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29日星期四

体育?精神?




       随着我国主力运动选手约瑟斯库林 Joseph Schooling以及于梦雨在此次东京奥林比克运动会上的失利,我国的奥运奖牌梦也暂告一段落?

       还记得1960年代还在中小学读书的那个年代,人们普遍对体育的看法除了强身健体也提倡推崇体育精神,并不只是一心一味争取胜利而已,胜利的荣誉固然重要,但体育精神却是体育竞技的根本意义。

       什么叫做“体育精神”?根据网上有关奥运精神资料:

奥运精神是“更高、更快、更强”。支撑和造就“更高、更快、更强”的是什么?是“自尊、自强、自信”。这既是奥运精神的原动力,更是奥运精神的境界升华。奥运会不仅是世界性的体育竞技比赛,而且象征着世界的和平友谊团结,这就是奥运精神。”


奥运是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目的是让我们更加了解对方,并且是让队友们更加团结努力取得胜利的精神。

奥运会是集体育精神、民族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于一身的世界级运动盛会,宗旨为“FasterHigherStronger.”其比赛过程不仅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竞技体育运动水平,而且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综合实力和民族素质的具体体现。奥运精神旨在鼓励人们应该在自己生活的各个方面不断地超越自我、不断地更新,永远保持勃勃的朝气。”

       另外,网上资料也提及:“奥林匹克运动会起源于古希腊,因举办地点在奥林匹克而得名。 传说古代奥运会是由众神之王宙斯所创始的。 第1届古代奥运会于公元前776年举行,到公元394年共举行了293届。 ... 顾拜旦制订的第一部奥林匹克宪章强调了奥林匹克运动的业余性,规定在奥运会上只授予优胜者荣誉奖,不得以任何形式发给运动员金钱或其他物质奖励。

       看了以上资料,再看看当今世情时势,今天的“奥林比克”除了“更高、更快、更强”还在,其他已所剩无几?如今“雪上加霜”的却还加入了更多的政治斗争因素以及金钱功利考量,有些时候甚至为了得到奖牌不择手段没有原则的种种欺骗手法以图达到目的!如今这个以运动员的身体健康挑战人类体能极限作为赌注的“体育活动”还能配得上原有的崇高精神或还能被称为是“奥林比克”吗?!还是已经变成是个世界级的大骗局?!

30.7.2021

网上照片:约瑟斯库林和于梦雨。

欲了解更多有关作者资料请点击链接:phoonyewtien.webador.com


2021年7月28日星期三

近十年前的心情,如今重温依然感慨 ........

过江龙!?



       昨天(27.2.2012在联合早报“新汇点”版上看到一篇大标题为“新移民建筑桥梁助本地企业展翅海外”的报道。

       其中本地一家流行音乐学校也获得有关方面“投资管理注资,发展在中国的业务”云云。这原本只是一种商业活动行为而已,但有关流行音乐学校负责人受访时夸夸其谈,却令人侧目,语焉不详之余,也令人费解。首先:其中一位负责人说:“发展中国业务,寻找新的音乐出口”。起初不明白什么叫做“新的音乐出口”? 咋看还以为是为创新的音乐寻找出路之意 。后来仔细一看,才了解这只不过是因为本地市场小兼不景,要在外寻找更大的商机生路,不外是一种生意经而已。

       一般来说,就和人类人种一样,音乐或许没有贵贱之分(但仔细和严格来讲,在品质上还是有高下之分), 但真正(或真诚)的音乐艺术和一心想谋利商业诉求还是有分别的。是的,当今市道,僧多粥少谋生不易。只是试想:一个专业音乐工作者,一旦来到节骨眼上,如果只是“向钱看”,非钱不可,他 / 她的艺格是会被质疑的。其实讲钱也无可厚非(现在仿佛上上下下连为国家效劳和服务都离不开钱!),直接说就是,不必以音乐为幌子,如此德性,又如何“用音乐来教育下一代”?!(注)

       另外,该有关流行音乐学校负责人又说:“………… 我们是过江龙,对环境还不够熟悉 ……….. 。” 咦!“过江龙”是可以自封的吗?是不是猛龙又是由谁说了算?有关负责人到底对中国有多少了解?(果然真的“对环境还不够熟悉”?)知道中国有多大,人才有多少吗?想要到神州大地去闯荡或打天下,至少要有相应和起码的谦虚心态以及文化水平罢?

       新闻报道,往往也直接反映有关报纸的文化取向和文化水平,前些时候有台湾人直指新加坡人苯,也许针对的不完全是聪明不聪明的问题,文化底蕴和做人的智慧以及态度才是关键,不然,恐怕前途有限?!

注:同一有关流行音乐学校负责人在好几年前的同一报纸访谈中,曾大言不惭的说:要 “用音乐来教育下一代”,“提升音乐水平及文化”!(见拙博客旧文“以靡靡之音教育下一代!”那时也许市道,市场情况不同,现在有关人等是否还会这样想,这样讲吗?)当时就曾感叹:作为本地唯一华文大报的联合早报,为何竟动用如此巨大的版面来报导宣扬。是早报肤浅,还是对这些“老师”的一种欣赏和认同?!

28.2.2012/28.7.2021

照片:去年今日疫情中,十载人事几番新?

