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29日星期二

心境

       人到中年老年,心境和少年青年时期一般都会很不相同。就算想要长保“赤子之心”,也不免需要经过不断的挣扎和努力,最终能否达到一种心情心境上的平衡和安宁,就看个人的造化修养。有时就算到达了“佳境”,也并非一劳永逸,就比如怎样美好的婚姻和友情,都还要继续小心翼翼的努力去栽培维持。
       今天的世界因科技发达,国与国人与人之间而变得前所未有的贴近和遥远,为了生活或生活得更好,人人每天都要面对各种有形无形以及须有或莫须有的压力!
      虽然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但面对不可预测的未来,人人仿佛还是平等的?就算睿智镇静如前南非黑人总统曼德拉,到了临终之前还是常常回到昔日被狱吏虐待的噩梦里无法释怀。或许:人总归还是人,在身体健康时,还能奋力抗拒心灵恶魔,一旦体力不济,心境也会随精神状况而改变?
       看来身体健康还是第一,到了需要看病理心理医生时,为时已晚矣?!况且,今天的医生(从医术到医德)也不一定都可靠?!医生自身难保或有病自己也不知道的例子也时有听闻。最终:求人不如求己,命运虽不可测,但不可否认的:个人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包括善待自己,自己的健康幸福自己珍惜,还有就是:预防胜于治疗,还是自己小心保重吧!
       谨此与“老朋友”们共勉。
30.11.2016



2016年11月27日星期日

十一月的歌 - 恨不相逢未嫁时

       挨年近晚,热带岛国天气在冷暖无常之间渐渐转凉,在习习晚风里,蓦然想起这首带有寒意的陈年老歌。
     《恨不相逢未嫁时》由陈昌寿作词,姚敏作曲,词曲皆佳,原唱者李香兰无可替代荡气回肠的歌唱更是令人低徊不已。
       但为这首出色歌曲再锦上添花的幕后英雄 - 编曲伴奏是不容忽略的。事实上,歌曲感情的跌宕转折都有赖于编曲者与伴奏者小心翼翼的“曲意逢迎”。尤其到了接近曲终人散的部分,那神来之笔似的几声简单的低沉弦乐器拨弦,更把词意里的无限沉重绝望寂寞凄清表达得淋漓尽致。

附录歌词如下:

冬夜里吹来一阵春风,
心底死水起了波动。
虽然那温暖片刻无踪,
谁能忘却了失去的梦?
你为我留下一篇春的诗,
却叫我年年寂寞过春时。
直到我做新娘的日子,
才开始不提你的名字。
可是命运偏好作弄,
又使我们无意间相逢。
我们祇淡淡的招呼一声,
多少的甜蜜,心酸,失望,苦痛。
尽在不言中。

       李香兰是个日本人,原名山口淑子,出生在中国东北的抚顺,李香兰这个名字是她的中国干爹为她取的,后来她就以这个名字为艺名而红遍大江南北。
       李香兰的唱腔有点西方艺术歌曲的味道,因为:就和另一位同一时代能歌善舞的演员葛兰一样,她也曾受过西洋声乐的熏陶洗礼。当年姚敏非常欣赏李香兰的歌艺,还曾经说过:(大意)李香兰唱流行歌曲是对流行歌曲的一种抬举 ….....
       据说,李香兰和姚敏当年惺惺相惜之余曾互生情愫,可惜使君已有妇,这份情意最终也只能随风而逝!就不知道《恨不相逢未嫁时》是否是为了纪念这段恋情而有感而发?
       时光荏苒,如今两人都已先后离开了人世,只剩下这首歌让人唏嘘回味了!
28.11.2016



