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3日星期五

回归   鲑鱼
         今天在联合早报《现在》上看到舞蹈家吴丽娟的访谈文章:“吴丽娟重返舞坛第一线  为艺术节编创《回归》”。其中有些谈话可说是一个本地资深艺术工作者的肺腑之言。
         丽娟说:“现在有的艺术工作者,留学回来惯用外国人那一套,但为什么只用用外国人那一套,走不出来?因为没有自己的文化,就这么简单。若有自己的文化,即使在外国学了,你也会知道要选择什么。活用跟人家学的 ………………… 要是回来后,发现自己还在重复别人那一套,就该知道自己是空的,在文化上是空的。”
         通常当我们提起文化这个词,指的都是好的或能令我们由衷自豪的文化。只是文化这件事有时见仁见智,有时,也很难讲得清楚,有时,也要看和什么人讲。但就和做人一样,关键是有没有情意和追求。毕竟,成就好的事物不能没有情意和追求,这应是“硬道理”的一种。当然,我们不能说次文化不是文化,就如十恶不赦的人也还是人,问题是,你会真心为它们感到骄傲吗?除非物以类聚?
         至于“回归”,仿佛就和鲑鱼一生的“前因后果”相似,有去有回,因循不辍?只是,就不要说从前(5-60年前?),能让我们立足的(文化)起点如今又在哪里?(不能只靠飘浮不定,似真似谎的“南洋风格”,Fusion或“罗惹”式的文化吧?!)没有一个(感情,文化上)坚如磐石的出发点,又谈何回归?!最终会不会只是个“堂吉诃德”式的感情上的回归而已?
         这或许也是新加坡务实主义的一个有意无意的盲点?事实上,在人文艺术领域里,许多真正有能力实力面对外头大风大浪的“鲑鱼”,一般都不愿或不可能回归,因为这里缺乏“它们”生存发展的“水质”。(水至清而无鱼?!)
         其实,对这片土地有深厚感情,甘愿留守的“鲑鱼”如丽娟者不是没有,但为数已不多,并且正垂垂老去。
         可悲?无奈 ……………?在某些“硬道理”以及普遍文化教育价值的前提下,也只能“见仁见智”或“节哀顺变”了。
         无论如何,能想“回归”毕竟有情,谨祝丽娟作品演出成功!

4.7.2015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