欲了解更多有关作者资料请点击链接:phoonyewtien.webador.com




2021年7月27日星期二

时光荏苒,不知不觉就成了“立国一代”,也算是经历过新加坡1950年代发展中国家的“贫困”以至1970年代的“经济起飞”和今天的“进步繁荣” …........ 无奈近20年来从年轻人渐渐买不起组屋,薪水赶不上物价日日高涨,到日前小贩中心食阁强制性的罚款等等等等 ........... 不由令人怀念早年此地人心淳朴,居者轻易有其屋,一个月几百块钱也能养家活口以及小贩双手把食物捧上并善后的美好时光,那是对未来充满憧憬希望的年代,如今 …......... ?!



旧文:

前途?!


       题目看来或许有点沉重,但这也是最近一些日子以来的心情。

       虽然,由于近日“南海争执”以及“一带一路”等等事件,新加坡未来的经济前景很令人关注?但近年来个人或一些熟人所遇到的种种有关年轻人以至家长心态行为问题更令人担忧!毕竟“南海”比起“现实”相对比较遥远?!

       从今天的许多现状来看,年轻人以至家长负面行为例子,比起半个世纪前或从建国以来,都给人一种江河日下的感觉,种种有关例子太多太多了,仿佛已经变成毫无新闻价值的老生常谈?!但想起就未免伤心,也不必一一举例说明了!只是对国家前途长远而言,这些可能比经济前景不明更令人忧心甚至“致命”?!

       别的不说,就从一般待人接物讲起,华人优秀传统里的“尊师重道”在大部分土身土长的年轻人身上已经看不到了,个人能看到的大部分却体现在许多中国移民身上!或许会有人说他们“假”,但毕竟最低限度,他们一般都起码做到了对一个长辈或前辈的礼貌和尊重,也间接反映了一种优秀文化价值?就说以一般人的反应而言,如果都是有求而来,一“新”一“中”,你会考虑帮忙谁?求人或求职给人的第一印象都不好,还有希望吗?!这是否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李敖说新加坡人“苯”是对的?!

       也不必讲的太玄妙深奥,其实,有许多事就是个习惯问题而已,多做常做自然就会成为一种习惯和本能形成风气,更不必刻意去搞什么“创意”,“尊师重道”也一样!(“创意”是新加坡近年来最时髦的词语之一,有关方面一旦思维干枯,祭出这个口号,往往就旗开得胜无往不利,官僚们也最听得进去?而媒体更乐于报导这些早已不是新闻的“新闻”!?)

       问题是:“尊师重道”这种事应该由哪方面诚心诚意的(这点至为关键)去鼓吹推动?从一个“务实”的角度来看,不懂“尊师重道”是否可能逐渐导致年轻人“无法无天”“是非不分”“自高自大”以至最终“自私自利”“唯利是图”“忘恩负义”?而“自私自利”“唯利是图”“忘恩负义”又是些怎样的概念?可能发展至损人利己甚至卖国求荣?!基本来说就是一种“忘本”,也就是忘记了人性中优美的根本!

       常听人说:人在做,天在看!也有些情况是:官在做,人民在看?!有时看了不但有样学样,还青出于蓝!于是:怎样的国家就会有怎样的人民!反过来也一样?!就有如“鸡”和“蛋”的先后问题?!

       看看今天种种让人“欲说还休”正义缺席丧气的现状,是否证明了李敖说新加坡人“苯”是有智慧以及善意的?!

1.6.2017/27.7.2021

网上图片:1960年代的福南街 Hock Nam Street

欲了解更多有关作者资料请点击链接:phoonyewtien.webador.com


鲭鱼饼







       今日午餐驻宅大厨来了道新鲜玩意 - 鲭鱼饼 mackerel fish cake,和一般华人的鱼饼不同,里头的材料基本以鲭鱼肉以及马铃薯为主,热腾腾上桌,配上沙拉佐以白酒 ...... 啊啊!那个滋味 ...... 不说了 ......

23.7.2021

欲了解更多有关作者资料请点击链接:phoonyewtien.webador.com

2021年7月26日星期一

人协华乐团在吉隆坡




       偶尔翻出这张照片,又引起无穷回忆 .......... 那是1976年人民协会华乐团在香港艺术节演出之后续程到吉隆坡演出的一张合照。拍照地点仿佛是演出地点的吉隆坡中华大会堂?

       照片最前面中间的两位右边是吴大江,左边是当年的人民协会理事长李卫国,两侧的是音乐会主办方的负责人,后面的熟人(从最后排起)或还记得名字的有唐锦成,朱文昌,杨秀茂,傅金洪,张光亮,易有伍,曾瑞明,许金花,杨培贤,已故新加坡著名音乐家李豪之女竖琴家郑文燕,陈惟胜,杨秀观,李诸福,李克华,周经豪,欧钟庆,吴膺琳,钱凤鸣,杨秀伟,周碧霞,欧阳良荣,吴奕明,曾国和,李志群,许丽芳,李粉德,潘耀田,谭泽江,林亚玉,蓝营轩,陈金练。

       有趣的是,居然也有不识趣的闲人来“凑热闹”

27.7.2021

欲了解更多有关作者资料请点击链接:phoonyewtien.webador.com



2021年7月25日星期日

配角,笨 ………..




