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30日星期日



往事只能回味之:

苏联访问演出(四)

       在莫斯科住的酒店有十多层楼之高,是座有点古味的大楼建筑,虽然维修保养得不错,看来还是有点岁月的痕迹,客房陈设实用简朴,但还算舒适宽敞。
       那时的酒店还没有电视机,床头柜上倒有一个收音机,从收音机里播放出来的都是西洋古典音乐,想必都是来自苏联Melodia 唱片的“国产”录音?这也是一种文化品味的体现吧。
       我和舞蹈团的萧岳鹏共住一个双人房,我们的房间在高层,从窗口望出去,晴空之下的莫斯科河以及河畔的许多建筑尽收眼底 ….......
27.9.2018

老照片:在酒店的大餐厅里。



2018年9月29日星期六


往事只能回味之:

苏联访问演出(三)

       在莫斯科演出之余,当局也有观光安排和自由活动。现在也忘了具体是怎样的一个情况,当我们提出想要到当地音乐商店去参观,就有人为我们引路。
       于是不久我和唐锦成就来到市区一家规模不大不小的音乐商店,进去一看,里头人头涌涌(或香港人所谓的“鬼影憧憧”?)门庭若市的样子。乐谱部门除了苏联出版的乐谱以外,还有许许多多印刷精美的各类德国彼得斯版(Edition Peters )乐谱。最令人心花怒放的当然还是:这些德国版乐谱的价钱便宜得令人难以置信!(或许从小见大?如今仿佛有点明白为何当时苏联这个强大但不一定富裕的国家为何会有这么多的音乐以及艺术人才 …............
       试想想,一本 Edition Peters 的贝多芬交响乐小总谱,才卖当时的卢布0.50 - 0.70 左右,就相当于当时新币1 -1.40左右(这些曲谱在当年的新加坡还不易找到,有的话价钱也是5倍以上!)。我们当然不会错过这千载难逢的大好机会,于是便“倾家荡产”似的“血拼”了一番 ….........
26.9.2018

图片1:满载而归。


图片2Edition Peters 的贝多芬交响乐小总谱正面。


图片3Edition Peters 的贝多芬交响乐小总谱背面,注意看看价钱!



2018年9月28日星期五



往事只能回味之:

苏联访问演出(二)

       1970年代的苏联给我第一印象是:无论从国家幅员的广阔,城市建筑的宏伟以及文化艺术的深远蓬勃都处处显现一种泱泱大国的气派。然而,在短暂的逗留以及和当地人的交流交会当中,感觉苏联人以及他们好些宏伟建设也有如俄罗斯大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一样,在优雅深厚气势宏大的文化艺术表层之下却仿佛有着一种深沉压抑的冷漠?或许就和外表冷峻的火山一样,苏联人也和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一样是有股内在燃烧的热情,只是外表却往往像是一座被冰雪覆盖的高山?
25.9.2018

老照片1 - 3:莫斯科河畔留影。





2018年9月27日星期四


往事只能回味之:

苏联访问演出(一)

       1970年代初几乎每年都至少会出国一次,第一次出远门是1971年和新加坡青年华乐团到瑞士洛桑参加世界青年乐团音乐节Lausanne Festival of International Youth Orchestras ,第二次是1972年随新加坡国家文化艺术代表团Singapore National Cultural Troupe 参加澳洲阿德雷德艺术节演出,第三次(1973年)也是随新加坡国家文化艺术代表团出国演出,这次的目的地是包括莫斯科在内几个当时还是苏联的城市。
       上回参加澳洲阿德雷德艺术节演出的华乐小组组员包括了李雪岭(扬琴),张镇荃(二胡),吴奕明(琵琶),傅金洪(大革胡)以及笔者(笛子)。这回张镇荃和傅金洪没有参与,换为演奏同一乐器的潘鑫构和唐锦成。
25.9.2018

老照片:在莫斯科下榻的酒店前留影。左起是唐锦成,吴奕明,潘耀田,李雪岭以及潘鑫构。



2018年9月26日星期三


《彩云追月》最佳版本?



