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价值观
日前(1/4/2012愚人节!)在联合早报星期天《想法》版读到早报评论员叶鹏飞先生的文章“楚王好细腰”。文章触及本地时下主流教育价值观,立论逻辑,甚得我心。
从叶鹏飞先生的文章我也了解到“教育部现有的一系列鼓励学生成就的奖项,无一不与金钱挂钩………….”(!)。是的,俗语也说了:有钱好办事。又说:有钱能使鬼推磨。实际上,很多时候,有钱的确很“方便”。它除了能“节省脑力”,买到“品味”,“学位”,甚至能起“壮胆”的作用(?!)。前些时候不是有议员说(大意):作为政府高官,如果薪水,收入没有“一定水平”,如何有信心的面对面对财大气粗的生意人或企业家?我不知道有关想法是否和近年来本地教育取向有关,但议员无疑是所谓的精英之一,谈话间或也多少反映了一些上层的价值观。
有钱当然比没有钱好。但就有如叶鹏飞先生所言:“相信光用物质奖惩,就可以影响改变人们的行为,本身就是缺乏想象力,对人性认知简单的表现”。如果一切都能用金钱摆平,那有没有“精英”,有没有足够的智慧与能力都无所谓了。我想:我们的国家政府领导人或许不缺“想象力”和聪明才智,但一旦来到教育,人文,艺术,品德等等,所需的“想象力”,心态和搞经济,建设还是有所不同的。
可以轻易用金钱换来的东西,尤其是精神物质,往往不能持久。看看我们每年青年节的各种团体音乐比赛,水平固然一下子冲上去了,但比赛一过,很快就下滑甚至崩溃。就有如冰雕和沙雕一样脆弱短暂!充其量只能算是“曾经拥有”而已。学生们拼命(并非夸张)为了得到最高荣誉金奖(不一定或单纯为了音乐艺术),其过程中不健全的心态和相应效果又是不是有点像吸毒后短暂的兴奋和高潮?(这还只限于胜利得奖者,失败者还没有这种“福气”,只剩下“垂头丧气”而已)可这就是青年节的精神吗?不知教育部是否有意识到或检讨过这种现状和现象?这不也反映了一种教育价值观?
最终,教育的定义如果只是教人如何谋生,争取好成绩以及学校,大学排名(国内/国际),那有钱便足矣。如果认真(如叶鹏飞先生所强调的SERIOUS!)注重学生们的品格,品德发展,单单金钱并不足以成事,一不小心或方向有所偏差,到头来难保不会误国误民。
4.4.2012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