        偶然翻到一篇《亚洲周刊》(18/3/2012)的音乐评论 - “香港大会堂诞辰沦为配角”。文章作者为资深香港文化人周光蓁博士。

        毋宁说这是一篇“音乐评论”,它更像一篇抒发心中忿忿不平的感情文字。周光蓁博士的“不平”虽显然有感而发,但其中也有“乡土情结”的成分,文章因此也显得更为真情流露。

        周光蓁博士文章主要针对的一点是:为何在庆祝香港大会堂诞辰50年的高潮项目- 纪念音乐会上,请来的嘉宾演奏家,却和香港大会堂的文化历史几乎没有任何关联?大概周博士认为,有关方面对此事的安排处理上多少有点“离题”。再加上有关的两位表演嘉宾,除了大提琴演奏家马友友尚称职以外,另外一位指挥家水蓝的当晚表现令他感到非常失望(注 1)。周博士也质疑有关当局:“为什么香港大会堂节庆会请来狮城(新加坡)指挥?(水蓝有表示他是新加坡人或代表新加坡?!)倒过来说,如果新加坡某音乐厅庆祝落成半世纪,可会请香港指挥领导当地旗舰乐团作官方演出吗?”更令周光蓁博士不能接受的是(周博士原话):“是次聘请水蓝赴港,据闻是由马友友的艺人公司建议。这是典型的客人请客,主人结帐的案例,而且所费不菲(注 2)。但最大的问题是他与港乐(香港管弦乐团)的合作相当一般,除了开场的布拉姆斯《大学庆典序曲》有点热闹外,其余都乏善足陈。”

        就这件事,周光蓁博士也为历来香港音乐家们感到不值:“………… 难道五十年来,香港也培育不到能登大雅之堂的作曲家,指挥家或独奏家?纪念音乐会如斯安排,未免太过妄自菲薄………….. 。”

        从以上语气,可以明显看出周光蓁博士的激愤。平心而论,面对这样的事,他的心情,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令人理解。其实这种情况情景(官僚?),香港何尝是“孤独”的。但最低限度,还有人关心以及“愤起”表态。相对来说,遇到同类情况,新加坡人一般都表现得比较“内向”和“温柔敦厚”(也许更多是一脸蠢相的憨厚)。也许,新加坡人被人形容为“笨”和“种不好”(注3),而中国人没有,台湾人没有,香港人没有,是有些原因(或道理?)的!


1:以下是周光蓁博士对水蓝指挥的一些形容:………. 由于指挥手法不清晰,众乐师拉得战战兢兢,看的不是指挥棒,而是独奏(者)的弓,部分弦乐手越拉越轻和慢 ,长笛和双簧管俱由外籍副手上阵,吹的音又粗又响,这是港乐(香港管弦乐团)近年最糟糕的演出。

2:这类事不止会发生在香港而已,似乎到处都有可能发生,新加坡也有。

3:本地有华文媒体(姑隐其名)还为虎作伥(令人不禁怀疑:是否有关主要负责人,为了私交关系而罔顾国人的感受?!或者就是“笨”?!),不惜为曾经恶意批评新加坡,侮辱国人的外国人著作大事宣传(书内容也根本不关新加坡的事),甚至主办讲座,广为招徕!看来这除了“笨”和“种不好”,还完全没有自尊以及廉耻观念!

13.4.2012

网上照片:香港管弦乐团。

欲了解更多有关作者资料请点击链接:phoonyewtien.webador.com

2021年7月23日星期五

评审心情







       30年来除了受邀担任过不少专业乐团招考或内部考核的评审工作,也曾担任国家艺术理事会以及教育部青年节各类音乐比赛的评委,基于某些价值原则问题,2011年之后便谢绝一切有比赛名堂的评委邀请。

       在当年许多比赛考核当中,青年节中小学华乐队比赛的“悲壮惨烈”让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虽然有关当局一再强调这只是“中央评选”,没有各类级别“奖牌”数目的限制,但实际上每年几乎都是一场“血淋淋”的金牌争夺战!这样形容不知内情的人也许觉得有点夸张,但如果你经历过,或知道这些学校华乐队在赛前的一整年尤其到了最后几个月教练学生老师家长是如何团结一心早起晚归艰苦备战的话,你就会明白这个金牌是如何得来不易,得不到金牌又会是如何悲伤失落?!因为这个金牌不止能带来学校以及个人荣誉,对有关学校也有某些实质上的利益。

       来到乐团招募团员的考核,无论是投考香港中乐团或新加坡华乐团,前来投考的人一般以中港台的乐手为主,新加坡人一般比较少(也许他们想到竞争的激烈都心生退意?),考核分为几个阶段进行,先经过录音筛选才正式面试,面试内容基本为自选独奏曲,指定乐队合奏片段选以及最后的视奏,为了公平起见,之前的考试都是拉幕的,只有杀进“决赛”的顶尖高手才能有幸能一睹几位评委的庐山真面目(或“狰狞”的脸孔?!)。