          刚找到另一个人收藏多年1950 -60年代中国唱片《彩云追月》录音版本,同样是已故彭修文先生改编并指挥中国中央广播民乐队的演奏录音。这个版本咋听之下和之前的那个仿佛分别不大,只是篇幅比较短(没有重复),录音音质却明显优胜于之前的版本,值此中秋佳节和大家分享,再祝各位朋友中秋节快乐 …........
          彭修文先生改编的《彩云追月》,除了编制不大,配器也简单,基本就是以乐器齐奏为主的主旋律和(唱片上注明的)“探戈”(Tango)节奏伴奏结合而成,曲子给人一种简单朴素悠然优雅的感觉。不禁想,现在许多所谓的音乐创作都仿佛挖空心思的大篇幅以及复杂化,最终还不如一首小家碧玉似的小品编曲能穿越时空令人怀念?人生在世如果也能如此心平气和简朴愉悦,又何必因种种贪得无厌华而不实的追求而惹来无穷的烦恼 ..............
23.9.2018 中秋
聆听彭修文先生改编并指挥中国中央广播民乐队的民乐合奏《彩云追月》简短版本请点击链接:https://soundcloud.com/user-21736741/s-1



2018年9月25日星期二


祝各位朋友中秋快乐 …........

彩云追月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唐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图片:1970年代香港艺声唱片《彩云追月》封面设计。

       一年容易又中秋,一转眼中秋节又要到了,月到中秋分外明,每逢佳节倍思亲,也怀念旧时的种种。
       除了月饼灯笼菱角芋头,最记得的就是小时候的中秋节期间电台常播由任光作曲的旋律改编的民乐合奏《彩云追月》了。那时所听到的只有一长一短两个听起来非常接近的版本(也许是同一时候灌录的?),都是由已故彭修文先生改编并指挥中国中央广播民乐队的演奏录音。
       彭修文改编的《彩云追月》编制不大,是1950 - 60年代的中国民乐合奏形式,以今天的专业水平来说,演奏技术也仿佛没有什么特别突出之处,但贵在感情真挚,音乐线条分明,起伏有致,表情质朴而隽永。
       今天,或许有更精致的编曲手法,水平更高的乐队,但彭修文版本的《彩云追月》还是个人首选,每年这个时候都不免要重温,因为这里面有无可替代的旧时月色。
2.10.2017/22.9.2018
聆听彭修文先生改编并指挥中国中央广播民乐队的民乐合奏《彩云追月》请点击链接:https://soundcloud.com/user-21736741/cai-yun-zhui-yue



2018年9月24日星期一


往事只能回味之:

乐谱展”

       既名之为“乐谱展”,因此这次附上的图片就比往常多了很多。这些都是1950 – 1970年代左右本地华乐圈里的手抄/影印乐谱。其实,这只是个人这方面藏的一小部分,毕竟不是真的展览,有好些也只能割爱!
       那年代由于种种政治以及人事原因,华乐乐谱无论独奏合奏都得来不易(除了借谱难,有时有钱都买不到),那时市面上影印机非常稀少,影印费也昂贵,于是人们便把乐谱(甚至整本书整本谱!)一个一个蝌蚪音符或1234567的数目字用手抄录下来。
       记得读初中时自学吹笛子,苦于没有相关的乐谱书籍,有一天偶然发现有同学拥有一本香港出版,萧剑青编著的“箫笛吹奏法”,顿时心情有如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般激动不已。那时我每日零钱连吃都不够,根本买不起等于半个月零钱的这本“宝典秘笈”。幸好那位同学“高风亮节”,看到我那副眼光光“目金金”“爱不释手”的样子,于心不忍之下慨然把书借给我两天,令我开心了一阵子。
       这本“秘笈”其实文字不多,虽然其中不无趣味性,如今回想,其内容和现在的许多同类教材相比仿佛也有点“言不及义”- 不到点子上的浮浅感觉?另一方面,里头的乐谱虽多,但基本以广东音乐为主,在根本没有其他选择的情况之下也视若珍宝。
       欢天喜地的捧着宝书回家,又感觉两天的时间似乎太短,恐难参透其中奥妙?当时心里就想,既然买不起就抄吧,于是,就用两天课余的时间废寝忘食快手快脚的把书抄了下来 …........
       后来认识圈中同好多了,发现似乎每个人都有“抄谱的习惯”,其中有些还“变本加厉”的抄来送人,渐渐有来有往,大家相互礼尚往来也其乐融融不亦乐乎!在当时许多“抄谱人”当中有些字迹今天看来还是很不错的(今天绝大多数的年轻人除了没有这样的耐心以及书写能力,也没有这方面的品味和情趣?),但其中鹤立鸡群的还要数黄文威,他不但书法插图兼优并茂,无论数目字或蝌蚪音符都仿佛无人可及 ….........
22.9.2018

