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26日星期一

品德与金钱

       昨天在联合早报交流站看到张春玉老师的文章 - “品德为什么不能与金钱挂钩?”。对她的看法有点意外,也不能苟同。

       个人觉得:世上许多事物包括文化、政治、教育、艺术甚至宗教等等都能 “无伤大雅” 的和金钱直接或间接挂钩唯独人品道德不能。因为优美的品德本是一种超乎物质的人性至高追求,其本质就和真正的信仰(不一定是宗教方面的?)一样,应是其质无尘、发自内心、无欲无求的。最终,品德应该是通过正确教育环境熏陶而逐渐形成的是急不来、买不来、没有捷径也没得取巧。

       个人认为:真正有品德的人,是不需要金钱去奖励推动的。当然:“知人知面不知心”,“品德” 往往一时也真假难辨(谁能判断,谁又能保证?)。一个人如果为了奖金而刻意表现出有品德,也许是“一举两得”,但这到头来又有什么意思?那和政府(刻意人为?)立法规定为人儿女必须尽孝-供养父母又是否异曲同工?如果真的到了须要通过金钱奖励来提升学生品德观念的地步,也许只能说我们的学校和家庭教育出了问题?这已非循循善诱,而是企图动之以利,这又是否又回到功利主义?

       我们都明白:通过刑罚,可以让罪犯深刻了解和体会到他们犯罪所须付出的代价,但并不一定就能让他们从此洗心革面改过自新?而罪犯犯案的原因很多时候是因为 “有利可图” 的缘故,品德的表现也可以因为 “有利可图” 吗?若然,由此而激发的品德表象是否可以持久?同时,以金钱来奖励、肯定品德的同时,是否也同时肯定了金钱与品德的等同价值,造成另一种“价值观”?!

       相比之下,一个做了好事而不求回报的人,是否更令人感动和钦佩?悬赏以求品德表现和通过教育来提升品德,一“鱼”一“渔”、被动主动、他助自助、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因该知道其中分别吧?

       也许这些年来,我们的教育太 “急功近利” 了,也许对有关当局而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除了过时、缺乏创意、最不利的因素是:需时太久(100 年!数目惊人),极不务实,并且 “效果” 也不明显。又或许到了种豆得豆开花结果的关键时刻,还轮不到自己来收成?!设立一个 “品德奖” 就不同,不止姿态高,所费无几,而且马上可以收立竿见影之效。

       新加坡毕竟还是个事事讲求效率以及 “赏罚分明”(注)的国家。只是:没有费心、费时、费力得来的东西,其真正和长久的价值往往不高,就像时下许多即用即丢的商品,得来容易,丢了也不可惜。

       个人并不反对表扬有好品德的学生,但不赞成以金钱奖赏,因为:能得奖已经是一种难得的荣誉、鼓励和回报。如果因为没有金钱奖励而无人或少人“有兴趣”得奖,只能说:这是教育的失败。

       事出有因?有关当局在此时推出“品德奖”,是否因为新加坡学生的一般品德指数和 “双语” 一样出现了危机?就和讲华语运动一样?无论如何,这个奖难免反映了有关当局的智慧和价值观。


注:新加坡政府其实早就对人民的行为品德设下了“反面奖赏”- 罚(FINE)!而且似乎还闻名于世,外国朋友常戏称:Singapore is a FINE country! 所有违规违法的事诸如乱丢垃圾,违规停车,破坏公物,涂鸦,随地吐痰等等等等,一概罚之,其中有些惩罚和“品德奖”一样,也和金钱挂钩,只是此钩非彼钩。

22.3.2012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