2016年11月25日星期五

素质

       或许这是个世界性的现状?!从近年来发生在国际上以及身边的种种事,感觉现在许多人的素质已“今非昔比”!
       一个人的素质往往显示在他的品德行为上,并且很多时候由小见大。古人就曾说:“勿因恶小而为之,勿因善小而不为”。只是来到原则问题,尤其在政治上,常常会有两难,如果把原则放在第二位,为了大我而牺牲小我,固然可能会有立竿见影的“政绩”?只是“贤人”们作为人民的表率,不要忘了:“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人民也许为了眼前的甜头而欣然接受一些政策,但内心深处怎么想却是一个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问题。这种情况如果一代一代的延续下去,人人在不知不觉之中只知道惟利是图,只懂得贪图眼前的利益而不能分辨或不明事理,一旦国家有难,又能期望以往每天都念着的“爱国誓言”会有作用吗?
       几年前有个政界朋友和我争论如今世风日下的问题,他强烈认为这主要是父母家教的问题,我不否认家教的重要性,只是凡事都有因有果,国民教育的方针以及价值取向也很重要。
       和今天相比,从前(3-40年前)大部分家长的行为素质并不像今天(可以烂到的程度),而今天许许多多父母却是7-80年代后的教育产物?更关键的,现在的教育往往还和政治挂钩,人们也自然而然的向“贤人”(的所作所为)看齐?!而无论有理无理,当权的“贤人”为了“亲民”也不敢“轻易”得罪学生家长,于是夹在中间的老师校长就时常身处“悲惨世界”?!如今学生很多都“娇生惯养”兼心灵脆弱,有错也经不起责骂,更遑论体罚!学生既难以管教,家长又不尊重老师(有些师长也不争气!),还动辄发难兴师问罪!久而久之老师们不心灰意冷者几稀,只是最终的受害者又是谁?今天许多新加坡人的行为素质表现又是谁造成的?!
       新加坡是个文化传统都薄弱的国家,我们的国民意识在这种每况愈下的情况下,又能经得起多久的折腾?!
26.11.2016



2016年11月24日星期四

鬼怪世界

       不要误会,不是在说今天的世界,而是1990年代在南洋艺术学院任职期间,有位来自上海的同事度假回来,带给我厚厚一册由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编辑出版的中国志怪故事大观 -《鬼怪世界》。20年匆匆而过,书页已发黄,但看书的心情如昨,也还心存感激。
       虽然封面设计一般,但一翻开封页,便能感受到编者的用心,也能感觉这不是一本一般的“鬼故事”集。除了撰稿(译写)者多达23人以外,还附上几幅和书意境氛围相近的古画图片如王素的钟馗画轴,高其佩的杂画,殷善的钟馗图以及黄济的砺剑图等等,增加了不少阅读的趣味。
   《鬼怪世界》的书名或有点通俗性的抢眼,其实是一本中国历朝历代以至近代的神怪故事典籍的集大成和精选。不看不知,一看《鬼怪世界》“有关主要参考书目”才知道,原来从远古的先秦六朝到近代的中国民间,竟流传了以下这么多“鬼故事”!连书名都耐人玩味,兹附录如下:

先秦至六朝
左传,国语(?不是鬼话?),搜神记,搜神后记,灵鬼志,志怪,拾遗记,异苑,幽明录,冥祥记,述异记,续齐谐记,洛阳伽蓝记。

唐,五代
西阳杂俎,幻异志,玄怪录,续玄怪录,闻奇录,灵怪录,博异志,集异记,通幽记,传奇,广异记,原化记,纪闻,宣室志,前定录,河东记,会昌解颐录,逸史,潇湘录,甘泽谣,乾撰(月旁)子,三水小牍,法苑珠林,大唐奇事,广古今五行记,志怪,八朝穷怪录,王氏见闻,戎幕闲谈,录异录,稽神录。
宋,元,明
太平广记,野人闲话,洛阳缙绅旧闻记,茅亭客话,墨庄浸录,异闻总录,睽车志,夷坚志,续夷坚志,鬼董,辍耕录,语怪。

清,近代
虞初新志,觚賸,谐铎,聊斋志异,子不语,阅微草堂笔记,螢窗异草,夜雨秋灯录,夜谈随录,此中人语,咫闻录,耳食录,庸庵笔记,履园丛话,志异续编,南皋笔记,醉茶志怪,里乘,近五十年闻见录,淞隐漫录,清稗类钞,古今怪异集成。

       上述古籍仿佛都是在说鬼道怪,但其中也有人世间的种种类似情况,如果说这是古人藉鬼神来逃避或平衡生活中的种种不平?那古人是否比今人“幸福”?!因为他们基本还相信天理报应?!

