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话(一)
好几年前,由于孩子学习小提琴,重燃了对小提琴的兴趣。所谓兴趣主要并不在于演奏方面,而是小提琴本身作为一件艺术品的设计,造型以及有关人文背景方面。
小时候对音乐有兴趣,对乐器也好奇,尤其是西乐器里的小提琴和钢琴,但知道当时家境并不充裕,生活不容易,因此从来也不敢对父母表示或要求,所以最终也只能止于兴趣和好奇,但总念念不忘。还记得有一回为一份香港画报里关于小提琴制作的文章所吸引,兴之所趋,还联合了邻居玩伴,依样画葫芦的按画报上的图样,以三合板(plywood)做出一支“像小提琴”的东西,因为制作过程全无章法,因此“琴”完成后也发不出什么声音,但也不亦乐乎。
小提琴音乐固然美妙,但小提琴本身作为一件有几百年的历史背景的艺术品,其实也很有欣赏和研究价值。我们今天普遍看到的小提琴形制,其实400多年就已基本定型了,应该是由意大利布莱斯齐亚(Brescia)地区的阿玛蒂(Amati)型小提琴开始,到了史塔利瓦迪(Stradivari),小提琴制作已臻完美,后来的小提琴制作者基本上已经无法在设计上能有所超越了。
实际上,从17-18世纪至今,世界上许许多多声名显赫或籍籍无名的小提琴制作者,大多基本上也只是(或只能)依循古意大利的阿玛蒂,达萨罗(Gaspar Da Salo),马奇尼(Maggini),史塔利瓦迪,瓜内里(Guarneri)以及德国名师史泰因纳(Stainer)的古法和样式来制作新琴而已。因此:如今世上还“流通”着无数这些类型的“古琴”,当然其中价值(或价钱)也因生产地,生产方式以及制作者的名气而异。
30.10.2012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