       这些年也见识了不少身怀绝技的年轻人,他们彼此之间的技术能力往往也相差不远,但无可奈何的,由于通常名额有限,其中绝大部分都会落选,也只能怪状态不佳或时运不济?!对这种情况我也不免会有点“于心不忍”过意不去,毕竟他们都是十年寒窗科班出身学有所长满怀希望不远千里而来的优秀人才(也是人家父母的宝贝孩子),虽然个人对他们的才情勇气心怀敬意,但现实是残酷的,也只能祝他们未来好运 …...... 因此也深感作为一个评委,无论对象是青年节或专业乐团评估,所作所为都必须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但另外来说,如果居然有新加坡人能在艰险无比的专业乐团考核之中杀出重围脱颖而出,并且成绩积分和海外高手不分上下,从感情上我是会投本地人一票的,除了难能可贵,毕竟,他是在以“少数民族”的身份在和全世界竞争?

       最后或许有点离题?对于有关乐团首席或声部首席的考核(并不是每个乐团都认为有如此必要?),除了是入团上位时的必须,个人以为,除非该乐团首席或声部首席业务或领导能力真的出现大问题,不然就不必让他们和普通团员一样必须经过定期或常年的检验式考核了,这也是对领导级资深音乐家的一种尊重,毕竟当初他们都是经过音乐总监(?)精挑细选认定的,并且在平时的排练中大家都能以“雪亮的眼睛”检验他们?他们在演奏技术上也许不一定比得上刚刚从音乐学院出来不久的年轻团员,但他们在音乐上的深厚修养以及丰富的各种演奏经验肯定可供年轻人学习和借鉴。

照片:青年节评委合影。

23.7.2021

欲了解更多有关作者资料请点击链接:phoonyewtien.webador.com


2021年7月22日星期四

鲜蚬巴叶意粉




       今日午餐驻宅大厨来了道鲜蚬巴叶意粉
clam spaghetti with fresh parsley leaves,看起来基本和以往的蚬肉意粉差别不大,但这回加上新鲜巴叶 fresh parsley leaves,感觉整个口感味觉都另有一番风味,蚬肉也仿佛更为鲜美 ..........

23.7.2021

欲了解更多有关作者资料请点击链接:phoonyewtien.webador.com





2021年7月21日星期三

乐团评审




       近20年来受邀担任过不少专业乐团招考或内部考核的评审工作,有些切身感想与感触。

       个别情况或许另当别论?一个新乐团的建立按理一般是从组织一个管理层(董事会)之后再遴选(不是考核)音乐总监开始,再之后便是招募乐团首席声部首席以至普通团员等等,评审准则主要注重演奏业务能力,专业经验资历,文凭大小通常不是最重要的考量,毕竟这些音乐家不是请来教学的。


       由下而上,普通团员的考核遴选比较直接,乐感音色演奏技术和视谱能力都是基本的考量,对声部首席除了以上基本要求还要有一定的相关年资经验以及领导能力,乐团首席则在这些要求基础上更上一层楼。虽然,年龄乐龄一般都比较大的乐团首席以及声部首席在演奏技术上不一定就能凌驾于相对较为年轻的普通团员,但他们往往胜在对音乐有更为深邃的感知以及较丰富的各类演奏经验,作为一个乐团声部领导在示范性影响作用方面是非常重要的。

       至于乐团作为关键重要的灵魂人物 - 音乐总监的遴选方式和乐团成员就大不相同,通常都不会通过“考试”,而是通过对其各方面业绩的了解来决定,因为这些人若不是此中翘楚便是身经百战的将才,无论高下,“考试成绩”都在以往的战绩里显现无遗,如何决定聘用与否?有关决策方面的智慧和眼光至为关键,因为这直接关系到一个乐团的前途和发展。

       问题是,作为乐团至高护航决策者的董事会,我们当然不能期望他们都是行家(但至少应该有些具有专业高度的行家在里头?而不多是那些似懂非懂还自以为是的半桶水在作乱?),尤其是董事主席,但起码他应该有知人之明的智慧以及虚心听取行家意见的胸怀(这莫非也是一种认真以及专业的态度?),不然,也谈不上称职和负责?还要强调一点,当音乐总监选定了,就要信任他并赋予他应有的权力,从很多(在音乐上)成功或失败的例子来看,一个处处受到牵制的“跛脚”音乐总监,就有如一个没有实权的国家领导人一样,其治理下的国家很难有所发展?!如果花费了许多功夫人力财力而结果不止两头不到岸,还不进则退,最终应该怪谁呢?!


       或许以上所述都只是一种理想愿景,就和多年前某国家领导人所期许的“瑞士愿景”一样?!但一想起因为领导以及方向改变以致在精神气质上渐渐远去的柏林爱乐和改名换姓的列宁格勒爱乐乐团,还是不禁唏嘘 ............

22.7.2021

老照片:担任香港中乐团招考乐员评委,左起,香港中乐团行政总监钱敏华,乐团首席黄安源,二胡大师汤良德,香港中乐团音乐总监阎惠昌,著名作曲家顾冠仁以及笔者。

欲了解更多有关作者资料请点击链接:phoonyewtien.webador.com





观摩?考核?