图片1 - 8:黄文威手迹。








图片9:李雪岭手迹(一枝春)


图片10:郑思森手迹(鄱湖渔歌)


图片11:华中华乐研究会(西康民歌)


图片12:琼崖联谊会(西康民歌)


图片13:李粉德(赛马会上)


图片14:佚名(赛马会上)


图片15:谭泽江(和平鸽,奔驰在草原上)


图片16:无弦(牧马战士之歌)


图片17 – 19:潘耀田(春雨,送粮,铁道兵志在四方)

 
 
 

图片20:杨票敬(山歌)


图片21:佚名(对花)


图片22:佚名(快乐的农村)


图片23:黄文威先生旧照



2018年9月23日星期日



往事只能回味之:

归鱼

       这是1993年在上海灌录的3张唱片之一,其他两张老歌管弦乐编曲《蓦然回首》以及《恭喜恭喜》早已断市绝版,这张在市场上时隐时现的《潘耀田交响作品集》如今也消失了。


       其实当年到上海录音主要的目的还是要录交响作品集里的《归鱼》和《傩舞》这两首1993年新加坡国际艺术节的舞蹈项目委约作品,其他两张只是“顺便”一起录的。


       交响作品集里《归鱼》一曲内容主要描述了鲑鱼周而复始的一个悲壮生路历程 - 幼小从涓涓溪流慢慢游向汪洋大海,在海里茁壮成长后为了延续下一代而又历尽千辛万苦以及冒着性命危险回归到昔日的溪流,在哪完成大自然规律下的神圣任务(传宗接代)之后便筋疲力尽的结束残生 …........... 曲子在浪漫和现代的音乐语法之间游移展开,由于内容和大海有密切关联,因此其中也引用了1950年代美国二战纪录片 Victory at Sea 配乐里Song of the High Sea (大海之歌)的一段旋律来做变奏发展 ….......
21.9.2018





2018年9月22日星期六


人协岁月之:

唱片录音

       虽然人协华乐团1980年代在顾立民先生以及闫惠昌先生指挥下录制了一些CD,然而最早的两张黑胶唱片还是由吴大江先生于1970年代指挥录制的,在那个年代,无论是团体或个人,(除了流行乐团或歌手的商业性录音以外)出唱片都是一件不寻常大事,人协华乐团能有机会录制唱片,除了吴大江先生的努力争取,能成事,他的个人影响力以及人脉关系都非常重要和关键。
       录唱片虽然劳师动众费心费力,但吴大江先生认为要增加乐团的知名度,此举非常重要,因为他很清楚:无论千言万语,百闻不如一听,一个乐团的录音就等于是一张乐团的“名片”。
       如今回顾,大江先生也仿佛有先见之明,这两张唱片为人协华乐团留下了那个年代的印记。毕竟?人死留名虎死留皮,不复存在的人民协会华乐团就和“先它而去”的国家剧场华乐团一样,都在不长的存在岁月之中留下了能让后人瞻仰的声响足迹 ….............
21.9.2018

图片1:吴大江与人民协会华乐团在新加坡EMI录音室。


图片2:《霓裳羽衣曲》唱片封面(总觉得封套设计得像是一张廉价唱片或月饼广告?)其中曲目有大合奏《霓裳羽衣曲》(即彭修文改编的《月儿高》),板胡独奏《春来早》(原名《公社春来早》,石露,学义作曲,周经豪独奏),笛子协奏曲《麦里芝水池》(吴大江作曲,杨票敬独奏),二胡独奏《二泉映月》(华彦钧作曲,吴大江独奏)


图片3:《椰林舞曲》唱片封面, 其中曲目有大合奏《椰林舞曲》((吴大江作曲),大合奏《美丽的梭罗河》(彭修文改编),扬琴协奏曲《延河畅想曲》(吴豪业,于庆祝作曲,邱来顺独奏),笛子独奏《牧民新歌》(简广易,王志伟作曲,朱文昌独奏),笙独奏《鄂伦春》(原名《鄂伦春马队在巡逻》,暴侠作曲,李志群独奏)










2018年9月21日星期五


人协岁月之:

编曲的日子

       小时候常常在收音机或丽的呼声里听到许许多多中英流行歌曲。随着时空的推移流逝,这些歌曲不再流行,也仿佛和当年听歌的人们一样:“老”了!

