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师的奇遇
近日台湾世界冠军面包师吴宝春因为心想修读EMBA,但在台湾本土“求学无门”而改报新加坡国立大学,因而引起台湾方面以及新加坡大学之间的无形拉锯。
新加坡国立大学慎重其事,不嫌麻烦的派员专程到台湾审核吴宝春的(入学?)资格一事,被媒体渲染成新加坡积极抢台湾人才,更惊动了台湾总统马英九,甚至(可能?)牵动了台湾的教育体制。
这事引起了个人的一些疑惑和不解:
(一)吴宝春先生在事业上已经有了“世界级”的成就了,其“求学心切”和“上进心”真需要一张文凭来证明或锦上添花吗,他之前所受(医生世家师傅所教)的各方面的饮食和文化熏陶,不是更精彩和实惠?
(二)
如果吴宝春先生不是世界冠军面包师,而只是一名普通面包师,台湾方面以及新加坡国立大学会如此“重视”他吗?这里头又有多少人情“势利”以及教育“市场”的成分和考量?
(三)
从前都说教育的目的是“作育英才”,如今这事会不会最终成为了“英才”“作育教育”的一个例子?这又是颠覆还是创意?
或许是个人的天真与过虑,但记得上个世纪60年代初的美国,当“某些人”对“嬉皮士”的长头发不以为然甚至感觉不安的时候,有人说过这样的话:“他们”怕的不是“嬉皮士”的长头发,而是这“长头发”所代表的“东西”。
是否同样的:如今,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台湾方面争的也不只是一个“面包师”,而是这个“面包师”背后所代表的“东西”?然而:争到了,就是教育的成功吗?
25.3.2013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