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8日星期四



文化艺术在新加坡会有希望吗?

       日前有一位在学校当课外音乐指导员的朋友告诉我:最近课外音乐指导员费用的投标价居然有人标出每小时新币19元!昨天和两位圈内的朋友在邻里咖啡店喝茶聊天,他们也听说此事,还感叹,如今(有些?)学校课外活动的负责人都似乎没有什么人情味。该朋友在有关学校教了8年都没有“起价”,也一向相安无事,今年投标每小时起了5块钱,学校就毫不犹豫的把工作判给一个新人。事后有关负责人反映这是校长的意思,而有关负责人即将调离,也不想因而粘惹麻烦引起后患云云。
       这些事除了显示了人情淡薄,也多少“证明”了“艺术无价”。自从青年节比赛金牌制度改变了,据好些圈内人的反映,许多学校校长对表演艺术课外活动都仿佛有点意兴阑珊,因为金牌除了带来荣誉,也许更重要的(?),也同时带来了相应的“好处”(教育部额外津贴),但金牌也需要金钱来成就和培养。因此,没有了金牌,“好处”就没有着落,“好处”一旦没了,就如“釜底抽薪”-热不起来了?!
       在学校教导音乐也是一项工作,原则上,工作无分贵贱种类,有付出就该得到应得的回报。当然:有“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真理也有“一分钱一分货”的现实。西方人说的:“you pay peanut, you will get monkey”正是此意。各行各业都一样,教育界也不能“免俗”。如今“后金牌时代”的低潮加上投标的制度,或许还加上公园局购买脚车事件的阴影,公务员人人自危,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在一个程度上也可以理解。只是从上到下都处处防范,时时不忘自我保护,明知是好事也不敢成全和担当,但求无过。这算是什么“环境”?为人师表者如果只图“奉公守法”照章行事而“好歹不分”可能成为莘莘学子的好榜样吗?长此以往不要说和艺术精神背道而驰,又能谈得上是什么教育精神?最终为此“买单”的又是什么人?
       另外,大约一年多前,经过红山NTUC平价市场前面,在一个无遮无盖的角落看到了凄凉的一幕 - 一组业余粤剧演员和乐师,面无表情的在“惨淡经营”-表演,几乎连一个驻足的观众也没有。据说这是一个半官方(?)机构主办的“艺术节”的部分“活动”之一,旨在推广艺术云云!
       同一个“艺术节”,有朋友负责的儿童西洋弦乐队居然被安排在环境杂乱的邻里咖啡店表演!不是说西洋弦乐队不能或不屑在邻里咖啡店表演,但有时做事也要看场合环境,不能“硬硬来”以至最终弄到不情愿的表演者和被逼上梁山的(?)听众两败俱伤不欢而散!
       平心而论,官方有些安排或许是出于善意,但如果在策划安排方面粗心大意或不在行,可能就会弄巧反拙,除了劳民伤财,也显得没有诚意,除了主办者得了个办事记录“数据”,又能对得上新加坡一向引以为荣的效率和效果?
       音乐会观众各出奇招,丢人现眼的“精彩”表现就不说了。然而:新加坡什么时候才有望在“软件”方面有点“优雅社会”的样子?许多事从小见大,就说社会上一般人对FM92.4古典音乐频道的看法感受吧:如果有一天大部分的人会觉得听FM92.4不是一件不正常或怪异的事(注),那新加坡的文化艺术大概就有点希望了。不然,恐怕到头来,我们的文化艺术内涵表现会穷到只剩下钱了?!

注:据说:有人曾因听FM92.4而被视为“头脑有问题”以及品味古怪!
8.1.2014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