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学生的心灵素质!
平心而论,所谓教育不一定就是指学校教育,但家庭教育或社会教育的名堂远不及号称“百年树人”“心灵工程”的学校教育形象的“伟大”“正式”和“专业”?于是一旦出了问题,学校教育便往往首当其冲的成为了议论焦点?!
新加坡的教育价值观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变质”的?!这也许只是个人的感觉?但有迹可循的是近年来层出不穷和“务实”有关的现象以及“凶兆”(?),例如学生考完试烧语文课本泄愤(?!),校长嫖妓或涉贿,老师行为不检点丑闻,学生家长动辄投诉老师甚至校长,把学校当成学店,把老师当成店员,把自己当成顾客
…..........
等等等等!!!!这种种(罄竹难书,可能列入世界排名的?)局面究竟是什么原因所造成的?!有人能或敢回答吗?
个人怀疑这和我们已经根深蒂固的“务实”价值观有着不可分割的因果关系?就看看今天学校里的所谓“道德教育”(类比从前的“伦理”和“公民”)受重视的程度或许就能有所理解?老实说,以今天举国从上到下的价值观“生态环境”,相比其他数理科化学科,“道德教育”肯定显得不够“务实”,别的不说,要靠“道德教育”来获取好成绩或进入名校大学肯定是希望不大的。于是,无论愿意与否,在“务实”的前提之下,“道德教育”便无可避免的成为了课程当中的“鸡肋”-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其实沦落到如此田地,弃之一点也不可惜,只是谁要当“道德杀手”惹来骂名?)
是的,真正的教育是从塑造一个人的人格品行开始和结束,性质就和艺术一样是一种“无用之大用”(平时看似无用,一旦国家有难,它的“用处”就显现出来了),和“务实”仿佛沾不上边?只是,我们难道真的忘了什么是“教育的初衷”,忘了教育是立国之本又是否是一种极为短视的“务实”?
讲了一大堆老生常谈,就因为日前碰到一件事。其实说来也不是什么新鲜事。由于我在作曲业内的一点小名气,常常有年轻学生上门求助(多数来自名校),我一向也把它当成是一种社会义务。学生有时单身前来,有时成群结队。整个过程从电邮联系到见面交流,常让我深深感受到时下年轻人的教养一斑,这种感受不幸仿佛有点“一代不如一代”!
前两天就有一组名校学生联系我说有个学校Project需要和我做个专访。联系电邮看来还挺有礼貌,于是欣然应允。回复后,过了一两天才有学生代表来电洽谈有关事宜。一谈之下,发现这些学生都很忙,以今天的普遍学校“教育”情况,这也可以理解。在商量会面时间的过程当中电话里仿佛听到学生代表和其他学生在轻声咨询商议
…...........
会面时间问题还没真正解决,学生代表居然问我:(为了她们的方便?!)可否到她们学校进行访谈!我拒绝了,还没有机会解释,电话就突然断了
…..........
!
拒绝的原因除了我家有种种的方便,例如有关音响设备以及种种免费提供的材料(CD和乐谱,还有茶水),因此一般这类活动都会在我家进行。或许更关键的是:(就不说尊重或为长者着想)我不能接受这些学生在有求于人的情况下还优先考虑自己的方便?!学校和家长到底是怎样教她们的?!
约半小时后学生代表发了个电话短信给我,对突然断线也没有解释或表示歉意,只是问我同意不同意她们所决定的会面时间!
至今还提不起劲回复,还在考虑是否要回复或者拒绝访谈要求。类似这种事经历多了,心里难免有气,也不知道这次事件会不会就是我终止这类社会义务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本地,学生娇生惯养自私自利的事时常有所听闻,我碰到的也许只是冰山一角?!如今看来仿佛是一种“大势所趋”或“大势已去”?!既然学校和家长不能教导这些学生一些正确的(待人接物)价值观,或许就让她/他们碰碰壁,让社会现实来启发她/他们吧?!
如果学生是一个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她们可能是未来的老师,校长,家长甚至各类领导或国家“栋梁”,如今常看到的许多年轻人的价值“景观”能令人宽心吗?!
1.5.2017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