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是个人学浅愚钝!看早报社论评论文章,经常有“几够力一下”的感觉
-
有时要连看几遍才能明白其中奥妙。为何评论员下笔都喜欢用些艰涩难懂的文字句法?是否如此才能表现出评论员的文字水平之一斑?议论事情最重要莫非就是能和更多人沟通或让人更容易明白?为何不尽可能深入浅出的用一些平易近人的文字?他们难道没有察觉到本地华文水平正在迅速消沉?就算从一个务实的市场角度而言,是否也不很明智?
旧文:
得鱼忘筌
早报的评论员好像总喜欢用一些耐人寻味的专栏名目似的。前些时候看到张从兴先生的“摸象窥豹”,今天又看到叶鹏飞先生的“得鱼忘筌”。
“摸象窥豹”应该是来自“瞎子摸象”以及“管中窥豹”这两则成语,这两则成语基本上是形容不是很全面或片面的对事物的认知了解,当然,如果把“管中窥豹”和“可见一斑”连起来用便是由局部联想,推测到事物全貌的意思。但“瞎子摸象”便很难理解,也许只能说是张从兴先生的自谦之语吧?用来论事好像一开始就有点“理亏”的感觉。
至于“得鱼忘筌”,在世界书局出版的《最新现代汉语大词典》里这么说:筌是用来捕鱼的,得到了鱼,就忘了筌。比喻达到目的以后就忘了原来的凭借。康继尧主编,台湾阳明书局印行的《辞海》则干脆如是说:比喻成功者的忘本。
叶先生的文章(16.5.2010早报星期天)标题是“为了很自私的理由”。于是,我们看到了有趣的版面设计
-
叶鹏飞先生怡然自得的照片夹在“得鱼忘筌”和“为了很自私的理由”之间,右上角还有版名“想法”二字!
叶鹏飞先生其实也很直接和坦白的在文章里承认他的担忧以及到芳林公园去“挺”母语的原因:“我的理由很简单,也很自私,我害怕华文水平再下降,以后读华文报的人减少,不利于自己的事业发展
……..
。老婆出门前的的犹豫(?),也被我用自私的理由说服。降低了会考华文比重,她在校长,负责其他科目的同事,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也许就将大不如前了……………”(真是洞见!)。以一位华文大报的评论员,叶先生所讲的这番话虽然坦率务实,但(对华文的)态度和价值观却令人不能理解!
叶先生的担忧诚然都是很真实切身的,字里行间也透露了对整个语文“局势”的深刻了解和无奈。只是谈到对政治的态度时,叶先生却很肯定的表示:参与政治不但是国民的权利,更是现代公民不可推卸的责任
……………。叶先生在这一点上似乎讲得不是很清楚详尽。不知叶先生认为国民参与政治要到什么程度?要像近日泰国的红黄二军一样吗?
我想:不是每个人都有兴趣或有条件能力参与政治,关心国家是应该的,只是关心的方式态度和出发点或有不同而已。但叶先生引用了狼(政治)和羊(人民)的比喻说法就让人百思不解,我们不必追究谁是狼,只是狼可能会有“造福羊群”的天性吗?,但如果政治是狼,不论羊谈不谈狼,牠都在,羊自然也很清楚,就如叶先生为何忧心无奈,叶先生自己当然也很清楚。
最终:还是不明白叶先生用“得鱼忘筌”作为栏名的深意,虽然“得鱼忘筌”不一定就是忘恩负义的意思,只是在“得鱼忘筌”这个内涵暧昧的名堂下谈及与国家有关的种种事物,总不免令人感觉古怪?
16.5.2010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