在当年人协办公室外留影。

       人到了一个年纪除了有无穷回忆,也喜欢怀旧。而周璇的歌声是当年芸芸歌手当中最令人怀念也最印象深刻的,听歌不免也想起从前,于是,周璇的歌曲便悠悠然成为了另一种乡音。
       熟悉的歌謡就和家乡风味一样,最令人感觉温馨亲切。记得那些年在国外时,每逢收到千山万水从家乡寄来的食物都会引起一阵乡愁,有时自己一个人吃着吃着,眼泪就流下来了 …....... 时代变了,如今听周璇的歌曲或一些其他的老歌时也有这种感觉。
       最初兴起老歌编曲的念头是因为听不惯大部分这类编曲,个人以为为老歌编曲的目的主要还是怀旧,理应是一种感情上的诉求,既然怀旧,便要尽可能保留原有歌曲里的种种细节,就如修复一张老照片,或如李宁国先生修复老唱片一样 - 务必追求尽可能还原原有的精神面貌而不是企图“改进”或“创新”,真要创新的话有本事便自己创作一首新的好了,不要借“怀旧”来牟利并同时破坏了他人的美好回忆。
       如果细细品尝,无论音乐和食物都有感情成分在内,制乐或烹煮到了某个境界,其中成败除了一定相关技术能力,最关键是作者对所做的事要有一定的熟悉和热爱,这是一种类似追求理想的专业态度,只是把它当成是一份工作论斤论两的来做,永远无法让人有发自内心的感动。
       这样说也许有点狂妄,就有如一个厨师的“私房菜”,个人的老歌编曲首先还是为了“自娱”(就算要顺便赚点外快),之后才和他人分享,我认为这也是一种起码的诚意,请想想,如果不是自己喜欢认可,用心思感情酝酿出来的东西,又怎能用来“招待”别人?

人协岁月CD

       编写音乐是我在人民协会时的日常工作之一,“忆周璇”是我在人民协会华乐团最后一场演出的曲目之一,有如一首告别曲,如今听来仿佛有点伤感,当年的人协华乐团虽然技术条件不比今天的新加坡华乐团,但也曾经有一定的热情和付出 …........
18.9.2018

聆听华乐合奏《忆周璇》(现场录音)请点击链接:https://soundcloud.com/user-21736741/paco-1


忆周璇”顾名思义是一首由周璇的歌曲所组成的一首组曲。里头顺序串联了《街头月》,《想郎》,《四季歌》,《天涯歌女》,《月圆花好》,《莫负青春》,《划船歌》以及《采槟榔》等等歌曲旋律 ….......“忆周璇”其实不是由我本人首演。首演是谭泽江指挥的华初/新乐华乐团,之后的演出此曲的陆续有由我所指挥的人协华乐团,闫惠昌指挥的台湾高雄市立国乐团,瞿春泉指挥的人协华乐团以及郭勇德指挥的新加坡华乐团。




2018年9月20日星期四


人协岁月之:

吴大江

       吴大江先生于1974年受聘于新加坡人民协会,成为人民协会华乐团职业化后的首任专职指挥(那时还没有所谓的“音乐总监”职称)。一开始的几个月,由于各种原因一时未能招考到足够职业团员,全职团员除了我以外就是吴奕明,欧阳良荣以及周碧霞,大江先生常常对人笑称:这就是我手下的四万大军 …..........
       虽然开始职业化,人协华乐团那时基本还是以业余团员为主的一个乐团,运作情况也大致和已经解散了的国家剧场华乐团一样,一个星期只有两次合奏练习 - 一次在平日晚上,一次在星期天早上,每次练习时间大约是三个小时。
       至于全职团员,平时除了有一个晚上需要上班,其他日子都只是工作半天(早上9点到下午1点),星期六休息。因此,全职团员下班后都能自由从事各自的教学或其他活动,那时乐团演出也不多,工作算是挺轻松写意的。
19.9.2018


图片1:吴大江指挥乐团练习,那时的练习场地和今天新加坡华乐团相比就显得十分简陋,连空调冷气都没有,只有几把风扇吹着。


图片2:人协民众报的乐团“鼓乐争鸣”演出报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