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时节看鬼书
子不语
近日偶得两巨册的中国大陆白话版{子不语},看得兴味央然。
{子不语}是中国清代才子袁枚的一本谈神论鬼,说狐道怪的“巨著”,和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并称为清代三大志怪小说。
袁枚是个幸运的人,也是个有智慧的人,他很早就看透了官场的虚伪虚幻,也参透了人生的真谛,因而选择了与世无争,优游自在的生活,令人羡慕。
{子不语}这个书名出自[论语,述而]里的“子不语怪力乱神”。“怪”是鬼怪的意思,“力”是指暴力,“乱”是指动乱,“神”就是神仙之意。
至圣先师孔夫子认为这些都是旁门左道,因此从来不屑提起。但袁枚却不这样想,还不厌其烦的把种种“道听途说”搜集起来,编纂成册,更不无反讽的名之为“子不语”。
清代出了“子不语”,“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这三部“离经叛道”永不过时的书,一方面是“人心不古”,另一方面,通过这些故事,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官场黑暗,人性丑恶的无可奈何以及渴望正义和解脱的心情。
有趣的是:在{子不语}里还提到一种叫着“聻”的事物,据说:人死为鬼,鬼死为聻(鬼也会死!)。人怕鬼,鬼却怕聻,一物治一物。至于聻,书上只是点到为止,并没有清楚交待,但看来,聻似乎是人类亡灵的最后一站了。至今没听说有人看见过聻,大约还未到(鬼)那个境界吧。
无论古今中外,或老或少,鬼故事对人们都有种特别的吸引力,鬼故事里的鬼怪一般也都和人一样,有七情六欲以及正邪忠奸之分,除了没有生,老,病以及会死多一次(变成聻?)之外,简直就是另一个“人间”。这对那些想以死避世的人来说,也许是件“扫兴”的事,甚至有点吓阻作用,生无可恋,连死都不一定能解脱,是不是有点令人泄气?
无论如何,在今日的世界,当我们无可奈何的度过了熙熙攘攘言不及义的一天,在月白风清的晚上,有机会翻翻“子不语”,“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除了为无聊的夜晚增添点情调趣味,还有点抚慰心灵的作用
-
或许你会发现:你的“问题”和“不幸”,前人(鬼)都已经历过,其中有些,痛苦程度比起你的(遭遇),还往往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掩卷之际,应该庆幸,你并不“孤独”!(不要转头看哦,嘿嘿
........
!)
9.10.2010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