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变?消失?
日前在联合早报(23/8/2015)上看到有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的洋系主任对本地中元节的观察以及陈述。有关报导的小标题为“中元节在本地只会演变不会消失”。
所谓的“演变”,是否也要看事物的不同?例如汽车或手表,无论如何演变,最终还是离不开其实用意义和基本形制,并且一般上是物尽其用之后便丢之弃之,其中没有多少感情的成分。而含有人类感情成分的事物例如友情爱情甚至亲情,一旦“演变”,往往就是一去不回头,不复当年甚至面目全非了?!
在本地,中元节作为华人传统里一个表达慎终追远情怀的节日,已演变为各种色彩缤纷嘉年华会式的活动。最初这类活动除了拜祭鬼神先人的仪式,就是酬神表演。
酬神表演最初基本都是一些地方戏班每年的定期作业,后来由于时代变迁,群众趣味改变,地方戏曲的演出渐渐有如惨淡经营,而结合了供会,喊标,宴席等等的歌台演出形式却渐渐蓬勃起来。到了今天,农历七月地方戏曲酬神演出已近乎绝迹。这样的“演变”使到酬神的演出形式以及性质都和从前截然不同。不禁寻思,是鬼神的欣赏口味也与时并进还是人们因为自我兴趣口味而逼鬼神们适应?再有就是:七月歌台演出主要对象或“观众”究竟是谁?
事物的演变或有其宿命的必然性,但若“演变”到精神内涵都几乎无迹可寻那是否是“消失”多过“演变”了?敬拜先人鬼神的初衷是否也“演变”为一种虚有其表的逢场作戏?
25.8.2015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