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19日星期六

青年华乐团点将录之二十

结语 感叹



回顾昔日教育部属下人才辈出的青年华乐团,和当今国家青年华乐团最大的不同点是:当年的团员基本都是自学起家,在有关资源贫乏的环境下,凭着一腔天真热情和对理想的追求在重重困难下杀出重围,为后来的人生事业打开了一条活路甚至展翅高飞成为“过江龙”。

这至少说明了一件事,新加坡并不缺人才,问题是我们有没有重视以及重用我们的人才?当年早期(1980 - 90年代)的全职人协华乐团在本地人为主的情况下和文化背景不同,团员基本都是科班出身的中港台乐团相比,就不要说分庭抗礼,但也并不感觉就低人一等,在和许多来自中国大陆的民乐团体交流时也得到好评,尤其是合奏视奏能力,其中就包括了已故刘德海大师的赞语。反观如今国内外音乐院校科班出身的本地乐手或团体在此地却仿佛往往显得不成气候或英雄无用武之地 - 没有得到应有的扶持或机会?

并非排斥介于受益与受害者之间(?)的“外来人才”,他们绝对是无辜的,但深刻记得多年前有位中国国家乒乓队教练说过一段针对新加坡乒乓国家队的话:(大意)如果新加坡不能培养自己的人才,一心只想依靠外援,是没有出息的 .......

是的,新加坡官方一向精明“务实”做事讲求效率,但如果没有重视文化的精神概念,凡事皆如此“务实”,我们又何必浪费纳税人的钱去办那些高等音乐院校,最终“制造”或误导(?)了一批接一批前途茫茫的 “本地人才”?既然外来学生都能“买”?干脆直接从外面“买”回来不是更省时省事符合效率?

这方面,为何我们不能学学台湾人的“保护主义”- 只要是不到紧急关头或没有选择的情况下,都优先考虑“自己人”?

以前我们靠本地人才在中港台华乐界在一定程度上都能做到“不亢不卑”,为何如今各方面条件都比以往更好,在自己的国家却仿佛 “报国无门” 或处处受制于 “外人”?这是否又是一种外行管内行的因果报应?!本地人才真的烂泥扶不上壁?真的无法达标?有关决策官僚难道比我们这些一辈子干这件事的人更内行?为何从来也没有真正诚心诚意的听取或重视一些过来人以及实践者的意见?难道,文化在此地就和讲华语运动一样只是一种“顺我者昌”的政治姿态或“摆设”而已?!这给我们的社会大众又是一种怎样的教育价值示范?!

一个国家的文化往往代表了一个国家的自信自豪,向外人展示自家文化就好像请人到家里吃饭,如果桌面上多是外卖食物,除了没有诚意也显示主人的无能或穷得只剩下钱?!

19.6.2021

老照片:李雪岭指挥下的青年华乐团在当时的教育部课外活动中心排练。

欲了解更多有关作者资料请点击链接:phoonyewtien.webador.c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