       近日听说新加坡华乐团将有个“观摩活动”,并且从各级首席到普通团员都须参加。

       个人与新加坡华乐团可说渊源颇深,1974年开始就是新加坡华乐团前身的人民协会华乐团创团团员,经历了吴大江以及林泽源两任指挥任期,有一段时间在乐团指挥从缺的情况下也兼任指挥工作。1980年短暂离开后,1984年从澳洲留学归来又继续在乐团担任副指挥以及作曲等职务,在8年服务约满离开人民协会之后,1997年人民协会华乐团和新加坡华乐团交接过渡期间也应当时人协理事长李宗严先生之邀协助乐团考核事务。2000年之后,也先后多次担任新加坡华乐团以及香港中乐团招考乐员和声部首席考试委员,其间也协助新加坡华乐团团员的定期考核工作。

       有别于正式考核,所谓观摩,以往在本地一般都只是业余团体的活动之一,主要旨在促进团员与团员之间的交流并激发学习动力,观摩时也没有高层人士在场监督或录影存档,由于纯粹是自愿性质的生活情趣活动,不会有什么心理上的压力。

       除了正式考核,似乎从没有听说过专业乐团有此类观摩活动,对于专业乐团音乐家而言,一字排开的现场录影观摩方式,表面看来仿佛光明正大公平无私,另一方面却无异就是一种团员与团员之间公开化货比货式的表现对比?如此,对参与者而言或许还比闭门考核更增压力,除了多了有形无形之间的竞争意味,也少了点“个人隐私”(还存档?!)或对音乐家的尊重?

       如果有关观摩活动带有“考核”意味?作为一个专业乐团就应该由音乐总监来主导这件高度专业的事,更无需一些当权的外行来指指点点,这莫非也是对作为乐团音乐家领导的音乐总监的一种尊重?尊重乐团音乐总监就等于是尊重乐团的“一家之主”,如果连一家之主都不被人尊重,等而下之其下面的“子女们”还能有多少自尊?不明白,好不容易请来一位音乐总监,除非不能胜任工作或有重大过失,要不然为何要剥夺他应有和必须有的工作执行权力?

        新加坡华乐团是新加坡的骄傲之一,除了名声成就得来不易以及音乐家们多年来的努力,里头也有新加坡纳税人的钱在铺垫!鉴于和新加坡华乐团的渊源和关心,期望乐团能继续茁壮成长,也希望在未来的乐团董事局里除了能“找钱”能做事(这也是其价值以及功能所在?)的董事以外,隔行如隔山,毕竟是外行,董事也不应插手任何有关音乐艺术专业方面的事,不然就成了“外行管内行”越帮越忙?这点或许前任董事会主席李国基先生虚怀若谷不耻下问的精神风范值得参照借鉴?

        另外,很关键重要的,董事会里也理应有一定比例的华乐行家在内共襄共谋?只是实际上已经有很长很长的一段时间董事里会连一个华乐行家也没有?!就有如军事参谋部里没有一个军事专家?!这是在开玩笑?归根结底,若能找钱做事的董事和能提供专业看法的行家董事两者之间能“和平共处”互相尊重各司其职各展其长,才有可能形成一个健康有方向有效率的管理层?

21.7.2021

老照片:人协时代。

欲了解更多有关作者资料请点击链接:phoonyewtien.webador.com


2021年7月20日星期二

江南春色新,水乡绿如蓝。

弹词三六起,千珠落玉盘。

https://www.facebook.com/singapore.chinese.orchestra/videos/344156777266450

2021年7月19日星期一

也谈“死记硬背”


       日前(19.7.2011)在联合早报言论版上看到了本地教育工作者张春玉老师的文章{也谈“死记硬背”},也想谈谈。

       张春玉老师的这篇文章缘起自一位中四生写给教育部长的信。信中提及并希望部长能改变我国教育里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该学生认为:这种死记硬背的教学法抹杀了学生的创意和问问题的本能,也认为:死记硬背“最易获得好成绩”(!)。

       “死记硬背”从字面上首先给人的感觉是“死”和“硬”,没有灵活性和商量余地似的,但另一方面,它也有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内涵。不管你愿意不愿意,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在能融会贯通之前,有些基础性的东西还是非死记硬背不可。俗语说:“熟能生巧”或“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来也会偷”就有这样的意思(“熟”离不开“背”),这也许是比较“温和”的“死记硬背”,但本质上还是“死记硬背”。事实上,古今中外,各门各科,不论医学,数学,法律,语文,音乐都离不开有个需要“死记硬背”的阶段和时候,作为一个上庭律师,一个演奏家,一个医生,在工作现场“死记硬背”的能力不仅是成败关键而已,甚至可能是生死攸关的事!这些能力很多都是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和累积的。

       学习过程中艰苦是难免的,也几乎没有什么真正的捷径,一般也只有“苦尽”才有“甘来”。需要“死记硬背”的阶段,也许对许多人来说都是个艰苦的阶段。并且,努力之余也还要看个人的耐心和资质,不是每个人都能做的一样好。“死记硬背”能力强当然也不一定保证成绩或将来的成就成功,最终还要看努力的方向,这也关乎良师的引导启发,这或许就是张春玉老师所说的:我们需要检讨的不是死记硬背,而是死记硬背的内容是什么(这便需要点智慧)。