18.11.2016

2016年11月22日星期二



新电脑

这几天生活有点被打乱了,因为对外联络的电脑经历几年来的死死活活,终于正式寿终正寝!这回无论如何呼唤抢救都无济于事,真的死翘翘了!上网和收发电邮都成了问题,无计可施之余也只有买个新电脑。这篇文字就是在新电脑上“打”的。
对此其实除了早有心理准备,也确实无可埋怨的,毕竟这个电脑也为我们一家人(主要是我)鞠躬尽瘁的服务了一生(近10年!),但如此连告别都来不及的“离去”,还是不免令人有点失落之感。
如今面对的是个全新而陌生的电脑,就有点像到了一个新的国度,必须重新学习适应许多新的事物,一开始简直有点寸步难行的无奈,相比一向以来的轻而易举驾轻就熟,如今才真正感受到没有电脑的无助。
花点钱换个电脑不是大问题,从好的方面想,短期内(但愿如此!)再也不必天天提心吊胆的怕电脑突然罢工而误事。可是当碰到种种新的操作问题时,又很怀念那个“善解人意”的老电脑!在更换电脑的同时,也有种被电脑开发商欺负的感觉:这些家伙为了盈利便不时更新和更换产品原有的操作方式或更改系统,然后再逼你买单!但结果就和时下所谓的教育一样,不断“创新”就一定实用或能造福人群吗?
看来,“苛政猛于虎”看来不止是形容某些政治情况,在被商业利益所统治的世界里,当你被逼得走投无路时,心情也一样?!
22.11.2016

2016年11月17日星期四

政治  人性  鬼话

          在看有关香港立法会议员宣誓风波的视频当中,看到有位非建制派的女议员就为何要制衡港政当权者一事说了这样的一句话:(大意)“……….. 一旦上位,有了权势,一个原本有理想的“好人”往往却变成了败类!“。类似的话,早已有人说过,并且放诸四海皆准,那就是:绝对的权力产生绝对的腐败。
         其实,无论古今中外,人或政权都没有绝对的好坏,如果权势局面不是完全乏善可陈,并且“人”多“鬼”少,那还值得额手称庆,反之,国家有难矣!
         政坛也可说是一面照妖镜,种种善恶与善恶之间的人性嘴脸都毫无例外的被映照其中,古今亦然。因为人心就像时代潮流一样不断“因时制宜”的改变,而忠奸二字并未显现在人的额头上面。今天的朋友会不会是明天的敌人?今天的忠臣明天是否还依然忠诚,谁又知道?面临该用当杀?当政者的困难是必须从中迅速作出决断以免贻害无穷。
         能够成为领导人和当政者,可说是人中龙凤,肯定具有过人的聪明才智以及领导群伦的魄力。只是一个领导人再“圣明”也还是个人,也可能有种种人性的弱点和阴暗面,纵观历史,一个国家的强盛繁华和没落衰亡有时就在一个人的一念之间。而渺渺无助的黎民百姓,就像江海激流里的小鱼小虾,无法对抗狂风巨浪,只能随波逐流和苟且求生!
         人既不可尽信或倚靠仰赖,一般凡夫俗子,心灵空虚彷徨之余,大难小难不免也只有诉诸神鬼?就连“子不语怪力乱神”的至圣先师孔夫子都要“认命” -“五十而知天命”?于是,从先秦六朝到近代的中国社会民间便出现了种种神怪故事典籍如《聊斋志异》,《广异记》,《夷坚志》,《太平广记》,《夜雨秋灯录》,和孔夫子对着干的(?)《子不语》以及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等等等等 ………. 以上种种,除了体现了人们对神鬼的敬畏以外,是否也是一种对生存的无奈以及对政治的心死?!

