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山还是山
从事音乐写作多年,如今回顾,仿佛多少经历了“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以及“看山还是山”这三个阶段。
凡走过必留下痕迹?一开始,不是很有系统和顺序的接触西洋古典音乐,先是学习了巴洛克,古典,浪漫时期的音乐写作法以及方式,出国留学后再一头栽进了20世纪各类风格形式的现代音乐里(前后跨越了1500 – 2000的历史过程)。
仔细想想,其实在这之前还有一个不经意但很重要的音乐熏陶学习阶段,那就是小时候从收音机里所听到种种以中英流行歌曲(如今所谓的老歌)以及民乐为主的各类音乐。
年轻时有一阵子无“新”不欢,随着年纪渐长近年来仿佛倦鸟思归逐渐又逆着大潮流缓缓游回传统 。但整个过程和这些所“走过”的脚印痕迹都体现并刻录在个人不同时期的创作写作实践里,可以说:来过,看过,也做过,最终还是选择了随“心”所欲,不刻意经营求新,但愿能与众不同(能在作品里显现一己的个性或印记也是一种新意?)。
近一两年因缘巧合陆续写了近20首(由本地诗人林子作词的)独唱以及合唱,一般写作风格都比较倾向保守的思维技法,其中明显不无怀旧之意,同时也因为经过了这么多年的音乐生涯,更感觉能与听众沟通的重要性。芸芸听众有不同的高低层次以及品位,但终归还是以“业余性质”的普罗大众居多,严格来说,个人也曾经是其中之一?因而或许也多少能“感同身受”?
另外,个人也以为,今时今日作为一个专业作曲者,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复杂的“生存环境”之下,不能永远只是“独沽一味”的沉溺在充满自我的象牙塔里,应该也有写作各种风格音乐的基本能力,就算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也要尽力做到“敬业乐业”(这并非是认命,而是学习爱你所做的,就如旧时代人们对待父母之命的婚姻一样,婚后学习去爱你的“配偶”,这对人对己而言都是一种正面善良的态度和责任感?),总之,无论层次,能和更多的人沟通肯定不是一件坏事,当然,前提是:必须保持一定的专业水平以及品味。
如前所言,最近写的歌曲大都萦绕在一种怀旧的氛围之下,其中有意无意之间也会闪现一些昔日所熟悉的中外民歌老歌甚至中外艺术歌曲的影子,也是此时此刻心情的一种抒发吧。
1.7.2021
老照片:看山不是山的年代。(林诚忠摄)
欲了解更多有关作者资料请点击链接:phoonyewtien.webado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