       并非守旧或食古不化,虽然时代不同,但许多前人留下来的智慧是不会过时的,所谓创新也不是凭空而来的(目前许多所谓创新,也只是旧瓶装新酒和妙舌生花),所谓的承前启后就是这个意思。学生有想法,勇于发表意见是件好事,也值得鼓励,但动辄推翻,否定一些早已证实有效的学习基本原则,总要有个基础,不能单凭个人不一定成熟的观感喜恶。

       记得好几年前,本地有个年轻人(还是个博士生)就曾在联合早报上全盘否定了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医术的存在价值(不知有否涉及联合早报对来稿的“专业”判断?还是“别有用心”,唯恐天下不乱!?),居然也引起了一阵争议,年轻人也许“勇气可嘉”,但毕竟阅历有限,亦非医道中人,只因有个发表言论的地盘,便大言不惭?在中医业界一片“骂声”之下,这样的“新闻”闹剧最终也只落得个不了了之。

       无论如何“死记硬背”只是一种(已证实有效的)学习方式,但就有如同一件工具,还须看用者如何去驾驭和运用,别人用了有效,而你用了却没效,也许并非工具不好,而是你不懂得用,或方法,态度,方向不对。

       最终,在前人千百年累积下来的智慧面前,谦虚一点总比夜郎自大好。

20.7.2011

欲了解更多有关作者资料请点击链接:phoonyewtien.webador.com





2021年7月18日星期日

少教多学

       不知道什么时候出现了这么一个教育口号 - “少教多学”。

       咋看之下“少教多学”有点哗众取宠,标新立异的感觉,但想深一层却也不无道理。

       个人对少教多学”的理解是:人生苦短,人(能)力有限,一个人若能在有限的生命当中在某一个(只要有一个也很不错了)领域有所成就,无论大小都是值得他人赞赏个人欣慰的一件事。诚然,我们应该有开放和求知的精神,但来到实质与高度,很少人能是真正“博学多才”的。因此:在有限的时间里,与其最终两头不到岸,明确的选择和方向是很重要的。如果能集中精力,先把主要和必须的科目学得仔细透彻,比涉猎繁多却又无法真正吸收消化要好得多,也更实际或务实?

       如今学校里的许多科目教学都非我专长,不便置评。只是来到音乐这一环,根据个人所知,目前中学两年的音乐选修课(O Level Music)以及中学四年的音乐选修课(Music Elective Programme for O level)和高中(初院)两年的音乐选修课(Music Elective Programme for JC and Pre U)基本要兼顾三个主要范围:(一)西洋古典音乐 - 从巴洛克时期(Baroque period )直至现代音乐(Contemporary Music)(二)民俗音乐(Ethnic Music)主要是东南亚一带的民间音乐(三)器乐演奏(Practical)其中包括中西乐器、独奏、重奏以及主修和副修乐器。

       除了器乐演奏一项比较贴近舞台,其他两项都涉及了乐理,历史,论文写作(包括访问作曲家)以至作曲技巧。加上演出活动和规定观看演出,整个学习范围已有点接近专科音乐学院的课程了。但这些全部加起来也只不过是一个科目而已!作为相当于学校一个科目的学分比重,学生所需付出的精力精神和其他学校科目似乎不成比例。而这么繁重的课业,中学的音乐选修课每个星期基本只上课一次(3小时),高中和初院的音乐选修课上课时间长些,上课时间也分散了- 不集中在一天之内,但全部加起来也只有大约5小时,这是不是有点匪夷所思?在如此安排下,学生真能有效的吸收所有有关知识吗?又真能学得好吗?这是否和所谓的“少教多学”背道而驰呢?更不要说学生还要应付其他学科!看来新加坡教育里最特出的不是教育系统和水平先进,而是学生们非凡的学习能力。当然,也非人人能如此,幸好,不行的或(之前)无心向学的还可以去设施一流内外观皆美轮美奂的ITE

       回到音乐,具体上我也不清楚当前紧凑密集的学校音乐选修课程对学生能有多大的助益,只是通过所接触过的一些有关学生,发现他/她们其中绝大部分对西洋古典作曲家以及他们的经典作品都生疏得很(也许比许多业余古典音乐爱好者还差得多!),我认为这是很不健康的一件事。就犹如一个年轻的写作者不熟悉莎士比亚、海明威、小仲马、海涅或曹雪芹、鲁迅、巴金、余光中一般。

       学习艺术,贴近艺术,在老师的引导之后,最能开启一个人的心灵心窍,最直接和最关键的便是尽量多向经典学习。我国已故戏剧家郭宝崑先生便曾说过:如果我们不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又怎能看得远?吊诡的是:我国许多文化教育现象都是舍巨人而取矮人的!(据说是为了“务实”和“市场需要”?)长此以往,我们的文化水平最终或许也只能如歇后语:武大郎飞腿 - 出手不高。

       虽然近来频频鼓吹“少教多学”,但一路来的种种接触和经验,我感觉比较真实的却是倒转过来的“教多学少”,并且还有点好高骛远和自以为是(官僚?!),没有自己的主见自信,只是一味相信“名牌”系统走向囫囵吞枣而乖离了艺术学习的精神。

       从许多实践例子看来,最能体现贯彻“少教多学”的精神,凡事还是先要把最重要的基础打好,先站稳脚步,再去“染指”其他的旁支事物才不致迷失方向而最终变得高不成低不就?

