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
日前阅读了亚洲周刊(5.8.2012)有关著名作家白先勇在香港书展推介其新书《父亲与民国》和演讲的报导。
在谈及民国史时,白先勇讲了这样的一番话:“青春是唤不回了,青史却不能成灰。明的暗的,真的假的,不是真相就不是历史,不是真相就是伪史,就是虚构,就是宣传……………。”
白先勇的《父亲与民国》企图以一个至亲的身份为民国将领白崇禧重新描绘形象。凑巧(或不巧?)的是,同一期的亚洲周刊“封面笔记”- “超越国共史观的历史”字里行间也似乎在为著名的汉奸(?)汪精卫翻案。以上除了涉及政治历史,还添了点文学色彩(白先勇)。问题是:政治和小说的共同点都是“不可全信”。因为其中“人”的因素太强了。而人性的复杂多变,除了有所谓“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以外,还有“人各有志”(或者“各怀鬼胎”)。
关于人的对事看法问题,也刚巧是在亚洲周刊(1.7.2012)上看到这样一个对比例子。事关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G20世界峰会上捡起地上的中国国旗贴纸一事,中国媒体和网络上就出现了两极的看法和评论。有者说:“这是无形中给外国领导人一个印象,他们应当要尊重中华人民共和国”。另外却有人说:“国内官媒作风,歪曲事实!明明是贴纸粘到脚上,这跟爱国有何关系!”
同一事件,却有如此不同民间反应。除了涉及个人感情或立场以外,除了当事人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谁又说得清楚(真相)?说了人人都会,或“愿意”相信吗?
政治和小说(以及媒体)既然“不可全信”,古今许多事也教人失望连连,谁又能保证这回的“修正”不含个人色彩,绝对是 “真相”?
不是说“真相”不重要,诚心求真也是人性优美的一面。但活在当下,许多事都扑朔迷离,忠奸难辨,价值模糊。而人的智慧毕竟有限。因此:如果能回到人性最基本的诉求 -凡事都讲求个人“良知”,也许更为实在和有希望达到“真”。
或许悲观,但到头来,无论是“明的暗的,真的假的”,都不免会灰飞烟灭。最终无非还是应了那句老话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祭出这句,前面所说,似乎都是多余了!)。
15.8.2012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