16.11.2016

2016年11月14日星期一

为什么要讨好学生?!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以上是三字经里关于教育的千古不易的明训和道理。也是眼下所逼切需要的。
         日前(11.10.2016)在联合早报看到这样的新闻标题:“仅提醒学生玩游戏勿忘责任”“部分学校不要求移除校内精灵补给站”
         据报导:“精灵宝可梦GO自今年8月登陆本地后,一些校园内外成了精灵补给站,有至少一所学校为此向游戏开发商申请移除。然而,也有一些学校处之泰然,建议学生以负责的态度玩游戏,并注意安全。”
         如果报导准确,那现在教育部以至学校的“价值观”真令人百思不解?!首先:学校本应是个严肃认真学习的地方,为何竟能“处之泰然”的允许“外物”分散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只有至少一所学校为此向游戏开发商申请移除?!)什么是“负责的玩游戏态度”?提醒学生注意安全是为了逃避可能发生意外的责任?
         学生年纪小,一般容易跟风以及有样学样,不认真去引导,又有几个懂得责任,在意责任?(尤其在这个连校长老师都知法犯法的年代!)学校对学生的职责是“纪律”还是“建议”?如果学校对学生的态度只止于“建议”,学生可能会有“纪律”吗?学校允许精灵宝可梦GO活动在校园内进行的理由除了让学生“快乐”,又是什么?
         来到教育,古人认为关键是老师要严格。所谓严师出高徒,“严”这个字道出了教育的根本。正襟危坐的听课,比起轻松玩游戏当然没趣的多,但要让孩子深刻的多学一些做人的道理,来自老师的压力是必须的。尤其是今时今日,能或愿意“不顾自身工作安危”给孩子施加学习压力的老师,一般也比那种强调“快乐学习”的老师更用心良苦。
         只是以上所说的或许都早已不合时宜?或许也只能祈望我们的教育领导在某些教育“常识”上头脑能清楚一点。如果只懂得“民主”“慈爱”,或“明哲保身”的一味讨好学生,惧怕家长(不知道其中有没有政治正确的考量?若然,又会不会是一种饮鸠止渴的行为?!),我们的“教育精神”甚至我们的“爱国精神”有一天也会和华文华语下场一样?!每天都念着的“誓言”也都成为了“口是心非”?!

18.10.2016

2016年11月10日星期四

收藏与铜臭

          世上有玩物丧志的事,也有玩物养志的事。类似的事例如所谓收藏,可以让人倾家荡产,也可以让人(有志者事竟成?!)一夜暴富!有时就和做生意没有什么分别 - 就看你有没有那个眼光魄力和条件能力。
          但真正的“收藏”还要看心态,为了集敛致富保值生利专收有“钱途”的东西和为了兴趣情趣而不论价钱(价格低贱,或甚至是经典杰作的复制品)的收藏是不同的。光懂得“价钱”的收藏犹如自我感觉良好的锦衣夜行,也有如买了最贵的票去看一场听不懂的音乐会?!
         有条件附庸风雅或许也不完全是坏事,最低限度还可以推动有关市场经济。只是这往往就有如用耳朵去看画(根据市场的价格意见),用眼睛去听音乐(根据报章媒体的宣传以及票价),到头来除了是一种自我身份标榜,也是另一种“狐假虎威”?!
         虽然世上贵的东西不一定都好,但真正好的东西却几乎都很贵(拥有之余还有许多随之而来的保存保养的 “后患”,这种种没钱都万万不行!),也只有“贵”才会引人注目,也才会令许多人觉得珍稀。因此,一个收藏者的财力往往比他的鉴赏能力更为关键,毕竟看得懂,真正喜欢和买不买得起是两回事,能不能够天长地久和朝夕相对却和阮囊口袋息息相关。因此,在这方面“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事佳话往往也只能在“鬼话大全”《聊斋志异》(石清虚)里去寻觅了!俞伯牙和锺子期的故事更属“天方夜谭”!
         人除了是一种会脸红的动物(如果还懂得廉耻),一般也喜欢炫耀。值得炫耀的东西当然最好必须是在一般世俗眼光里“一目了然”珍“贵”稀有的东西(省得还要老王卖瓜大费唇舌),再加上势利传媒努力锦上添花,于是所谓的“艺术”收藏或票价昂贵的音乐演出往往就无奈的被添上了一股铜臭味?!

