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18日星期日

岁和七十- 马国听乐杂感



  不久前和一群朋友聚会,有人议:应该去看看邻国马来西亚爱乐乐团(The Malaysian Philharmonic Orchestra,简称MPO)的演出。查一查MPO这一季的演出节目表,发现在416日以及18日,有两场分别由MPO和澳洲悉尼交响乐团(Sydney Symphony Orchestra,简称SSO)的演出。也就是说三天之内可以听到两大乐团的演奏外加同场演出的两位著名钢琴家的协奏曲,可说是一个举数得的良机。

  于是一行人于416日清晨7点半,冒着大雨从新加坡开车到吉隆坡去,到达酒店时已是中午时分。MPOSSO(悉尼交响乐团)的演出地点都在马来西亚国油公司总部 - 双峰塔里的音乐厅,就在我们下榻的酒店隔邻,非常方便,而演出时间是当天下午3点钟,我们还有充裕的时间休息以及享用一顿丰富的午餐。

MPO的票房设在音乐厅楼下大堂一侧,布置精简,一边是询问及票务柜台,另一边则陈列了乐团演出海报以及团内外音乐家们的照片,在纷陈的照片和海报之间又置了一个闭路电视,从荧幕上可以看到音乐厅里的情况。

  票房外有电动扶梯直达二楼音乐厅,音乐厅呈长方形,主要分为下层正厅的观众席和上层包厢式的阳台座位。正厅有两个入口,附近都有饮料售卖部,而两个入口之间有段略呈弧形的空间,是观众在开场前等待或休息时活动的地方。音乐厅内部面积似乎比图片中看到的小,观众座位只有700个左右,或许因为位不多,乐团的音乐会基本上每星期都有三场,分别为星期五、六晚上以及星期天下午场,也许如此演出场数才比较符合经济效益。

  音乐厅的设计类似一般外国的剧院,入门之后还有一条环绕着音乐厅的回廊通往不同的入口和包厢阳台,洗手间便设在回廊两边,这样的设计对观众出入和疏散都很方便安全。超过10个男女工作人员维持秩序以及售卖节目单等,和票房人员一样都制服笔挺,予人高度专业感。演出当局对观众的衣着也有一定的要求,并有明文规定,有准备的我们一行人临时到处找大衣和巴迪衣,最终却发现有些工作人员并不是每一次都很严格执行条规的,这对“奉公守法”的人来说是很不公平的。

  第一场看的是MPO的音乐会,其实我前不久在新加坡已经看了一场他们的演出,并且印象深刻,如今来到MPO的大本营,在地利人和的氛围下,乐团理应有更出色的表现才是。当天的曲目清一色是苏俄作曲家的作品,其中有里亚朵夫的三首管弦乐曲,斯克里亚宾的升F小调钢琴协奏曲以及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天方夜谭》组曲和上回新加坡听到的莫扎特和马勒等人的作品大异其趣,MPO音乐厅的音响效果和维多利亚音乐厅也不尽相同,但乐团的优点还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其整体色的平衡以及调和便有如一个历史悠久的乐团而实际上他们的“团龄”还不到两岁,另外在音乐里的一些独奏段落,领奏乐员都有很成熟的乐和音色,相互之间的配合亦非常融洽巧妙,很有名乐团的风范。更难得的是,在他们的演奏里也有一种通常只有在经典录音里才有的完美和稳定感。

  现实是很残酷的,尤其碰到货比货的时候,虽然有刻意去安排,但相隔一天在同一地点听悉尼交响乐团的音乐会时,自然而然的便会将他们和MPO相比。SSO这场音乐会的曲目又是另一种格调的组合,其中有柴可夫斯基的第二钢琴协奏曲(由英国钢琴家Peter Donohoe担任独奏)、现代作曲家Giya Kanchelia la Duduki以及西贝柳斯的第五交响曲。

  照理说不是猛龙不过江,再加上通常一个出国“远征”的乐团的心理状况和斗志都是比较高昂的,虽然在客场作战,但在观众眼里,可能占点新鲜感的优势,同时挟着澳洲旗舰乐团的名堂和近年在美国各大音乐厅演出的纪录而来,可说是来势汹汹。

从很多方面来看SSO都是个有条件的乐团。首先,在它近70年的历史岁月当中曾在好些名指挥导下前进;它目前拥有素质不错的团员;它是国家乐团;在国内也有崇高的地位等等等等 …… 实际上,在当晚的演出里,乐团在协奏柴可夫斯基的协奏曲时表现可圈可点,充满了浪漫的激情,而 Giya Kancheli 的 a la Duduki 虽然在音响内容方面并有多大的新意,但乐团演来还是很能引人入胜的。可是来到了西贝柳斯,乐团的表现便犹如另一个澳洲乐团的演奏——不再有旗舰乐团的风范了。我总觉得乐团有点力不从心,也未能把音乐深沉的感情和趣味引发和挖掘出来,以致整个演奏变成了一种沉闷的过程。

  SSO无论如何还是个不错的乐团,但我还是比较喜欢比它年轻60多岁的MPO

  这里有个耐人寻味的问题:为何MPO能在短短两年之内有如此骄人的成就呢?我想和其他世界级乐团一样,首先要有充裕的经济条件,而MPO乐员的待遇显然是很不错。从节目单里可以看到,这个有104个乐员的乐团里,各种各样名堂的声部首席(从首席、副首席到助理首席等等不一而足,其中就有我的荷兰朋友双簧管演奏家 Joost Flach )特多,尤其是木管及铜管乐组,居然全都是不同位阶的声部首席。这些首席“身分”当然和薪水有直接的关系,而薪水决定于才能的高低。如果这个逻辑是正确的,那MPO的高水平是可以理解的。从这点也可以看出MPO的财力和决心。另外,纵观MPO一系列音乐会节目,我们会发现和MPO合作演出的演奏家都是世界一流的音乐家,例如RostropovichJoshua BellJohn LillRuggiero RicciBarry Douglas,张永宙(Sarah Chang),Martha ArgerichVladimir Ashkenazy以及这回和MPO合作的Dmitri Alexeev。此外MPO也安排世界著名乐团如圣马丁乐团和爱乐交响乐团等等来马来西亚演出。

  这种种音乐活动的性质和水平和欧美大乐团的情况其实相去不远。一个年轻的乐团能有如此“兴隆”的业绩,我想不止是财力而已,还需要眼光和远见,MPO找来荷兰籍的指挥家基斯贝克斯(Kees Bakels)担任音乐总监,很能说明这一点。基斯贝克斯在乐团季刊献词中亦很清楚的表示,MPO是他自建团以来生命的中心点 …… 这里头的涵意已超越了一般的工作观念和意识。我想这也是MPO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联合早报 副刊 12.05.2000


照片:那年在 MPO巧遇昔日南洋美专音乐系马国学生玉伶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