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29日星期五

社论,立场,分寸



近日本地教会“城市丰收”创办人康希以及有关人等涉嫌巨款失信案正闹得沸沸扬扬,联合早报除了努力跟进报道,还在社论里加以评议。


在标题为“别让好人做不了好事” 29.6.2012联合早报言论版)的社论里举出了几个关于“吹哨人”(whistle blower,“另类”,“正派”,有正义感的“告密者”,“内奸”或大机构里起来揭发腐败内幕的职员)的例子,有关社论说:“在康希涉嫌失信案中的一个细节,可以供国人参考该如何看待吹哨人的社会角色。早在2003年,城市丰收教会的教友方瑞家就曾指责康希利用教会公款,支持妻子何耀珊的歌唱事业。教会反指方瑞家毁谤,要求他提出证明,否则将对他采取法律行动。缺乏确凿的证据,又没有其他教友的奥援(?!注1),势单力薄的方瑞家在财雄势大的教会面前,只有屈服一途…………。”


有关社论也说:“全国肾脏基金会前义工王良义在1997年指杜来挥霍公众捐款,却遭杜莱及基金会反指他毁谤,王良义也登报道歉并赔偿。遭遇同样下场的还有模拟飞行指导员比拉加森(1998年)和执行人员陈吉莲(1999年)。他们都因为缺乏证据,当局与媒体没有正视其“啼叫”及时介入,只能委屈求全。”


有关社论又说:“慈善总监的调查显示,康希等人刻意隐瞒用教会资金支持何耀珊的歌唱事业的不当行为……………….。”,“光凭吹哨人的良心与勇气,并不能有效阻止聪明狡猾的权力者为所欲为…………..…。”,“所谓经一事长一智,杜莱事件所遗漏的教训,应当在康希事件后得到重视……………. 。”


并非断章取义,也不是要为什么人开脱。只是看了通篇社论,虽然文章重点似乎是在于强调“吹哨人”的重要性,但有意无意之间也把“康希事件”和之前的“杜莱事件”等等“相提并论”。在法庭对“康希事件”还未判罪(?)之前,这种“动作”或“行为”对读者和公众都可能会造成“某种印象”。再加上同一天的早报报道(根据29.6.2012联合早报“焦点”新闻,李蕙心报道。注2):当城市丰收执行级牧师艾瑞思(Aries Zulkarnain)就康希和四名管委会成员所面对的指控,声称那不是事实并做出一番解释时,由于解释的内容可能涉及案情,而有关案件已进入司法程序,因此联合早报(无能为力?)不能报道。凭良心说:以上种种评论报道!现阶段对有关教会,是否公平?


最终,社论是否代表报纸的立场?立场的“分寸”(注3)又是什么?既然存有人的因素,报纸也无可避免的在江湖之中。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道理人人都能理解,不应强人所难。其实:许多读者对报纸的要求也不高,既明白,也不期望报纸要有或能有什么立场,只祈望报纸能不偏不倚的报导事实。读者和报纸之间,有点无奈,又有点像一首情歌的歌词:不要什么诺言,只要天天在一起…………。换句话说:不需要急于表明立场,只要老老实实的(或问心无愧的)做分内应该做的事。



外一章



据说报纸的社论是由几个人轮流写的,因此社论内容兼具报纸以及个人的思想成分和立场。但似乎社论文章是从来都不具名的,或许这是报纸的传统和规矩,除非出了乱子 - 不小心踩到“地雷”或“尾巴”(对不起),要不然一般读者大概永远也不会知道是“谁在背后作文章”。虽然看似堂皇,但不敢,不愿或不能具名?实际上和匿名文章又有什么分别?耐人寻味的是:和社论同一版的言论版在“欢迎来论”时,却要求作者:“来稿时,请记得随同信件附上真实中,英文姓名,英文通讯地址以及电话号码。”可见世界是不公平的。




1:用词不当?根据世界书局私人有限公司出版的“最新现代汉语大辞典”(增订本),“奥援”的意思是:旧官场中暗中撑腰的力量,有力的靠山(多含贬义)。



2:原新闻文字:“艾瑞思(城市丰收执行级牧师)(针对康希等人的控状)声称那不是事实并做出一番解释,但由于解释的内容可能涉及案情,而本案已进入司法程序,因此本报不能报道。”



3:近来联合早报常看到的标题字眼 ,似乎很讲究“分寸“。例如以下文章:“教师与学生的网上互动应有分寸”(22.6.2012社论),“分寸感”(24.6.2012想法版,韩咏梅“练习曲”)




29.6.2012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