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16日星期一

记谱 编曲 作曲




       无论是记谱,编曲或作曲都和音乐写作技术有关,在50年音乐事业生涯里个人就历经过这三种不同的制曲实践。

       记谱工作有点类似视唱练耳训练的一部分,这是正规学习(西洋)音乐所不能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有乐理知识和基础的人,记谱时会有一定的方便和优势。这除了是旧时东西方作曲家下乡采风时的一种必要能力,对此地1950 - 70年代的华乐爱好者以及工作者而言,由于当年的政治气候以及环境条件种种,一般华乐谱都极为稀罕珍贵,因此,对于有志于演奏华乐的个人或团体来说,记谱其实是一项自力更生兼无可奈何但必须要做的事,也是本地华乐发展过程当中一个不可忽略的环节。然而从另一个角度,其实记谱也是一种非常好的耳力锻炼方式和耳力考验,试想,要把唱片上的独奏或合奏音响转化为乐谱纸上的无数音符,无论曲子长短,前后总要反复聆听无数次?其中又要有多少耐性以及毅力?而能否记得接近原谱原奏,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再者,除非你特别喜爱这首音乐,不然,一首曲一听就是至少几十遍,也会是一件极为枯燥无味的事?更教人丧气的,由于记谱本质更多是一项强调“写真”的技术活,既没有也不需要有任何创意或个人风格,因此永远也不会像作曲或等而下之的编曲名堂那么体面风光?!

       编曲的方式种类长短不一,难度也各有相同,但从一般技术以及写作精神付出而言,根据个人的体验,其实质上和作曲有时也相差不多?在西洋古典音乐史的例子里,作曲和编曲的分界处往往有个灰色地带,因为作曲家常常会“借用”或“引用”他人的“材料”来加工,其结果青出于蓝的例子也不少,你能说这个作品缺少原创性吗?同时,今天的许多所谓“创作”相互之间无论从创意新意而言又绝对没有雷同近似或能真正做到完全没有前人的影子痕迹的例子?因此,这里头往往有见仁见智的争议?或许,最关键重要的是作曲家有没有存心剽窃的意图以及作品里有没有一些独特的想法以及个人印记?

       如此看来,除了名堂上的差别,作曲和编曲孰高孰下孰优孰劣有时也很难有定论?事实上,有些编曲往往还比所谓的“原创”更有新意和质量!但就有如今天官方民间对文凭的迷信一样,一个能力并不怎样的博士在职场上的薪水职位权势往往会比一个能力更高的硕士或学士更高,这就是可悲无奈的现实!

16.8.2021

老照片:2002年个人作品扬琴协奏曲《望江南》(交响管乐版)首演过后在后台与独奏者瞿建青以及比利时指挥 Robert Casteels 合照。

欲了解更多有关作者资料请点击链接:phoonyewtien.webador.c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