20.7.2011/19.7.2021




2021年7月17日星期六

重温旧文,心有戚戚焉 .........

何谓务实?




       今天在联合早报上看到标题为《如何提高生产力是急需解决难题》关于“星展银行洞悉亚洲会议”(什么名堂?)的新闻报导。对其中退休常任秘书严崇涛的一些讲话印象深刻,兹摘录如下:

公司的首席执行官(CEO)应该成为首席生产力官(Chief Production Officer)。他们要走出舒适的办公室,到工厂和前线去,亲自向员工展示如何把工作做得更快更好,而不是高高在上地发号施令。如果这个心态不改变,生产力就会一直为零。”

“……….. 现在的公务员培训制度需要调整。例如当一名公共服务奖学金得主学成归来时,应该先派他到建屋发展局,经发局这些经常和基层接触的部门,了解老百姓的心声和他们所面对的问题。如果一名公务员不了解基层问题,他就只知道怎么当管理者,而新加坡已经有太多管理者了。”

       以上话语,也许有见仁见智的余地,但也不由令人想起最近地铁大瘫痪的事件 - 有关负责人事后除了道歉,就是举出一大堆有关地铁故障原因的专业名词等等等等……… 其实一般民众主除了不会明白“其中奥妙”,多数也不会有任何兴趣了解这些,他们最关心的只是如何能顺利到达目的地和回家而已。有关负责人对此如果不理解那就不算了解基层,如果理解,那是否是企图顾左右而言其他?

       诚然,有关部门自有其不足为人道之处,但新加坡政府在聘用公务员时除了一贯秉持“唯才是用”(Meritocracy),在回报那些“任人唯贤”的公务员时也是“唯财是用”(纳税人的钱?),并且绝不手软。

        因为政府在这方面的策略和“市场”挂钩,也仿佛渐渐已形成一种新加坡价值观之一。只是这么一来,人们也难免“自然而然”的有一分钱一分货的现实心态,就犹如:当人们在市场上受到误导买到不良货品时,可以向消费者协会投诉甚至报警,芸芸地铁乘客有可能如此这般吗?

       因此,如果有关方面一旦出事,就搬出许多人们既听不懂,也没兴趣的专业名堂(就像中国“国学大师”于丹引经据典再将其转化为辞藻华丽无懈可击的废话一般?),那除了突显了严崇涛的忧虑,也可能渐渐会失去民心?!

11.7.2015

照片:新机场的水柱。

欲了解更多有关作者资料请点击链接:phoonyewtien.webador.com


2021年7月16日星期五

本末倒置?!



       昨晚在网上看了一个有关中国“前国学大师”于丹的生涯起落视频,回想那些年于丹当红时,海内外包括此地的主流媒体对其的五体投地推崇备至,如今看来仿佛都是假新闻了?这些有关记者编辑究竟是愚蠢还是只懂得跟风以及人云亦云锦上添花?(还有虚情假意的龙应台?)

       或许也不能全怪这些记者编辑无知(被骗?),于丹其实也有她丰厚的文化底蕴以及过人口才(能引经据典再将其转化为辞藻华丽无懈可击的废话?)。无可奈何的,像于丹这类“人才”不止在学术界有,政界商界社团甚至艺术团体里都比比皆是?! 问题是,人们甚至官方往往愿意选择相信口舌,名堂,文凭而忽视了行动以及实质能力与作为?!记得本地有个过气政客曾被上头誉为是个不可多得的“思想者”thinker,其人确实能言善道,但结果又如何?印象深刻的倒是几年前大选期间一位在野党领导人所说的:(大意)关键不是你所讲的,而是你所做的 ......... 只是现实里别有居心的聪明人或无可救药的蠢人何其多,于是,很多恨事蠢事周而复始继续没完没了的本末倒置!

       最终,决定一个人有用没用,重点不是你怎么说或怎么想,更不是文凭(就不要说还有假文凭,文凭大小很多时候并不代表才能高低),最重要的还是你怎么做以及是否有道德勇气毅力的去做应做的事?!虽然未免天真,但无论如何,人民最关心的还是国泰民安衣食无忧,其他花言巧语“山盟海誓”都是假的 ..........

17.7.2021


欲了解更多有关作者资料请点击链接:phoonyewtien.webador.com












2021年7月15日星期四

音乐的尊严



       人有尊严,音乐也有尊严?