6.11.2016

2016年11月7日星期一

释法  悲情

          从来也没有像过去的几个星期那样关心香港时局。
          几天前中国人大发出将就香港基本法104条宣誓声明条例释法的信息,这显然和最近闹得满城风雨的香港立法会议员宣誓事件有关。其实过去也有过4次释法前例,但都由香港行政特区方面向中国北京中央请求,这次释法却是由北京中央主动主导,因而显得很不寻常。
         虽然香港原来是中国的一部分,但被英国人统辖期间,在政治体制和文化法治方面都起了很大的变化,许多民生价值观念也和内地有很大的不同。邓小平当年也了解问题所在,因此便有了香港50年不变的“承诺”和两方面都有份参与起草制定的香港基本法。
         香港就有如一个从小就被外人强行收养的孩子,经过了很多年成长,心智已成熟,除了对养父及其家居不无眷恋,也深受养父的文化价值熏陶,但在家庭团圆的大前提下,别无选择的必须回归到一个格格不入的环境 - 生父(有“暴力”前科)的大家庭里,这里头的种种复杂心情是可以理解的。
         对于中国大陆政府来说,今天的国势诚然今非昔比,但在昔日政权丧权辱国被人欺压的悲愤回忆忧新以及今日以美国为首诸国抗衡的国际局势下,时时刻刻都在警惕可能会面对的国家分裂危机。因此对国家领土完整的原则态度是寸土不让的。
         这几天追看的各种新闻或有关时事论坛节目中,除了更深入的体会到了一些香港人无助以及无奈的心情,也看到了不同的人性面貌。代表香港人心声意愿的立法议会里有两个主要阵营:一方是倾向北京中央,比较强势和“务实”的建制派,另一方则是强调民主自由,比较有“血性”的泛民派系。从网上可以看到的有关议会辩论或街头论坛视频里,无论是在议会或民间,我们都可以看到香港人言词犀利以及大情大性的一般,无论黑白美丑,在条理清晰的辩论之间也体现了香港人的价值观和文化底蕴。
         只是辩论再精彩终归也还是受制于议会规则和形势,来到表决的时候,不管你的辩才道理多好多正确(就连对方也默认了),最终还是以人多为胜!
         按规则依法行事,表面上看来仿佛也公平,但也常令人不解:所谓的“大是大非”,究竟是建立在一个怎样的原则基础上,这就是政党政治的吊诡之处?明明自己都不认同的事,为了所谓“大我”或“大是大非”就牺牲了自己的良知和原则?因为人多势众而打赢了,最终,这和私会党之间的街头群殴又有何不同?!“眼睛雪亮的”人们又会怎么看?人们心里若不平衡,社会又可能和谐吗?
         虽然都是中国人,但因为长久分开以来中港两地的法治观念,文化价值之间还是存有不小的差距,因此从1997香港回归到20年后的今天,之间香港特区和北京中央所发生的种种矛盾和冲突可说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就有如内地的种种贪腐现象?),并且有越演越剧之势?两地之间的文化价值思维鸿沟除了需要时间来弥补,有关领导人的胸怀以及智慧也非常关键。面对国土统一的种种难题和障碍,除了一厢情愿的归罪于那些“分离主义”以及“别有居心”者,是否也应该深入真诚的去了解那些对祖国怀有“戒心”的人的想法和心态?这是否也是个治标或治本的问题?

