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学有术!?
日前看了Norman Lebrecht的Life and Death of Classical Music(古典音乐的生和死)一书。正叹息,今天又在联合早报(9.11.2011 POP CORN爆米花)上看到了一篇题为《不会华乐器,会写华乐曲》(注 1)的文章。
除非我们面对或涉及的对象不在专业范围以内,不然,根据这个标题,以此类推,信手拈来,我们或许也可以以下列标题,大做文章:
《不熟悉食材的厨师》
《不熟悉数,理的土木工程师》
《不熟悉本草的中医师》
《不熟悉生,化的西医》
《不熟悉宇航仪器的太空科学家》
《不熟悉换档的司机》等等等等…………!
试问:若有类似比赛情况,以上人士可能会被接受参加有关专业比赛吗?
按常理,一个人若有所不足,一般都会尽量扬长避短,尤其来到专业(竞争)场面,若非存心开玩笑,绝不会自曝其短(除非年少无知或“不善辞令”,以致“误入歧途”被“奸人”所害)。再说,面对一个专业个体或团体时,这也算是一种起码的尊重和礼貌罢。不是要鼓励你隐瞒事实或撒谎,但不妨想想:如果你明知自己“基本功”不好,经验也不足,却故意约了一个专业球员出来打球,碍于某种“形势”,又或许你付得起费用,专业球员可能会陪你玩玩。但他心里会怎么想,又会采取怎样的态度对待,他会尊重你(的球艺)吗?
以“缺陷”,“弱势”作为新闻卖点,“制造新闻”来哗众取宠或耸人听闻,向来都是许多记者爱用的手段和伎俩。看多了,原可不以为意。但综观时下许多艺术现状,却和文章所述不无雷同之处,其基本精神让人感觉仿佛就像在鼓吹“侥幸”以及“不劳而获”。只是:一个(或许)有想法但对乐器不熟悉的作曲者就如同一个(自言)满肚子灵感,乐感但基本功差劲的钢琴演奏者一样,总令人感觉有点瘸腿。只能令人同情,不能令人赞赏。
年轻人凭着一股初生之犊不怕虎的精神勇往直前,原值得赞赏。但“学艺不精”或“心存侥幸”甚至有点“好高骛远”(注2)还是有问题的。联合早报却以此为新闻卖点而不吝大加宣扬,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文化心态和价值观?!
注 1:文章题目似乎有意夸大以及有点误导。根据报道,该年轻人也不是完全不会或不懂得华乐器,只是不会演奏而已(许多专业作曲家不也如此),但“大致对每样乐器的音域,音色等,都有所了解”。虽然严格来说,如果以专业乐团为写作对象,对乐器的“大致”了解肯定还是不够的。
注 2:有关报道文章没有提及该年轻人在创作比赛曲之前的有关(华乐写作)学习背景和作曲经验以及有否尝试过编写华乐曲?如果只是为了参赛而第一次尝试创作华乐曲,而且是内容抽象深奥的大型现代音乐 ,则不免令人有所怀疑。就有如一个没有多少飞行经验的人,突然驾驶起民航大客机一样!顺便一提:今天,来到音乐写作,最考基本功,技巧实力的其实更多是编曲。一般编曲水平的优劣高下也比较容易分辨。如果非比赛不可,为何不来个编曲比赛,直接采用民间音乐曲调,如此除了能“提炼”原有的素材,比高姿态的所谓“创作”更能有效的形成“雅俗共赏”。而所谓的“南洋元素” ,“南洋风格”也许更显而易见,不必劳神捕风摸影也。
9.11.2011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