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忧
在今天(2.11.2011)的联合早报言论版里看到了李叶明先生的文章 - 《从辛亥革命看新加坡》。
李先生在文章里提到了今年四月以来在本地的一系列有关辛亥百年纪念活动,晚晴园重新开馆以及中山公园落成开幕庆祝,演出等等,还有应时应景的成龙电影《1911辛亥革命》,情景一时热闹得无以复加。
但当李先生一家对有关活动正“兴致勃勃”时,情况却急转直下 -
李先生的女儿在看完电影《1911辛亥革命》的第二天到学校去时,却被浇了一头冷水(发现“遭到孤立”),因为:“她跟班里的同学谈起这部电影,竟然没人看过,也没有人想听,甚至有同学问什么是辛亥革命?”但最令人失望的还是:“老师也不想多谈,还问了她一句:辛亥革命和新加坡有什么关系?”
这里头除了对历史的冷漠,还有一个语言,文化以至价值观的问题。只是“这类事”在新加坡其实已见怪不怪(连靠中文为生的某位华文报记者,都可以“为了很自私的理由”而去“挺”母语),不值一提了(也已经有太多人以各种不同方式提过了!)。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务实”的教育既然在有关“老师”那一代已起了“作用”,下来的每况愈下也只是“自然形成”(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另外:形势比人强,事实胜于雄辩,联合早报在有关活动期间的努力报道,最终也只能证明其(尤其对年轻一代学生的)影响力疲弱之一斑(虽然还时常自我标榜以及沾沾自喜)。
无独有偶,同一天的联合早报交流版,有读者张仕华先生也“担忧我国年轻的一代”。张先生担忧的其实是时下年轻人普遍缺乏饮水思源(甚至有点忘恩负义)的心态,但忧虑之情和李叶明先生如出一辙 - 都在为我们目前(或之前)的教育主要方向和价值取向叹息,为国家的未来(将会产生怎样的国家主人翁)而发愁。这里头又是否启示了某种软性的“硬道理”?
2.11.2011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