8.11.2016

2016年11月3日星期四

蔡澜

          第一次接触到蔡澜的散文是1980年代初在澳洲念书的时候。有一次在香港工作的朋友寄音乐卡带给我,邮包里头同时附上了一本蔡澜当年的“处女作”- 《蔡澜的缘》。
         那个年头在国外能读到的中文书刊,除了从新加坡带去的那寥寥几本书以及家里不定期寄来的剪报以外,基本都是一些过了期的香港明报月刊,在“鬼气森森”的环境当中,中文精神粮食可说既珍贵又稀有。因此,意外的收到了《蔡澜的缘》可说是个不小的惊喜。
         身在异乡,令人更感觉亲切的:由于蔡澜是新加坡人,在《蔡澜的缘》里,包含了许多关于作者的新加坡旧日回忆。因为自己也是个新加坡人,和蔡澜生长的年代相距也不算太遥远,因此其中有好些关于本地过去风土人情的描述很能引起共鸣,读得津津有味。
         回新之后,在人民协会工作时,偶然和一位来自不同部门的同事谈起蔡澜的文章,他说他也很喜欢,还送我一本1988年初版的《蔡澜谈日本》。
         《蔡澜谈日本》和《蔡澜的缘》相比,除了内容题材明显不同,文章也更生动有趣。于是,从那时开始到2000年代初自己也陆续买了一些蔡澜的散文集。
         读蔡澜的文章,第一感觉是作者是个有着多姿多彩人生阅历的人,个性鲜明也很懂得生活情趣,多年后偶尔翻看蔡澜1980 -90年代所写的散文,还是感觉有一定的趣味。
         蔡澜早期的文笔虽然谈不上精致老练,还常杂有别字,叙事有时未免有点夸张?但胜在内容紧贴其个人种种独特生活经历,字里行间常有种其他专栏作者所没有的自然鲜活感。但更重要的还是其中“若隐若现”的赤子之心。
         天下无不散之筵席?2000年之后对蔡澜的散文兴趣大减。其中原因除了好些文章内容有重复雷同之感,也时有更多的商业气味。昔日的“直爽”被另一种“爽直”所取代(?),令人感觉若有所失?!世界在变,人也在变,人各有志,旁人也无可厚非?!
         再提不起兴趣看蔡澜文章的“最后一根稻草”还是多年前有一次偶然看了香港电亚洲视台脱口秀《今夜不设防》的其中一辑。在这辑节目里除了媒体人称“香江四大才子”里的黄霑,倪匡以及蔡澜(幸亏另一位“才子”金庸先生没有和他们一起起哄)以外,还拉上黄霑的前妻 - 作家林燕妮(才女?),几个人醉醺醺的一起即兴上演了一场让他们的读者们“叹为观止”的低级趣味“电视闹剧”(有关视频有兴趣者可以上网了解)。
         绝非自命清高,但无论如何都很难明白?!这些“才子佳人”其实都不是“无料”之人,也有一定的社会知名度,平日除了有傲气和有个性的一面,年纪也有一大把了(和“少年轻狂”根本沾不上边),就说是大情大性或真性情的展示吧?又需要如此不顾“身份颜面”吗?
         再说蔡澜,究竟是我们以前误解了他,或者:这就是他真实的一面?!新加坡人应该以他为荣?!

3.11.2016

2016年11月1日星期二

无情?!无义?!

         日前在联合早报上看到资深语文工作者汪惠迪的文章:《当演员被叫做“戏子”的时候》。
         近日因为中国演员王宝强婚变事件,媒体铺天盖地肆无忌惮的报导引起了中国国际政法研究院院长陈中华的注意(看不过眼?)。于是以《科学家的地位不如戏子,党中央国务院必须管管》为题,撰文猛批中国娱乐圈,一时就如一石激起千层浪,网上褒贬蔚为大观。
         “戏子”是旧时代对戏曲演员的一种含轻蔑贬义词,陈中华显然说了重话。无独有偶,台湾的李敖也说:“演艺人员古称戏子,是下三滥行业。中国人骂“戏子无情,婊子无义”就是说这一行业太现实,太虚荣,太炫耀,太不择手段 …………. 不料当电影,电视一出现,这一行业就窜起来了,演艺人员今非昔比,不但名利双收还居然表率群伦了…………… !”(媒体也有份促成?)
         职业不分性质贵贱(?),平心而论,虽然表面风光,演艺人员也和其他行业工作者一样有不足为人道的苦处。再者,演艺人员在工作上不只要面对老板和观众,还免不了要面对媒体(如有利用价值,有时还要被政治操弄)。而一个演艺人员的名气,很多时候也是成也媒体(正面报导),败也媒体(负面报导),媒体不只是“无冕皇帝”,还是“上帝”和“魔鬼”一体的连体怪胎!
         前不久在同一报纸上就看到一篇关于美国明星夫妻(Angelina Jolie Brad Pit)婚变的报导(有时婚变!),标题是:“当偶像不再可以崇拜 …………. “。令人不能接受的是,文章除了一贯(道听途说?)的种种无聊八卦,还把两个明星的个人负面不堪的行为甚至私下的不卫生等等都一一抖了出来,真是惨不忍睹也!
         问题是:之前又是谁把他们美化得天上有地下无的?
         照说,媒体和演艺人员本应该是“相依为命”,互相帮衬的,为何翻脸无情的每每都是媒体?尤其在他人遭逢不幸时还落井下石,有必要吗?
         看来,今天“戏子无情,婊子无义”这句话应该改为“媒体无情,报纸无义”?!讽刺的是,还有人把它当成每天的精神粮食!
11.10.2016