       文章命题似乎不甚合逻辑,但无可否认的,音乐之中往往蕴含人性思想感情等等因素。就说品位和品味,往往,一种乐品也代表了一种人品。因为有了“人气”,音乐仿佛也显得有自己的“尊严”甚至骄傲。又如“物以类集”,人品好的人,其乐品一般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谈到“物以类集”,有时把一张用料上等设计优雅的桌子和几张普普通通的椅子搭配在一起,都仿佛会“听到”桌子的忿忿不平的无声抗议?!人更不必说了。

       按照“人人平等”“人无贵贱”的普罗观念,似乎每个人本应没有贵贱之分。但实际上,无论先天后天,人与人之间还是有高下优劣之分的。就从能力素质而言,每个人的品性才具都没有雷同,因此所受到别人发自内心的尊敬尊重的程度也不相同。只是由于人的文化背景品位高下不同,有时尊敬一个人和喜欢或亲近一个人便是两回事。因此也就有“敬而远之”的情况。这种种来到音乐也一样,无论流行或古典。

       在西方尤其是英美,交响乐团演奏流行音乐早已有之,其中除了民族文化属性,也和西方音乐发展以及文化历史背景因素有关。

       演奏古典或严肃音乐的乐团也涉足流行音乐的现象后来在亚洲地区也逐渐常见。另外,也许和潮流有关,近年来在本地除了交响乐团的筹款音乐会一般也会演奏流行音乐以外。一些专业或业余的华乐团体也经常在音乐会当中穿插西方流行曲或中,港,台,日,韩的流行曲或甚至为流行歌手作全场伴奏!

       这种“行为”和50 - 70年代华乐圈的风气大相径庭?毕竟那是个还将流行歌曲视为靡靡之音或洪水猛兽的年代!那时,在音乐会上演奏流行音乐,就算路数(格调)相近,都不免会被视为“大逆不道”!

       无论是偏见或者守旧,这就是当年一般所认同的“音乐尊严”-华乐队就应该正正经经的演奏华乐。无论见仁见智,这里头还是不无“真理”- 华乐器和华乐队先天性(自然而然)的比较适合演奏华乐。毕竟,那时的华乐基本还是为华乐队量身定制的,有许多虽不免流于简陋,但基本还是顺应华乐器的个性及性能。

       今天,大约不会再有人认为华乐队演奏各国流行曲是件“罪大恶极”的事。问题是放着好好的华乐不奏,而曲意逢迎的去演奏流行曲,其中动机心态却常教人唏嘘!诚然:如果这是发自内心的喜欢而认真去做,那也无可厚非或理应尊重。但如果只是一心想利用流行曲的人气去招徕或委屈求存,除了谈不上诚意,也是一种自卑以及缺乏自尊的行为!

       记得多年前又一次出席了新加坡交响乐团的筹款晚宴,在酒店舞台上娱乐来宾的除了交响乐团团员,还有几位特邀的流行歌手和乐手,看来,其实他们才是当晚吸引一众财大气粗的“善长仁翁”的原动力!?

       也合该有事?演奏之间其中有位流行歌手落力呼吁捐款之余,或许有感而发(已经忍了很久?),半开玩笑半认真的对乐团说:(大意)“嘿嘿,往日你们高高在上的好像不怎么看得起我们。今天终归还是需要我们的帮忙,但愿往后能对我们友善客气点……………”说这些话或许有其“前因后果”,但当时在众目睽睽之下的乐团大概也有点尴尬吧(他们又愿意如此吗?)?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许该流行歌手也不无自卑之感,总之感觉有点两败俱伤就是。

       其中不无讽刺的:一个你一向看不起的人有一天居然“施舍”与你,还说“风凉”话?!更有甚者:“下里巴人”居然有恩于或甚至姿态高于“阳春白雪”!这世上荒谬古怪的事还真不少!

       也许,人在屋檐下有求于人,就不必太在意尊严了?!只是作为一个有骨气的艺术工作者,你会怎么想?

16.5.2015/16.7.2021

剪报照片:1985年新加坡交响乐团首演我的作品《凭吊》时和当时的乐团音乐总监朱晖先生在排练时的情景。

欲了解更多有关作者资料请点击链接:phoonyewtien.webador.com



2021年7月14日星期三

摘苹果的时候




       近日在为一个申请中的项目准备曲目,翻出了1970年代的一首改编曲曲谱《摘苹果的时候》手抄谱,当年的一些情景不由浮现在脑海中。

       那时大巴窑的光前戏院时常放映一些中国与朝鲜的影片,其中有些朝鲜电影如《金刚山姑娘》很受欢迎,再加上几乎同一时候朝鲜万寿台艺术团来新在国家剧场演出的势头,好些朝鲜歌曲尤其是电影《金刚山姑娘》里的插曲在华文源流文艺团体里可说是风靡一时,就有点像前一阵子的Kpop旋风?

       那是个连华乐谱都稀罕的年代,来自朝鲜的歌曲和音乐就更不用说了,当时周边的年轻华乐朋友都很喜欢却无法找到乐谱,唯一能把音乐弄到手的方法也只能是以记谱的方式把它留下来,但在连录音唱片都没有的情况下,最终也只能分工合作到戏院里头去“暗中进行”- 一人负责掌灯(手电筒)一人负责记谱,如此进出戏院多次也记下了好些旋律,如今回想是否有点“疯狂”与匪夷所思?!

15.7.2021

图片:华乐合奏《摘苹果的时候》手抄谱。

欲了解更多有关作者资料请点击链接:phoonyewtien.webador.com








2021年7月11日星期日

蛋酱意粉 carbonara





       午餐当然又是驻宅大厨的杰作,这回是道熏肉蛋酱意粉 carbonara,吃起来洋乳酪口味甚浓,但咋看却有点像福建炒虾面?

12.7.2021

欲了解更多有关作者资料请点击链接:phoonyewtien.webado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