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屈与选择
日前在联合早报上看到了赵倩玉的文章《铜牌的坏处》,今天的联合早报又有黄慧敏的文章《海外兵团的无奈》。两篇文章都在谈论新加坡乒乓女队的处境。
个人觉得,新加坡乒乓女队,尤其是冯天薇。作为专业球员的专业精神以及坚韧的毅力和斗志都是令人非常钦佩的。 不幸的是(根据赵,黄二位的文章),她们的成就在新加坡和原生地中国都未能得到应得的认可。其中除了有点“阴差阳错”的意味,也无可奈何的和政治有点关连。这里头涉及了三方面 - 乒乓女队,国人以及中国人的不同感受。
作为运动员,乒乓女队队员热爱本身的专业项目和艺术家热爱艺术是没有什么分别的,在赛场上能做到心无挂碍(不“胸怀祖国”),一心只为所代表的团队尽心尽力,更是一种高度专业精神的表现。
然而,一些新加坡人对乒乓女队的汗马功劳不能认可,除了“本土情结”,或许多少还有点不想依靠“外人”的志气成分。
而对一些中国人来说,在国际赛场上,看到自己人和“自己人”厮杀,总不是味道,尤其当自己人败在“自己人”手上时(“反攻大陆”?!)。
个人觉得上述三方面,无论在做法或感情上,其实都无可厚非,也无所谓对错。只是:体育原本是一种动机单纯的强身健体活动,若有鉴定高下的必要,也因该更多是顺其自然而非刻意人为的(音乐艺术也都如此),如此才能体现真正的体育精神。可如今除了加入金钱因素,还不断引起种种质疑,争议甚至丑闻(禁药,假球),把原本单纯的体育复杂化了。这种种问题和现象的产生,和有关“决策者”的体育价值观和取向,或者一些不便说明的政治动机应不无关系罢?
“雇佣兵”或“海外兵团”的现象,如今正逐渐普遍(有点类似目前各级大学学位的买卖),也不只是新加坡而已。只是归根结底,体育的目的就是奖牌吗?如果奖牌代表了一个国家的荣誉和成就,可以速成或用金钱“换”回来的,有意义吗?
乒乓女队队员对某些国人的负面态度也许感觉委屈,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是否也是一个选择的问题?
想深一层,体育不仅仅只是“育体”而已,还是一种教育方式。这是我们的选择吗?
16.8.2012
可以在脸书转载你的文章吗?
回复删除多谢捧场,只要一字不改,没问题。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