罗莲(不是紫罗兰),张活游(令人想起海鲜),张瑛(男的),吴楚帆(不是吴湖帆)等主演, 作曲者(配乐?)赫然是梁乐音,片头还有当年的香港口琴名家梁日昭的名字!
配乐“照例”以现成的“罐头音乐”为主,电影一开始便是一大段的布拉姆斯(Brahms)第四交响曲第一乐章,优雅的旋律中又有淡淡的忧愁,似乎是在暗示或设定一种氛围。后来不出所料还有马斯卡尼(Mascagni)歌剧《乡村骑士》里著名的《间奏曲》(这是当时电影“配乐者”的最爱之一)!女主角上学的场景音乐用的居然是布拉姆斯的《大学庆典序曲》!够切题也够用心良苦了吧!
虽然只是些“罐头音乐”,但毕竟是大师杰作,配合剧情时,也令人动情。最低限度,比起许多三四流的电影音乐“创作”,还是有天壤之别!不解的是:“马来亚之恋”其中的马来音乐(?)只是一首面目模糊的背景歌曲而已?
影片内容由女主角从“唐山”(当年南洋客口中的祖国故乡和中国)到南洋千里寻父展开 …….场景从新加坡(红灯码头,维多利亚音乐厅,旧火车站,东海岸,大坡大马路,牛车水豆腐街,麦里芝蓄水池,还有Sophia Road的南华女校旧校舍?!)到吉隆坡(?)。那时的马来亚还是马来亚(不是马来西亚),新加坡还是新加坡(虽然有些观念是:当时的新加坡是马来亚的一部分),但生活,人情,市容似乎分别不大。电影为了强调“南洋风格”(这点倒是“古今一致”?也很方便?),除了对白有意无意的用了许多南洋一带的土话口语,许多场景窗外更少不了椰子树。就如广东话所谓:“画工仔画到出肠”也!虽然如此,整体而言,比起当时的许多同类香港电影,这个制作还是很有诚意,很认真的,在一些内涵层面上也不乏令人感动之处。如今重温,其中触及那一代人的价值和感伤,只能说:大江东去,俱往矣!
不太清楚以前的“联邦”或“州府”和现在的马来西亚有多大的改变或不同,但半个多世纪以来的新加坡 ……………….!早已变化得天翻地覆甚至无迹可寻!
这里指的“变化”不仅仅是市容街景而已,从人文思想,道德价值,时尚品味等等等等无论是悲是喜,是美是丑,都已一去不复返。
世界上有许多地方的风土人情可以百年甚至千年不变,新加坡却只需5-60年便可以面目全非!在我们的许多世界第一里,记忆丢失之快肯定也是其中之一吧?我们似乎走在时代的前端,但就像一张燃烧着的纸张,激情亢奋的火焰不断向前延烧,也曾经“光辉火热”,可是最终身后除了灰烬还剩下些什么?这就是进步和生存的代价?!
我们这一辈出生在战后的人,经历的时代文明变化以及科技进步似乎比之前任何时代都多都快,但许多事物,还来不及看清楚就已经成为明日黄花。究竟是福是祸是得是失,或许就见仁见智了?
古诗云: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这明明是老来还乡的情景(或恶梦?),为何人未离乡,却常兴此感?!
3.10.2015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