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与受
写了{也谈记者与野兽}之后,觉得还有些话要补充。
在{记者与野兽}这篇文章里,白士德先生说:没有人能告诉读者该读些什么,如果他们喜欢的是花边新闻和丑闻,像{世界新闻报}这样的报纸将来还是会冒起,不过他们不能埋怨报纸的拥有者和记者,更不能把记者形容为“野兽”。因为正是他们有需求,像这样的报纸才会有市场(和有吸毒者就有贩毒者的情况相似!)。
白士德先生这样说似乎也不完全没有道理,只是以白先生的身份,难免多少有替报纸开脱的嫌疑。另外,这也是个Yes and No 的问题,又有如鸡和蛋的问题。就市场而言,无论孰先孰后,有需求就有供应。只是我们也不能忽略了一个主动和被动的问题,而报纸明显是主动的一方,报纸是“授”方,读者是“受”方。
诚然,读者有选择的自由,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但最终决定读者“应该”读什么的还是报纸。来到选择,和海峡时报相比,新加坡只剩下一份日渐缩水的华文大报,作为一个华文读者,其实新闻阅读选择也不多了。
有些报纸往往也抓住了人性里好奇和喜欢窥探的弱点而投其所好,渐渐令其欲罢不能,也许是两厢情愿,只是最后把责任全推给了报纸的衣食父母 - 读者,就似乎有欠公允。就有如把一条有毒的鱼,放在一只纔嘴的猫面前,最后猫儿中毒身亡,始作俑者就说这是猫自己的(需求)问题,说得过去吗?
再讲语言以及表达方式和品位,作为一份本地唯一的华文大报,报道时 用“及时报道”,“准确报道”和“精彩报道”等形容词才符合身份。“好料”,“爆料”等市井语言只是一众小报语不惊人誓不休的口吻和谋生招徕之道。
19.7.2011
读了此文,有些感概。非常赞成主人的这篇评论与某些担忧。文章点中当下大众平面媒体的品味、媒体新闻在现代社会生活的道德义务所扮演的角色问题,我想责任编辑自然有义务就如何引导读者道德意识走向,发表的文章或议事评论,“老板”总还因该预测评估文章可能带来的影响与“风险”。不难让我联想到,病人到医院看病,曾有医生开出了的药方,结果没病被治出病的费解例子,不仅老命伤财,甚至还留下了后遗症,使得受害者心理终生蒙下阴影。一直来,新加坡由于其特定的人文历史的独特与语言优势,而被世界华人广泛认为是个具有多元文化交的流重要纽带,而作为拥有世界大范围的华文报读者群的《联合早报》,无疑便成为读者大众传播各种资讯的主要平台,肩负着社会道德责任,如果说倡导民主自由,是文明社会的最重要的社会特征,那么,无能说言论自由,就不讲求文明社会的职业道德操守。留言发自爱尔兰。
回复删除博主不仅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也代表着我们许多人的同样见解,震撼!佩服!
回复删除久违了, 潘先生. 你又回来了, 真高兴!
回复删除白士的先生的说法很难令人苟同. 没有毒贩, 何来吸毒者.
在洋人把鸦片带进中国之前, 有人在中国吸鸦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